音乐表演的思维形式
冯效刚. 音乐表演的思维形式[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 P.58-66.
音乐表演的思维形式
冯效刚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研究音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大脑意识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演奏家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至今仍是音乐演奏界和音乐表演教学领域中不断探索的课题。长期的音乐演奏和教学实践证明,演奏家的艺术创造力--音乐表现力,单靠音乐演奏技术训练是解决不了的。一个成熟的音乐演奏家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充沛的艺术创作激情,以及将它们溶合起来并保持平衡的能力。这些,就是我所要探讨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心理问题。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正是我们音乐美学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中心词:音乐美学;音乐心理;音乐表演思维。
关键词:同化;音乐表演心理模式;相似块;审美记忆;情感体验;情感间离。
在音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音乐表演--演奏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演奏的关键作用:“作曲家不同于其它作家,在他和群众之间,经常需要一个媒介人。而这个媒介人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却毫无生气,也有的能够自始至终给一部作品增添一层光辉,有的则相反把作品处理坏了或甚至把一部作品完全毁掉。”(1)演奏家就是这样一个媒介人。没有演奏这一音乐艺术的再创造环节,音乐作品就不可能走进千家万户;如果这个环节薄弱,音乐作品就可能在此失去光彩,而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而演奏家成功的再创造,则会使音乐作品闪烁出连作曲家都想象不到的光辉。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谈到法国指挥家查理·蒙兹指挥柏辽兹《罗马狂欢节》时说:“把柏辽兹精雕细磨的那样闪闪发光,竟使我激动得颤抖起来,实在没有想到一首乐曲经过一位指挥家的处理竟能达到这种惊人的地步。”(2)众所周知,娴熟的演奏技术是靠长期的技术训练达到的,而演奏家的艺术创造力--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至今仍是音乐演奏界和音乐表演教学领域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怎样才能使音乐演奏声声传情、动人心弦,充满感人的力量,是演奏家和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长期的音乐演奏和教学实践证明,演奏家的艺术创造力--音乐表现力,单靠音乐演奏技术训练是解决不了的。罗马尼亚著名音乐家艾涅斯库说过:“音乐是心理状态的纯粹表现。”(3)许多演奏者虽经长期的技术训练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术,在演奏中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演奏家缺乏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知能力,沦为演奏技术“巨匠”;有的控制不住演奏时的情绪状态,变为“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有些演奏者在无人旁观时能演奏得充满感情,自然流畅,却无法控制登台时的紧张。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音乐演奏家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充沛的艺术创作激情,以及将它们溶合起来并保持平衡的能力。这些,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音乐表演教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各种科学的、完善的技术训练体系时,演奏家的心理训练已成为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所以才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心理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许多生理、心理现象已有了科学的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寻找到音乐表演艺术创造的心理原理和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上述影响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这正是我们音乐美学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笔者仅初涉音乐心理问题,尚无力对音乐表演心理做全面的分析,这里仅提出音乐表演思维中的一些生理、心理问题,并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音乐演奏的生理活动规律
音乐表演是以音乐演奏者通过读谱获取音乐信息为起点,演奏者通过对乐谱--作曲家创作结果的认知:从感觉到知觉、从感性到理性,从试奏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逐渐进入演奏境界,直至音乐表演艺术创造这样一个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始终是在表演者的大脑中进行的活动,于是,进行音乐表演艺术创作规律的探寻,自然应当首先从对音乐表演者的大脑意识活动入手进行分析。然而,虽然音乐表演是一个以演奏者大脑意识活动为中心的思维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始终伴随着演奏技术练习等实践活动。音乐演奏是人用乐器来表现人类的审美感受、抒发人类情感的活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音乐演奏同时也是人作用于乐器的一种运动--生理活动。所以,有必要先弄清楚音乐演奏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的生理活动原理。
音乐演奏活动是人的神经系统一定结构活动的综合体现。演奏时,演奏者首先是从视觉通道接受乐谱--音符的刺激,这种刺激经过传入神经纤维进入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再由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中枢运动神经)刺激神经末梢的效应器官--手、脚等,由它们作用于乐器,使乐器发出音响;这些音响又被耳--听觉器官接收,经传入神经纤维进入大脑皮层,再通过中枢运动神经来效正手、脚的动作,使乐器发出令人满意的音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馈系统。虽然,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瞬间发生并完成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生理科学根据的音乐演奏活动的生理运动过程。
乐器的演奏技术必须通过人体各器官复杂的协调运动才能完成。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音乐演奏学习行为都是条件反射的作用,都必须通过人的神经系统一定结构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系统包括:感受器官--视觉、听觉等;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传出神经纤维;以及效应器官--手、脚等五大环节。
当演奏者经过长期的上述学习过程后,在他的大脑皮层中就会留下一定的痕迹--记忆。这种肌体运动的记忆痕迹被称为反射弧。在人类生理学研究的历史上,关于反射弧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最早的运动生理学理论是“S-R”,即刺激与反应,这时没有突出“主体”的作用,而是把主体和他的反应两个方面归为一项,统称“反射”;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主体在反射过程中的重要性,于是增加了一个O〔owner,意思就是“主体”〕,S-O-R,这样一来,就成为通过“主体”作出反应;最后,皮亚杰把O确立为A〔assimilation,意思是“同化”〕,于是成了“S-A-R-S”:即通过“主体”的“同化”之后作出“反应”,同时这一过程形成反馈环路,不断地进行效正和自我调节,形成螺旋性上升。S-O-R,通过“主体”作出反应就已经正确地揭示了人类肌体运动记忆的规律,而“同化”的意思就更确切了,就是说,不但是经过“主体”而且是被“主体”所“同化”(即纳入“主体”)的心理结构。A和O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个成熟的演奏家时常能感受到反射弧的影响作用。例如:一个钢琴演奏家能轻松准确地奏出钢琴上任何一个音,甚至无须经过有意注意也能做到这一点。成熟的钢琴演奏家在视奏时,两眼紧盯乐谱,不用分神寻找,两手就能准确地弹奏出乐谱上标记的音以及和弦,这就是反射弧的作用。可见,一个演奏家必须建立起演奏运动的反射弧,这是检验演奏者是否熟练地掌握了某种乐器的标志,也可以说是检验一个演奏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音乐演奏的条件反射--技术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它并不象雕刻那样,只要刻刀多凿几次,石头上就会留下深深的痕迹。人类的条件反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条件反射之处就在于:人类的条件反射不是一个机械的反应过程。音乐演奏技术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存在着一种自组织功能。当一种动作多次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时,这一动作的条件刺激就形成了多次的反应模式,而这种反应模式再经过主体机体的内部整合,最后简化为一种反应模型。音阶、琶音等基本弹奏技术,就是这种经过整合简化后的反应模型。
演奏者对乐器的掌握能力--技术,在生理学上属于动作技能范畴,是一种有意的行动方式,是后天通过练习发展形成的。演奏者演奏技术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认知和动向阶段:即演奏者的大脑皮层对个别演奏动作和动作方向的认知,其结果是在演奏者的大脑中对演奏技术形成动作映象。
(2)、动作联系阶段:经过反复练习后,个别的演奏动作被联系起来,成为连贯的动作序列,这种动作序列就已经是音乐演奏技术了。但这时的演奏技术还处于个别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与完善。
(3)、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当演奏动作一旦固定下来,各种动作的不断互相协调,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序列,并且以连锁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熟练的演奏技术。人类不仅具有能对个别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而且还能对复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因此,演奏技术的不断更新是永无止境的。由于演奏者可以对相同成份、相反顺序--改变时间序列的复合刺激形成精确的分化,所以,演奏技术又是一种统计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奏技术训练,每个演奏家必然会具备这种对乐器的掌握能力。这是人的一种生理功能--即演奏者的肌体对乐器产生的条件反射作用。这是演奏家经过长期的技术学习和训练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
由此可见,演奏者从事音乐表演活动的前提是必须熟练地掌握某种乐器的各种演奏动作,并在他的大脑中建立起一整套统计系统(即将演奏动作序列化),这就使他形成了能随心所欲地在乐器上运用他的演奏动作将一首首音乐作品演奏出来的能力--音乐演奏技术。
然而,音乐演奏是以表现作曲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演奏家的审美感受为核心的艺术创造过程。于是,研究音乐演奏的艺术创造活动时,演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便是我们所要着重分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