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力  铿锵之声  

       

    徐志廉  

       

       

       

    管弦乐团自巴洛克时期诞生以来不断发展、长盛不衰,除了众多作曲家贡献大量经典作品、乐器质量持续提高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代接一代的乐团演奏员们倾心历练、专注打造、前赴后继。刚刚过去的三个晚上(118-10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里的观众们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奏员身上感受到的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江苏大剧院首个国际表演团体引进项目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隆重亮相,连续三个晚上为听众献上柴氏全套六部交响曲。生活在19世纪下半页的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俄罗斯乐派的卓越代表,他的六部交响曲中的第四、第五、第六是古典音乐文献中的精品,为众多一流乐团以及包括卡拉扬在内的指挥大师们的保留曲目。此次柴可夫斯基乐团的曲目搭配独具匠心,巧妙地将演出率不高的第一、第二、第三和后三部配对,具体为第一和第六、第二和第五、第三和第四,既让前三部独立呈现又为各自的后半场作铺垫,使音乐会具有良好的整体感和平衡感。  

       

       

    位于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是俄国老牌乐团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苏联时期也被称为苏联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历任音乐总监包括苏联著名指挥家亚历山大·高克和为中国音乐界所熟悉的根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93年改用现名。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并非国际一线乐团,在当今的俄国也处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等名团的光环之下,可是南艺音乐厅三场演出中其演奏员无保留地倾情投入、专心致志的演奏状态和精神令人感动并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乐团演奏因此而创造出许多美妙时刻,如第一交响曲之清新利落、第三交响曲之沉着、第六交响曲《悲怆》第4乐章之压抑和绝望、第四交响曲第1乐章之流畅,皆显示了乐团优秀的集体素质;又如6位低音提琴手无时不在的洪荒之努力、第一单簧管的《悲怆》第1乐章副部主题控制得很好的弱力度独奏、中提琴声部演奏的第五交响曲第3乐章第2主题快速、干净、轻盈的16分音符乐句、长号声部在《悲怆》第1乐章展开部的强奏乐句和尾声的弱奏段落、充满乐感和激情的上半场首席双簧管、大军镲的纯净和饱满的音色等……都展示这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之地。  

       

       

    由于种种原因,乐团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阵容小于国际上通用的编制进而影响乐团整体音量平衡,木管声部的音准和音色有时不尽人意,全体强奏时铜管声部音色不够集中且音量过大、定音鼓在第二交响曲第4乐章开头出错放炮、第四交响曲开场的圆号声部齐奏段落跑音,以及笔者认为急需改进的乐团整体不理想的弱奏。  

       

       

    担任音乐会指挥的保加利亚裔指挥家米沙·达迈夫先生自幼在西欧接受钢琴和指挥的训练,他指挥过许多优秀的专业乐团,自1996年起担任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的终身客席指挥。达迈夫先生在指挥台上热情和奔放的动作感染着演奏员和观众,他对许多细节的关注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可是他却在演绎诸如第四交响曲终曲和第五交响曲第4乐章的快板段落时选择了过于急迫的速度,其不但明显快于作曲家在总谱上的速度标记、还因此使这个不属顶尖却能够十分优秀的乐团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并暴露出技术方面的缺陷,令人惋惜。此外,他拿指挥棒和空着手指挥的不断交替也让观众分神。  

       

       

          瑕不掩瑜,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在南艺音乐厅连续三个晚上精彩地献上柴氏全套六首交响曲,在江苏历史上可谓空前之壮举。感谢江苏大剧院的魄力和投入,让我们得以在家门口现场欣赏经典大作。  

       

       

       

       

       

       

       

       

       

      

       

       

       


  • 文章录入:徐志廉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