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元宵节与情人节在剑桥邂逅

     

    2014214,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元宵节在历经又一次十九年的轮回后恰好在周末邂逅。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一场以“中西音乐文化跨时空对话”为主题的音乐会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隆重举行。本次音乐会由圣约翰学院院士、资深文艺理论家博伊德(Patrick Boyde)教授主持,国际声乐比赛金奖获得者、女高音歌唱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届博士生黄莺领衔,剑桥大学音乐系、圣约翰学院访问学者、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小提琴演奏杨健博士、圣约翰学院本硕连读学生麦皓维(香港)以及沃尔森学院博士生王俐晴(台湾)等两岸三地同行联袂献演,吸引了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院士教授为主的高端听众群体的热情参与。

     

    1 黄莺在演唱中

    音乐会以十二世纪中国南宋时期姜夔作词作曲的《杏花天影》开场,与结束曲——源自十六世纪的英国民歌《绿袖子》遥相呼应。前者作为极少数完好保留到现在的中国古代词调歌曲,大致表现了作者1187年正月乘舟赴南京途中思念旧日情人的忧郁感受,而后者相传为英王亨利八世写给其单相思恋人的情歌。其间,分别源自古希腊神话《奥菲欧与尤丽狄西》、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三首音乐作品——前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选段“旋律”、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选段“让我生活在美梦中”以及中国当代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则生动诠释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类似爱情悲剧。此外,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爱之梦》以及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爱的致意》较为直抒胸臆地表现了爱情本身的酸甜苦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我亲爱的爸爸》常被望文生义而误解,其实是女儿为了追求真爱而在严厉的父亲前软硬皆施、胡搅蛮缠的撒娇和央求。相比之下,中国早期学院派作曲家黄自写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的《玫瑰三愿》显得更为幽雅含蓄,不仅是怜香惜玉的声声呼唤和对青春岁月的憧憬怀念,更是在目睹日寇炮火下渐渐凋零的玫瑰花而发出的由衷感叹。

     2 王俐晴、杨心璨、黄莺、罗森女爵士、伊德教授、霍华德教授、杨健、麦皓维

    元宵节是青年男女相约外出赏灯猜谜的好机会,常常被认为与西方情人节具有相似的功能,同时当然也标志着农历新年和春节的庆祝活动的暂告终止。因此,音乐会以中国当代作曲家茅沅取材自河北民歌《卖饺子》等民间素材的小提琴曲《新春乐》作为压轴曲目,并加演了英国音乐剧《窈窕淑女》中的“彻夜狂舞”选段,掀起了整场音乐会的最高潮。牛津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艺术史学术权威罗森女爵士(Dame Jessica Rawson)、剑桥大学前艺术史系主任霍华德教授(Deborah Howard)、汉学教授麦大维(David McMullen)等到场专家对音乐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最后,由杨健、黄莺博士夫妇的五岁儿子杨心璨(最年幼的)与年届八旬的伊德教授(最年长的)共同领唱的英国民谣《绿袖子》,更是让全场观众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并积极以全体合唱的形式圆满结束了这次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3 麦大维夫妇及观众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