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宽">陈宏宽教授音乐会听后感

    时间:2006101日,星期日,晚1930~22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

    作者:Liya

     

    3届上海国际莫扎特钢琴大师班于今天开始,作为开幕音乐会,今天晚上的焦点集中在了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宏宽教授的这场演奏会上,慕名而来的琴友、音乐家纷纷云集。音乐会前30分钟由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艺术中心的副主任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为第三届上海国际大师班开幕致词,随后,陈宏宽教授进行了为时2小时的演奏。

    整场演奏会陈宏宽教授演奏了莫扎特的两首奏鸣曲(K.457K.533\494)和一首D大调“加冕”协奏曲。音乐会后,讨论纷纷,笔者作为听众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一员,在此略抒拙见。

    首先针对讨论的焦点进行小论:

    大部分听众认为陈宏宽教授演奏的莫扎特与我们习惯听到的、认识的不同,似乎更复杂、更有矛盾性、更厚重。有人直接将其与教授演奏的贝多芬相比,认为两者风格似乎混淆。在此,笔者不否认教授的演绎的确与轻松、活跃的莫扎特有很大不同,在跳音与连音的地方,处理得很柔和抒情,而音阶的处理更突出连贯与线条,而非轻巧。但,排除个人主观喜好问题,大家都必须认识一点,即“作曲家风格——作品风格——演奏家风格”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相信大家都很难忘记去年陈宏宽教授所演绎贝多芬的几场音乐会,所有人都为其震撼。可以说,听众已经看到,教授与贝多芬之间是一种心灵的靠近,这种靠近使教授对于贝多芬的诠释几乎完美。这种靠近既是主观的意向所致,又是客观的性格决定。这使教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为宽广,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也更为深远。所以,听众在其言义德莫扎特中能够感受到如贝多芬一般的“深度”。——这或许另部分习惯“标准莫扎特风格”的听众难以接受,但这不等于可以对教授的演绎妄加批评。

    其次,是对于莫扎特是否可以有多种演绎的探讨。相信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莫扎特一定是轻巧的、活泼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甚至是琐碎的、并不高雅的。笔者承认,自己也一度这样断定,而这次的大师班,云集了海内外诸多大师,他们各自风格迥异,其诠释的莫扎特也各有千秋。仅101日一天四场讲课,已经令人茅塞顿开。譬如,李民铎教授就说到:“莫扎特可以很宽广,很雄伟,如天地一般。”另外,很多人都演奏过莫扎特的“幻想奏鸣曲”,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在这首乐曲中莫扎特所表现的特殊的戏剧性与深沉的矛盾感。因此,听众在这次大师班全面进行的同时,要首先扭转“只有一种莫扎特的认识观念”,并改变以往听音乐会的心态,真正的去体会多种角度的理解与诠释,而不是业余地仅凭个人喜好来定断一种诠释或理解的正误好坏。——这其实也正是我国目前音乐欣赏水平不能与国际相比之处。

    另外,有一个更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即何谓“大师”?观众对一场现场音乐会的评价可以成为质疑“大师”的理由么?现场的演奏是一种状态,没有任何一位大师可以保证其绝对的完美性质,因为音乐状态是瞬间的,无人可以完全的掌控。因此可以称为大师的人必不会在意一场音乐会的优劣评价,而是专注于演奏音乐本身的过程与经验的积累。真正的“大师风范”其实是大气坦荡的为人。

    笔者认为,一场有争议的音乐会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学术价值和音乐审美意义。既然这次音乐会是针对大师班而开,台下也皆为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习者和音乐家,因此,听众们对待音乐会的态度应比普通欣赏性音乐会更“专业”一些。音乐会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演绎出多么完美的作品,而在于演奏家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与听众共同完成的,听众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和听权威版的CD大不一样。因此,更要求听众重视这一创造过程的领会,更投入的体会演奏家是如何演绎,更进一步思考演奏家为何如此演绎。——其实,这样的去听音乐会,比记录下演奏家的弹奏方法、错音要更有意义。

    今晚的音乐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它以新的演绎挑战了听众对莫扎特的听觉习惯,引起了争论,也同样让我们窥见了作为钢琴大师的陈宏宽教授思维的创造,以及他坦荡的大师风姿。即使有些创造并非完美,但我们要相信这一创造的深远意义,它会带我们进入更广阔的音乐空间。

    文末,希望在7天的大师班里,参加的学生们能得到更多音乐的启示与思考

    相关图片:


  • 文章录入:helene_lv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