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主题报告

     

    韩锺恩

     

    各位代表:

    早上好!

    我受本次活动主办者和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委托,作2006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主题报告,请大家审议并提出意见。

    为推进音乐美学学科发展与音乐美学学会工作,我们依托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并结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规划,举办本次音乐美学专题笔会。

    根据目前学科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状况,确定本次笔会以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作为主题。

    内容涉及范围包括:历史断代问题,类别划分问题,音乐美学学会历史,相关学术共同体,音乐美学基本问题,音乐美学专题研究及其争鸣问题,音乐美学教学问题,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历史,等等。

    恳请与会者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并通过讨论确定笔会选题。然后,在各自写作的基础上,计划于2007年编辑出版一本25万字左右具原创性的理论专著。这样,不仅能够有力地推进音乐美学学科建设,而且对音乐美学学会工作也会起到具有成效的积极作用。

    现在,我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之所以确定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作为本次笔会主题。

    研究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接续历史发展本身,通过我们自己的手来撰写我们自己有部分亲历的历史。作为先声,1991年,在福建莆田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音乐年鉴》学术研讨会上,我和宋瑾就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提出倡议,在征得乔建中郭祖荣先生的支持后,决定请王宁一、郭祖荣先生领衔,分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立项,并定名为:《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扩大课题组规模,王芸、杨和平、关杰、郑长铃、陈丹曦先后参与课题活动。1993年,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曾经召开过一次课题研讨会。1996-2000年,由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的《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文献卷(四册)先后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郑长铃主编的《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创作卷(一)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至此,10多年前立项的课题部分有所完成。

    此前此后,据不完全统计,作为个别行为的尚有:《中国音乐年鉴》1987卷至2004卷,每卷发表音乐美学研究的年度综述;1989年,我以《中国音乐年鉴》观察员的名义在《中国音乐年鉴》1989卷发表《提前报告:中国音乐美学备忘录》;1990、1992年,王宁一先后在香港举行的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上发表《从萌生到失落——1946-1976年间的音乐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音乐美学的发展趋向——从音乐本质的探讨着眼》;1994年,我和宋瑾、牛龙菲分别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上发表《世纪报告:当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想的四大死结——音乐哲学、美学和文化学的反思与求解》《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哲学反思》;2002年,我在《人民音乐》发表《“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2005年,杨和平、冯长春范晓峰在广州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近代化历程中的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要》《关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学理叙事》;2006年,宋瑾在《黄钟》发表《论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等等。通过这些情况可以看到学界同仁对此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显示出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就此而言,似乎可以肯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项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这就是之所以确定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作为本次笔会主题的基本原因。

     

    二、历史断代问题。

    历史断代不仅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界进行历史研究所必然遭遇的一个重要问题。非学科自身发展所给出的断代依据,比如,政治变革、经济转型,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对特定学科自身发展的准确认识,因此,亟须通过相关史料的整理,尤其是通过专门的研究,做出尽可能合乎学科自身发展的历史断代。

     

    三、类别划分问题。

    与上述问题相应,类别划分同样需要通过对学科自身发展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简单沿用一般学科类别中的基础与应用、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甚至于有些许哲学意味的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似乎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学科整体,因此,也需要通过相关史料的整理与深入的研究,做出尽可能合乎学科自身发展的类别划分。

     

    四、学会历史。

    虽然,自1985年末正式成立学会至今才21年历史,学会机构的相关记载也不详尽,但是,通过列届年会性质的学术研讨会,至少可以给出一个基本轮廓。

    1979年,第一届广州会议(原系全国音乐理论工作座谈会,其中的一个议题是音乐美学,故史称第一届),讨论:音乐的形式功能与表现功能,丽莎音乐美学思想,艺术的阶级性,汉斯立克音乐美学思想,以及社会生活、音乐美、音乐欣赏、音乐的特殊性、一曲多用等。

    1982年,第二届南昌会议(原系音乐美学学术会议,为承上启下,故史称第二届),讨论:理论联系实际,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的阶级性,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音乐形象问题,以及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如何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美学体系、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评价、音乐表现的特点、音乐的娱乐性等。

    1985年,第三届漳州会议(正式标示年会性质的届别,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学会,全称: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简称: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音协李业道任总干事长),讨论:音乐的本质,音乐形象,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古代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当代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的创作表演实践、音乐审美价值、音乐的发展及未来趋向等。

    1991年,第四届北京会议(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任会长),讨论:音乐美学对象。

    1996年,第五届淄博会议(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连任会长),讨论:音乐存在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音乐审美意向问题。

    2000年,第六届兰州会议(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任会长),讨论:中西音乐文化关系。

    2005年,第七届广州会议(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任会长)。讨论: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08年,第八届上海会议。

    希望在总结学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适应当前学科增长现状的前提下转换学会功能,以进一步开展工作。

     

    五、学术共同体。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自1959年发表《音乐美学概论》提纲(草案),1977年成立文艺理论教研室,1978年更名为音乐美学教研室(于润洋、何乾三、蔡仲德张前、王次修海林、潘必新、李起敏、邢维凯周海宏、宋瑾、苗建华,以及杨、邓四春、王红梅)至今,一直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学科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形成音乐美学基础理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西方音乐美学史论基本教学科研模式,在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学术格局。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学术共同体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郭乃安、李纯一、吴毓清、王宁一、居其宏、韩锺恩、陈燕婷),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叶纯之、焦杰、蒋一民、林华杨燕迪、韩锺恩、郭树荟、李小诺、叶思敏),西安音乐学院(高士杰、罗艺峰夏滟洲李西林),南京艺术学院茅原、居其宏、冯效刚、范晓峰),广州(赵宋光、罗小平、黄虹、费邓洪、黄汉华、麦琼),兰州(牛龙菲、李曙明),东北(谷音、修金堂、马卫星、关杰、孙佳宾)等等。

    有必要在记事的同时立人,尤其重视不同学术共同体乃至学者个人(比如西古怪)的特色研究、合作研究,以及学统研究。真正显示和而不同、合体共振的学科态势。

     

    六、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历年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命题:

    1996年: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997年:音乐美学的自律论与他律论关系;

    1998年:音乐美学的反映论与主体论关系;

    1999年:音乐存在方式;

    2000年:音乐的意义问题以及如何理解与解释;

    2001年:空缺;

    2002年:音乐审美判断与审美价值关系;

    2003年:音乐的特殊性;

    2004年:音乐的审美规律……

    从中可见,建立在相互制约关系法则之上的二元结构仍然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诸如:情感与音响,形式与内容,自律与他律,主体与客体,历史与当下,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4年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命题:

    1.音乐作品作为纯意向性对象的美学及哲学意义,或者

    2.从音乐形式看音乐的艺术特性。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命题:

    2005年,请运用现代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结合20世纪音乐作品或者音乐现象及其相关体裁形式,回答问题:1.音乐之所以是“作为从外间受到激动的内在情感的不由自主的表现”(瓦格纳)——处于经验层面的现象诠释,2.音乐之所以是“没有他者向我们要求任何东西”(利奥塔)的声音存在——处于先验层面的本体承诺。

    2006年,一、针对音响(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终曲)答题:1.对音响进行感性描述,2.进一步解释之所以进行如是感性描述的思路和方法及理由;二、针对文献(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的有关叙事)答题:1.概括文献的核心观点,2.针对作者的观点发表见解。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关注,就是如何改变有美无学与有学无美的状况,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合式针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观照。尤其,在形而上学趋于终结、后形而上学逐渐开端之际,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对不断出新的音乐现象,提出深层问题,并进一步发掘理论资源。

     

    七、专题研究。

    1980年,何乾三发表《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从理论的角度提出:把研究音乐的特殊性作为总出发点,并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

    1994年,牛龙菲发表《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哲学反思》,从历史的角度归纳:20世纪起承转合四段论(20世纪初至50年代:关注创作实践的社会功能;50年代至80年代中:关注客体作品的美的本质;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关注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90年代中至20世纪末:关注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以上文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对音乐美学专题研究进行了定位。

    198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理论研究室与《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共同发起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对象及其方法的问题讨论;1992年,《现代乐风》发起音乐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讨论;1993年,学会发起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问题讨论;1994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是几次比较集中的专题研究活动。

    近年来,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意向、音乐形式问题、音乐结构功能、音乐价值问题、音乐原作问题、音乐意义问题、乐道、音乐美学范畴等等专题研究的出现,都显示出了新的理念和路径。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史学的美学化?还是美学的史学化?是偏重历史?还是偏重理论?或者是史论结合?都是值得深思的。

     

    八、争鸣问题。

    比较有规模和持续性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争论,大致有:

    1959年,引发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美学问题;

    1960年,引发民间曲调的可塑性问题;

    1984年,引发音心对映问题;

    1986年,引发内容形式问题;

    1998年,再度引发中国音乐发展道路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深入学科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起来,理论的特性就在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显然有待于条件的成熟与否,但提出问题本身,则直接推进学科建设进程。

    当前,可能形成新的问题丛结的,主要有:音乐本体问题,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问题,音乐艺术边界问题,本质主义批判问题,等等。

     

    九、教学问题。

    真正能够拉动学科进程的教学,主要在研究生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学是学科建设的结构保障。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

    1996届,邢维凯(导师:于润洋教授)《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

    1999届,周海宏(导师:张前教授)《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

    1999届,宋瑾(导师:于润洋教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中的音乐现象考察》;

    2002届,苗建华(导师:蔡仲德教授)《古琴美学与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

    2003届,韩锺恩(导师:于润洋)《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2004届,谢嘉幸(导师:张前教授)《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2005届,蒋存梅(导师:张前)《音乐专业(师范类)学生在大学阶段音乐分句能力的发展研究——音乐认知发展视域》;

    2005届,叶明春(导师:蔡仲德教授、郭乃安研究员)《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平和”审美观与“不平”审美观研究》。

    2005年,我在第七届广州会议上,发表《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问题讨论》,提出学科布局、开设课程、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不同层级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指南的问题。显然,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学自身的规范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通过音乐美学高层次人才梯队的搭建,去进一步推进与提升音乐美学自身的学科建设。

     

    十、学科发展历史。

    1991年,李业道总干事长与何乾三副总干事长,就学科现状作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性的进展”和“基本完成起步阶段,即将进入扩大领域、深入下去的发展阶段”的估计。

    1996年与2000年,于润洋会长又分别作出“已经基本进入了在扩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扎实地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和“经历了一个在不断扩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稳步地向学科的纵深发展的过程”的评价。

    2000年,赵宋光会长再次提出学科建设问题,既有别于热衷批判,又有别于争先创新,要把挖掘思想遗产、广采精华、融会贯通放在第一位。

    2005年,我提出通过对体验问题进行认知关切、对感性问题进行理性关切、对美学问题进行哲学关切,来进一步提升对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毫无疑问,和一般学科建设的状况类似,音乐美学学科要想在现有条件下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样也要在学科基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辐射等方面,不断明确建设目标,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仅要依托一个个可靠的常态体制,而且,要依靠一个个可行的长效机制。如果说,其硬件在传统的图书馆、学院、研究所、学会、学报,那么,其软件应该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及真正起持续性推进作用的学统。

     

    最后,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确定选题,以双方认为合适的方式签定委约协议。

    预祝各位同仁在上海期间工作生活愉快!

    欢迎并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假借来上海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之际参与本次活动的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

    欢迎并感谢西安音乐学院专程来参与本次活动的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

    感谢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学科建设资源与学会人才资源的双重支撑下,2006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效。

    谢谢大家!

     

     

    2006/12/1

    写在沪西新梅公寓

    分享到:


  • 文章录入:Philip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