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音乐类压轴项目,大提琴家王健最近连续两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全套巴赫独奏大提琴组曲专场音乐会。王健返场前面对几乎座无虚席的观众答谢道:“能够坚持听到最后的,大家都辛苦,且了不起。”

    大提琴作为提琴家族中的低音乐器,其馥郁醇厚的独特声音,宛若人到中年时的稳重成熟与宽厚气度,故颇为人钟爱。然而,在巴赫所处的时代,为大提琴写独奏作品却是一种试验性的创作。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一在乐队中主要担任低音伴奏的乐器,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去演奏一种多声部性、音响结构丰富的艺术音乐?为此,伟大的巴赫创造性地将键盘乐的经验与优势借鉴、移植了过来,成就了这6部划时代的独奏大提琴组曲。所谓独奏,亦称无伴奏,即意味着纯粹、纯净。作曲家以单一共鸣体方式生成一系列调性各异、形态多样的小型篇章,并以巴洛克组曲的体裁联缀于一体。这些巴洛克组曲各由一首前奏曲与五首慢快交替的不同舞曲组成,这些舞曲都具有深厚的欧洲民族血统与历史文化传承,若要充分理解其内涵机理,恐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亲身实践方可。不过,亲临王健的演奏现场,却足以使人在短短数小时内领略到巴赫音乐的冷静理性与民间舞蹈的热情、宫廷乐舞的典雅交相融合的纯美体验。同时,王健又以东方人特有的含蓄情思与细腻技巧,赋予了作品更加灵动与写意的色彩。

    王健音乐会的开场是令人意外又欣喜的,并非仅仅因为他上台坐下后即刻坠入如海浪般起伏的G大调第一组曲前奏曲的琶音中,更是因为出其不意地在成对音型反复中给出的几处八度泛音,不由让熟悉的听众发出赞叹:无论是失手使然还是即兴所致,巴赫音乐的严密逻辑与诠释多样性之间所能取得的平衡空间,就像浩瀚宇宙一样有序而博大。慢乐章在王健的手里极尽肃穆,使得偌大的音乐厅似将要被带入近乎真空般的静止状态。尤为铭心的是在第一场预告性加演的降E大调第四组曲之萨拉班德,饱含深情地以凝重舞动的节奏纪念着逝去的亡灵,充满了祈祷般的力量。而那些快乐章与王健本人在DG公司所录制的唱片相比,更凸显舞蹈节奏的动感与欢跃之情。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

    载《文汇报》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第24131号,上海报业集团文汇报社2013年11月19日出版,上海,第9版,综合新闻:快评(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文章录入:区鸟责任编辑:二月里来
    关于 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