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别致、华丽、优雅,勾起了我们对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的印象;假发、高统白长袜、精美的大裙摆与室内的音乐交相辉映;那些贵族们在不经意间享受的音乐盛餐,留给后人无穷想象空间。正如莫扎特的音乐,以其独具魅力的风格,诠释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音乐生命力。

    莫扎特的作品数量为之浩瀚,在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等领域均有优秀之作。谈及莫扎特的音乐,就其钢琴奏鸣曲而言,很自然地就容易与语言联系起来,语言在他的奏鸣曲中被音乐化了,是那样的自然和自如。更有甚者,从其音乐化的语言中人们可以听出这个特殊的语言表达者——音乐的表情,这种“通感”在莫扎特的笔下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回顾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是其众多优秀作品中的闪光点之一,他以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和近乎完美的风格为钢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莫扎特在五、六岁时就显示出钢琴演奏和创作的才能,17621766年是他的“神童时期”,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这些都可统称为“童年奏鸣曲”。这些作品多用华丽风格的短小动机,明亮、锐利,而精巧。

    除了“神童时期”的几十首外,现编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主要有十八首。其中,写于17741775年的六首“家乡奏鸣曲”(KV.279284)是在家乡萨尔茨堡期间创作的(其中第六首KV.284 1775年初赴慕尼黑时所作,反映出巴伐利亚音乐的特点)。

    这六首奏鸣曲虽未充分体现作曲家的个性,却已显现了莫扎特善于创造性地融合各种音乐风格的才能。例如:《降E大调奏鸣曲》(KV.282)不同寻常的乐章安排方式——第一乐章为富有表情的柔板,使人联想到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类似的手法。此外,这些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受J.C.Bach的影响较深,如:《G大调奏鸣曲》(KV.283),气质高洁,风格恬静、优美。

    两首“曼海姆奏鸣曲”(KV.309KV.311)写于1777年。这两首作品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音乐表现了作曲家对生活体验的日益成熟,音乐富于活力,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一定的成熟。17741777年间,莫扎特主要生活在萨尔茨堡,他对小地方的狭隘生活和渺茫的前途愈来愈无法忍受,在母亲的陪伴下前往巴黎碰运气。这两首奏鸣曲正是莫扎特赴巴黎途径曼海姆时写下的。由于德国的曼海姆是当时欧洲新兴的交响中心,因而从这两首奏鸣曲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曼海姆交响乐风格的影响:情绪变化较大,对比强烈。

    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V.330333)写于1778年旅行巴黎期间。这段时期是莫扎特在生活、思想和情感上的转折点。上层社会对他的冷漠、生活的贫困加之母亲的病故,使他遭受连续的打击。莫扎特第一次意识到人生道路的坎坷,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悲剧性的因素已经在《a小调奏鸣曲》(KV.330)中充分显露。这五首奏鸣曲标志这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莫扎特自迁移维也纳后,主要的创作都放在钢琴协奏曲方面,《c小调幻想曲-奏鸣曲》(KV.475KV.45717841785)是他在维也纳写的第一首奏鸣曲,因而这首作品在他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情绪上与《a小调奏鸣曲》相似,但比后者更为深切,更充满悲剧性的激情,是少有的个人心声的袒露。

    四首“晚期奏鸣曲”(KV.533/494KV.545KV.570KV.576)写于17881789年于维也纳。莫扎特在他晚期的创作中,对J·S·Bach的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因此在这一时期(KV.545C大调除外),作品中的复调因素增多,全曲的结构也更为紧凑集中,此外,主调与复调的结合,表现了坚定、自信、力量、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

    莫扎特奏鸣曲体现出了他的性格、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他的音乐内容十分丰富,主题深刻地描写了心理的体验,这种人文主义的音乐内容取代了宗教性的内容。莫扎特的成功之处在于汲取了前辈的精华,将自己的智慧与才智发扬光大,形成他独特的风格。

     

    感受莫扎特音乐的语言与表情

    莫扎特——这样一位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已拥有自己的赞美与欣赏方式。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再创造的宽广范围往往使表演、欣赏时产生的某种观点带有个性化的主观色彩,或者是某种观点在普遍被认同的前提下会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与论述方式。也许这正是莫扎特作品的魅力所在。对我而言,莫扎特音乐的语言与表情是最让我痴迷的。

    18世纪中、晚期被认为符合理想的音乐可以描述为:“它的语言应该是全球性的,不受民族的限制;它应该既高雅又有娱乐性,它应该在规范的范围内富于表现力;它应该是‘自然的’(指没有不必要的复杂技巧);它应该能够立即使任何感受正常的听众感到愉快。”正如莫扎特的音乐,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心态表现了与现代人互补的一种思维状态,以其独具魅力的风格、特色诠释了一种综合的音乐理念。

    语言,在很多时候,人们总认为没有什么能像语言那样具有最完备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了。音乐亦是如此,甚至更为丰富和深邃。语言和音乐都应该是抽象的,可能的是存在抽象程度的差异。语言之所以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为一种表达的形式,关键是在于它的这种功能比音乐来的简明而容易被运用,而音乐的表达功能相当的精细而繁复,以至于专家们还未来得及将其系统地归纳和罗列成章并普及。

    谈到表情,曾有人跟我谈及他是多么的热爱和懂音乐,其证明是时常听音乐至哀伤处涕泪横流。我虽然不能完全赞同,但这可以引出对音乐和表情的关系的种种思考。音乐有表情吗?音乐既然有语言的功用,就能有所表达,就能引起某种情感变化,其直接反应就是表情的变化。当然,表情的主体是人,而人与音乐的纽带就是情感的表达和接受,音乐和人就分别是属输出者和输入者,而人又同时是输出者,即表情。因而,音乐和人能够通过交流和沟通产生共鸣,一旦人在聆听音乐时出现了一定的表情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就赋予音乐某种表情,这可能有些类似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现象。

    可见,在音乐中,音乐的语言与表情是不可分割的,音乐语言是表情流露的载体,而音乐表情强化和丰富了音乐语言的效果。音乐表情是人们在接受音乐语言信息时自然的情感流露的反馈,是人们在对照自己的表情而产生的对音乐的一种抽象认识。莫扎特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联系,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到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充分显现了音乐语言与表情的微妙关系。

     

    感悟音乐语言与表情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表达

    清新自然、行如流水、拿浑然天成、鬼斧神工……,这些赞美天绝佳境地的词语,用它们来修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十分妥帖。在他的奏鸣曲中,我们听到了一气呵成的情感流露,明晰的织体,仿佛让人呼吸到了雨后甘美的空气,轻而易举地让人沉醉于与自然的对话沟通之中,在灵性的天地中享受一种超自然音质的纯净音乐。

    莫扎特将丰富的音乐表情赋予他的音乐语汇,从而形成了具有表情特质的音乐,这一点从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就可以得到印证。依笔者之见,他的作品总是饱含着喜剧性、戏剧性,与歌剧化。对于欣赏者而言,莫扎特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有时要笑着听,有时则不得不皱起眉头来听,有时又需要思考、冥想,有时又须加以幻想。对于演奏者而言,需要极度灵活的手指和相当丰富的内在感悟,用自己的内心甚至于表情来寻求指尖下的音乐与听者间的沟通。

    每每聆听莫扎特的奏鸣曲,都会感叹他的喜剧天分。无需赘言,只需几个精致的倚音,几个小巧波音,生动的喜剧效果就跃然而现,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亦发现他的音乐是如此之幽默。当然,莫扎特对喜剧因素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装饰音的运用当属最佳的诠释手法,如KV283第一乐章中,音区的急剧变化;力度的强烈对比;短小乐句的急口令似运用;以及华彩乐句的急速行进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喜剧性色彩。

    戏剧性因素也充斥于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这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深受歌剧熏陶,从而在键盘乐器中流露出一种别有一番情趣与幽默的色彩。这种不掺杂人声的“斗智”在某种程度赋予了音乐丰富的表情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这几乎颠覆了有人认为他的作品相对“幼稚”的说法。如在KV279的第一乐章中,不同音区的对白、不同调性的对比不同力度的表现,不同织体的编排,将戏剧化在钢琴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强烈的表情从音乐中直接凸现出来,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忧,为之喜。

    此外,歌剧化几乎渗透了莫扎特的所有作品,壮阔的气势,激荡的情绪,大幅度的音区变化,精致的细节处理透出了惟妙惟肖的歌剧色彩。如KV279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分解和弦让人联想起歌剧《魔笛》的序曲开头。又如KV280的第一乐章,四个声部间的对话仿佛在晶莹的音符上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面庞,他们或快乐、或争执、或悲伤,有时是几位女士同一位男低音,有时女高、女中音声部同男高男中声部,不同音区旋律代表了不同的声部,交替呈现,层次分明,或高亢,或抒情,“言语”中透出或喜、或哀、或急切、或憧憬的语气,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总而言之,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这些特质既独立又密切极为联系,在交融变幻中彰显出的音乐语汇个性化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极强的表现力烘托展现出的音乐表情自然令人称绝。当然,以上这些仅仅是莫扎特音乐一部分特质的个人观点,还有更多方面正待探索与探讨。

    两个多世纪,一段漫长的时光,历经岁月考验,有一种声音至今依然如此的令人感动,依然经久不衰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200多年来,莫扎特的音乐遍及世界不同的角落,深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听众们的心。对其作品的热爱,虽然只是内心的情感,却在特殊的时刻凝成了一股股洪流倾泻而出。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在其有限的作品中总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部部作品都有着畅诉不完的精妙之处。

    莫扎特让250年后的人们依旧如此狂热,如此痴迷。他的音乐如丛林幽径般的清雅、如象牙微雕般的精美、如紫晶棱面折射般的梦幻多变,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心。又犹如磁石般经久地吸引着无数乐迷,融入了智慧、幽默、流畅、精细的乐思编织让人们为之沉迷、为之陶醉,从而诱发出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共鸣持续至250年后的今天却依然如此的强烈,足见大师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在他的笔下,音乐是富有生命的,感受着这精灵般的脉动,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构思被神化至如此境界的音乐,已然将人们的倾慕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总是没有理由说不喜欢莫扎特的作品,对他的作品的热爱与推崇已是相当普遍的行为。

    在全世界共同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年的这个特殊的年份,谨奉上此文,以示对莫扎特这位音乐大师的敬仰与纪念!

     

     


  • 文章录入:清河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