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
记一场关于莫扎特的神交
这注定将是一场令人记忆深刻的音乐会。
原定由92岁的钢琴家普莱斯勒与91岁的指挥家马利纳爵士与上海交响乐团联袂演出的音乐会由于普莱斯勒的住院而临阵换将,普莱斯勒对于上海乐迷的厚爱也着实令人感动——当被告知身体情况不允许演出之后,普莱斯勒取消了年底所有其他的音乐会,仅保留了12月4日和5日在上海的演出,但却最终因身体未见好转而不得不放弃。
音乐会原定曲目为普莱斯勒曾与指挥家毕希科夫和柏林爱乐乐团于2014年1月11日合作过的莫扎特《G大调钢琴协奏曲》(K453)。这部极具维也纳古典风格的协奏曲被普莱斯勒演绎得出神入化,甚至令在场观看演出的柏林爱乐首席指挥西蒙·拉特尔都“嫉妒”不已,他随即邀请普莱斯勒在2014年12月31日的柏林新年音乐会上演出了莫扎特另一首著名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
代替普莱斯勒演出的是另一位87岁高龄的维也纳学派钢琴家德慕斯。11月24日贺绿汀音乐厅精彩的独奏音乐会是他今年在中国巡回演出的第一站。也正是由于德慕斯“适时地”出现在上海的舞台上并且欣然替代普莱斯勒进行演出,才使得这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传奇得以继续上演。
音乐会是两位年龄相加为178岁的大师演绎的在人间仅停留了35个春秋的莫扎特的音乐。音乐会的开场是著名的《哈夫纳交响曲》,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颇有些序曲的感觉,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非常合适。下半场演出的《第40交响曲》则更加引人入胜。对于马利纳这位长于指挥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指挥家来说,这两部莫扎特的交响曲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他完全凭记忆指挥了《哈夫纳交响曲》。
此外,马利纳对于《第40交响曲》每个乐章的速度处理恰到好处,如同人心中所期待的一样完美。这位92岁的大师一如既往地用其清晰简洁且幅度不大的手势牢牢驾驭着乐队,欢乐的气氛和流畅自然的音乐进行中始终保持着克制,而这也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特别难把握的。音乐会结束之后,马利纳并未指挥乐队加演任何曲目,上交音乐厅也没有像2014年4月1日马利纳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的90岁生日音乐会那样出现观众自发全体起立鼓掌的壮观场面。不过马利纳却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作风,在演奏完《A大调钢琴协奏曲》(K414)之后,他竟然口里衔着指挥棒与德慕斯手拉手从后台走出来向观众谢幕。
德慕斯在状态上要好于此前他在贺绿汀音乐厅的音乐会。这两场德慕斯的音乐会中,令笔者最为赞叹的是他演奏中清晰的乐句表达、精确的音乐记忆,以及特别是一种或许可以被称作是“严格中的自由”的音乐处理方式,这在12月4日音乐会的两首加演曲目——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和《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第二乐章中表现得特别鲜明。乍听起来,德慕斯的演奏会给人一种过于自由的感觉,然而听起来都不在拍子上的音乐实际却都是在非常严格的节拍之中,“在方中画圆”这个比喻似乎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德慕斯在节奏处理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场音乐会的另一个、或许是未被注意到的特殊意义,是它完全可以被看作莫扎特逝世224年的纪念。“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句温克尔曼对于希腊杰作的一般特征的评价完全适用于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中永远不变的是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所隐藏着的桀骜不驯的风骨,这也是这场音乐会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好听、有格调。
正如陈钢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人们面对20世纪音乐而开始讨论音乐可听性这个命题时,是否也会用类比的方式去探讨“饭的可吃性”?丧失了可听性的音乐是否还能称其为音乐?在这个莫扎特逝世的纪念日中,马利纳和德慕斯这两位老音乐家所演奏的莫扎特的作品再次让笔者想到了“什么是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音乐”这两个看似无需争论却又时常会让人迷茫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