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走向何方?

    电子音乐周随想之一

     

       

       

     杨扬:《Wish and Smile》 

       

       

    秋深。霜降。

        2009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闭幕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

    古典”的圣咏,又在延迟中引申为现代的音响,一遍又一遍。

    刘健:《奉献——为大提琴和Max/MSP而作的帕萨卡利亚》

     

    大提琴演奏:薛营

     

     

    今夜,“电子”真正成为一种普通的手段。今夜,音乐回到了音乐本身,无论你穿上什么外衣。《奉献》的“帕萨卡利亚”,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成为了一种创作隐喻。

    作品交流会之后曾经写到:“从一定意义上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电子音乐,其实也是作曲家追求‘新’声音的自然结果之一,‘电子’其实也是被‘挖掘’与‘发明’出来的‘新’乐器之一种。回顾四次作曲家会议所交流的所有电子音乐,强化‘电子’与常规乐器的结合,突显电子与‘人性’的‘交互’,确实是本次交流会最鲜明的特点。我坚信,这也预示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电子音乐良性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趋势。”(新版《中国新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那次的新作品交流会上,刘健为新笛、小堂鼓与四只音箱而作的《半坡的月圆之夜》,冷岑松为单簧管与计算机而作的《简》,特别是安成弼为独奏中提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纹》,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六年过去了,“两个最重要的趋势”看来得到了验证,但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开幕音乐会上半场听完,我就遗憾地发现“趋势”可能已经不幸进入雷同。仍然是一个或多个现场演奏与电子音乐的结合,仍然甚至特别仍然是持续、缥缈的“宇宙声”,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这怎么可以啊?夜色中的汾阳路上吴粤北对我说:你又要发感慨了吧?是的,电子音乐,走向何方?这只有靠电子音乐作曲家未来的作品回答!但至少有一点是现在就可以肯定的: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走向多元!所谓特色,至少是电子音乐做得出而常规音乐做不出的声音;所谓多元,其实就是不能雷同!最起码不能都是“宇宙声”,最起码不能仅仅在现场演奏方面增加人头或者乐器。事实已经证明,“现场演奏+电子音乐”这一形式,一两件乐器可能已经足矣!再多的乐器也非常容易被淹没在“电子”的海洋里,再多的音响变化“电子”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闭幕音乐会上凡多件乐器参与现场的作品都不太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例外,戴维一为弦乐三重奏和8声道而作的《Trio in mist》相对较好,也可能与这三件弦乐在音色上属于同族乐器有关吧。

     

    戴维一:为弦乐三重奏和8声道而作的《Trio in mist

     

     

    闭幕酒会:克莉丝汀娜与刘健

     

     

    艺术总监)与瞿小松

     

    2009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已经闭幕。秋天的夕阳照射在对面摩天大楼的幕墙上,反射到局促的办公室里,给人以一丝暖意。我们和刘健仍然在谈论着电子音乐。晚上,他将踏上北上的火车。明天,2009北京国际电子音乐周明天又要开幕。我们用思索、尝试、实践,一遍遍追问:

    电子音乐,走向何方?

    历史,就是艺术的历史,包括电子音乐。

    http://www.emus.cn/?23258/viewspace-35433.html
    此文章使用快速荐稿系统投稿


  • 文章录入:钱仁平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