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圆满闭幕
开幕式音乐会许舒亚院长致辞
开幕式音乐会
约翰凯奇作品4分33秒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重大活动之一、 于2011年9月25日至29日举行的《新上海》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已经圆满落幕。较往届规模及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展现出全新的主题理念,具有多元文化尽相融合的国际人文视野。本届音乐周集聚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26位中外作曲家,携总共58部音乐作品,其中9首为世界首演,29首为中国首演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9位演奏人员。“当代汇集多元,多元丰富当代”是本届当代音乐周新的主题与口号,鲜明的当代风格、杰出作曲家的专场作品、国际化一流的曲目编排、高水准的专业演奏、 兼顾高等音乐教育的学术性和音乐美感与人性,都是音乐周一直以来刻以坚守的原则与标准。
在5天时间里,本届音乐周携手两位驻节作曲家和一位驻节舞蹈家:英国著名复杂派作曲家芬尼豪、被国际乐坛认为是约翰•凯奇接班人的中国作曲家谭盾以及中国现代舞领军人物金星,携手推出11场音乐会、7场讲座以及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本届当代音乐周凸显“多元”之于“当代”的独特意义,以“多元”作为“当代”的重头焦点,汇聚名师、新作、讲座、评论、比赛、舞蹈等多维事项与多样视角,是为音乐周活动不断推进中的积极转型。此外,还有法国著名频谱乐派创始人作曲家格里塞,把科学理性与音乐感性完美结合的希腊作曲家泽那基斯以及音乐史上最勇敢、最具有创造发明才能的约翰• 凯奇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这些音乐会大多特邀举世闻名的荷兰新音乐团与加拿大蒙特利尔新音乐团作为当代音乐周驻节乐团来担纲。蜚声国际艺坛的金星舞蹈团上演的金星现代舞专场《肢体与声音的对话》,来自尼泊尔的比丘尼琼英•卓玛与中国广陵琴派真传者成公亮的《梵呗--古琴多元音乐会》完美展示了本届音乐周的思想外延、创新意识与多元主题。
通过本届当代音乐周的平台,使得国内外多部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相继上演。增进了中外当代音乐交流,使前来参与的师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对于演奏家而言,当代音乐周鼓励了他们探索、挑战现代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勇气和信仰。从音乐教学的层面上说,当代音乐周以大师班、讲座、评论比赛的多重形式鼓励了当代音乐的教学。还有来自江苏、四川、福建、云南、北京等中国国内知名音乐院校的师生踊跃报名,电话咨询络绎不绝。当代音乐周的举办不仅加强了与其他音乐院校的交流和联系,同时也扩大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发挥了领军作用,提高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国际形象。
第四届当代音乐周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渠道在广大普通市民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广泛的好评和鼓励。据不完全统计,音乐周期间总共吸纳了观众7594人次。11场音乐会观众达5432人次,7场讲座及首届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参与人次共计2162人次,所有活动全部爆满。讲座及音乐会我们在保持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还设置了大量加座,甚至个别音乐会在演出开始后还有100多人在场外等待。现场售卖音乐书籍、CD也十分火爆,尼泊尔比丘尼琼英卓玛的个人专辑甚至出现抢购的空前盛况。另外,多个海外驻上海大使馆也对本届音乐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瑞士、荷兰、加拿大、英国、尼泊尔驻上海领事馆的文化官员均对本届音乐周给与大力的支持。上海十余家主流报刊、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本届当代音乐周进行了报道,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专业人士的乐评文章好评如潮。
本届当代音乐周的成功举办也离不开上音各级领导的支持,在资金上得到了包括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一流作曲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音乐学系、胡景敏当代音乐基金会、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现当代音乐创作、上海市第三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11上海音乐学院重大活动项目、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荷兰文化基金会、荷兰使馆、加拿大文化基金会、英国使馆、瑞士文化基金会、美国文化基金会和个别资助人的鼎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当代音乐周正式举办售票音乐会的第一年,迈出了当代音乐周今后发展的重要的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票一周后,各场音乐会相继售罄,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上海的观众对于当代音乐的理解和支持,当代音乐周在中国观众对于音乐欣赏背景下,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观众实属不易。
本届音乐周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1、院领导、各系各部门以及各基金会的支持院领导对于音乐周活动的关心和经费上的保障,使我们能够邀请到国际一流的艺术家。通过院协调会各系各部门对音乐周的协助使本届音乐周能够顺利开展。2、确立国际一流的音乐周定位国际化一流的曲目编排、高水准的专业演奏、兼顾高等音乐教育的学术性、音乐美感和人性化以及多元的文化视角。
巴黎、柏林、伦敦和纽约的当代音乐所能有的我们要拥有,他们所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就是我们的高标准定位。鲜明的当代风格、杰出作曲家的专场、国际化一流的丰富曲目编排和高水准的名家演奏、促进中国的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兼顾高等音乐教育的学术性、探索性、音乐性与人性,都是我们坚守的原则。3、多元化的主题
本届当代音乐周凸显“多元”之于“当代”的独特意义,以“多元”作为“当代”的重头焦点,汇聚名师、新作、讲座、评论、比赛、舞蹈等多维事项与多样视角,是为音乐周活动不断推进中的积极转型。使得听众面得以扩展、国际影响得以大大提高。4、当代大师的参与鲜明的当代风格、国际著名艺术家如,芬尼豪、谭盾、金星、琼英卓玛等等的参与增加了本届音乐周的亮点,提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欲望。5、高水平的驻节乐团国际一流的音乐需由享誉世界的乐团来演奏,演奏家超高水准的演奏技巧原汁原味地、完整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使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以驻节的方式邀请乐团节省了音乐周的开支,也保证了作品演绎质量,同时乐团有较多时间参与音乐周活动。6、有效地活动组织和人性化的接待方式本届音乐周吸取往届工作上的不足。经过专业老师和顾问的指导,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增加了服务理念。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使外国乐团有一个安心、舒适的环境,使他们更完美地为广大观众展现国际顶尖的当代作品。增进了我院与外国乐团的友谊,进一步提高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国际形象。我们还热情接待了大批来自北京、江苏、四川、福建、云南等国内知名音乐院校的师生,增加了与国内兄弟院校的联系,巩固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内当代音乐领域的先锋地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工作中很多不足、处理方式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如,与学校各部门协调和沟通不够细致精确、应对突发事件不够沉着冷静、在票务分配上没有做到周全的考虑、工作人员各方面专业程度还有待提高、各项工作负责人分工还不够进一步明确等等。通过日益国际化的当代音乐周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开拓了工作团队的专业视野,我们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进步!把当代音乐周办得更加精彩!让更多的人理解当代音乐、参与当代音乐周!
当代音乐周
201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