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响空间音乐会
新音响空间音乐会
11月26日19:15分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名为新音响空间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上下半场共演奏了上海音乐学院六位作曲家的六首不同作品。就笔者看来,这六首看似迥异的作品里却隐藏着共性:对中国文化定位与西方语汇如何结合的深切思考。
第一首作品作曲家温德青先生的作品《八卦》是为六位演奏家所作。先声夺人。所使用的乐器也一反常规:除了常见的西洋乐器以外,占据作品显要地位的是玻璃瓶制作的吹奏乐器、锅和锅盖组成的打击乐器、硬币、求签筒、水流声,人声。甚至连收纳箱都摇身一变成为了打击乐器。这种日常用品对作品的介入产生了一种令听众熟悉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却被作曲家用来诠释八卦所象征的“山、水、风、雷、火、泽、天”的自然主义。而乐器的构成则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了视觉上的补充。在对音响的探索上,作曲家着力拓展音乐—声音的空间,技法虽西方,但同时弥散着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的氛围。钢琴演奏家唐瑾的演奏令人印象深刻,她对于现代作品的诠释带有独到的直觉感。狠辣而拳拳到肉。
作曲家叶国辉带来的《暮江吟》采用了琵琶、笛、筝、中胡、打击乐的配置。此作对音乐素材的使用十分克制,全曲的主题寥寥几音反复出现。着力刻画的是中国特有的不可言传的意境。几样传统乐器在音符构成的网中互相对答呼应。
《品·相》由作曲家陈牧声所作,八个琵琶营造出丰富而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大笛时而与琵琶对立,时而与琵琶相协,一动一静之间,形神具备,行游六相二十四品之间,颇具中国况味。
《夏日星空》令人惊诧的是:竹笛原来可以发出这般声响!竹笛在印象中总是清越、灵巧的。而在作曲家陆培手下的竹笛发出的声音却与印象相反,是朦胧的,温情的。钢琴的音色在竹笛的承托下显得质地晶莹。于是作品总体上的品质是含蓄的,似乎是冥冥中有所悟但却不说破。
《国殇》是此次音乐会唯一的独奏作品,为无弓的大提琴而作。大提琴虽为独奏,但它的音域使音乐富于感染力,在此它与古琴的奏法极相似:吟、绰、滚拂……音响效果古朴沉郁、孤野悲狂。作曲家朱世瑞在对大提琴的开发上别具一格的写作了二十六种新的发音方式,用变格定弦的手法共创造了十四个音响段落。
《跳弦》这首采用了十二把二胡,原本笔者以为作曲家周湘林采用多把二胡是为了弥补单旋律乐器上在和声上的不足。但此曲一出,笔者却立刻联想到了贝多芬不那么为人所爱的晚期作品弦乐四重奏大赋格:同样的由弦乐器演奏;同样的不协和音响的使用;同样对乐器本身音色特点的的强化;同样充满悸动和动力性的节奏型。但是二胡不是提琴,音乐结构是相似的但乐器却是中国的,其间采用的则是民间音乐的素材。在西方语言和中国乐器之中,作曲家找到的自己的平衡。
此次音乐会演出的作品虽形式各异,但特色鲜明。在对音响空间的不断探索以外,中国作曲家们自觉将根植于内心的民族情怀置于作品之中,或震撼、或玄妙、或写意。这也许就是中国作曲家面对新时代如何融汇中西两种语言的问题的一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