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客家山歌民族志——基于“广客会”客家山歌微信群的观察与体验

     微信客家山歌民族志  

    ——基于“广客会”客家山歌微信群的观察与体验  

    冯安琪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从山坳桑田至城镇公园,随着歌唱空间的不同,客家山歌展现出适应、融通的特点。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客家山歌歌唱空间逐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微信群就此成为客家人歌唱、活动的新“场所”。笔者有幸“入场”解读广州某客家山歌微信群内音乐事件的固定性与流动性、音乐主体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及音声形态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这一系列联动关系,发现客家山歌微信群的创建不仅是客家人歌唱山歌的新“场所”,其影射出客家群体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为实现族群身份认同的再构建。  

    【关键词】客家山歌;微信音乐民族志;线上;线下;身份认同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市场的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日渐改变了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手机、接触网络媒体,在平台上叙说、书写自我。“小妹,你喜欢听山歌加我微信去朋友圈听喔,我经常发哩!”笔者在广州越秀公园山歌墟遇到一位热情的大姐,边与笔者说话,边掏出手机向笔者打开微信二维码。“微信时代”的到来,让陌路人只需“扫一扫”就可成为谈笑风生的朋友。笔者通过广州越秀公园山歌墟,认识一位李大姐,她是“广州客家山歌精英总会”微信群的群主。李大姐耿直爽快,与她在微信畅谈几天后,笔者有幸入群,就此开启对客家山歌虚拟歌唱空间解读的新大陆。客家山歌微信群是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碰撞交融的产物。客家山歌从山坳桑田到城镇公园、舞台再到微信群线上歌唱空间的转换,呈现不同程度的变迁。笔者入群至今五个月,通过对客家山歌微信群的观察,逐渐参与其中活动。对群内线上消息内容及线下聚集交流做了充分记录。现在的客家山歌为何回荡在微信群,群内山歌于客家人而言有何意义?本文通过在广州某客家山歌微信群的这一特定虚拟空间中,选择性记录音乐主体与音乐事件之间代表性互动,阐释其交流文本符号。观察客家群体从线下生活到线上空间角色转换,从而解读客家山歌微信群与客家群体的关系及意义。  

       

    一、微信音乐民族志研究设想  

    民族志向来是国内外民族音乐学与人类  

    学学者常用的研究手段及方法,描绘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经验,诠释的是文化脉络中人们的实践。格尔茨认为它既是研究过程和方法,又是文化解释的表现形式。[①]  

    互联网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自由表述观念、书写自我、影响社会行为的新型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文化形态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虚拟空间构建与文化生活的关系,互联网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已逐渐成为民族志研究的新风潮,广泛运用在阐释人类生活的现代社会中。海因2000年在英国出版的丛书为虚拟民族志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其在学术上成为研究可能,奠定了研究方法及研究原则。他将网络虚拟环境作为虚拟民族志研究的空间,收集人们在空间中表达、互动的资料,从而阐释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现象。[②]我国学者卜玉梅在其文中对虚拟民族志在中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提出了虚拟民族志田野如何定位与参与的重要性,并思考传统民族志与虚拟田野开展的局限性及挑战。[③]杨国斌则认为参与虚拟民族志时只有“浸染”的操作方法参足以研究网络文化。[④]张娜进一步提出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及反思,梳理中国学者在虚拟空间田野所用研究方法。[⑤]  

    21世纪初以来,各个网络平台革新又没落的起伏给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带来冲击与挑战。微信作为实时共享通讯、跨越时空交流的平台在更新换代的复杂网络时代中站住了脚,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根据中国报告网最新数据整理,微信用户在2018年已经超过10亿。2019年将持续上升。[⑥]“全民微信时代”促使在2016年举行的第三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中,基于虚拟民族志,结合中国新媒体产品的又一网络空间研究——“微信民族志”出现在人们面前。众多学者针对讲坛主题“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以不同研究案例来确立民族志田野的转型及微信民族志的学术合法性。在赵旭东、刘谦主编的《微信民族志》[⑦]书中,收录大量相关学者的研究认识与个案研究。比较全面地向读者展示出微信民族志的学术认知与反思、日常生活调查实践及相关社会发展影响。虽然还有一些学者近年来对虚拟民族志发出了不同声音,但关于虚拟民族志的讨论已成为热点,人类学学者对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成果也逐一展现出来。而在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却找不到此类专项个案研究。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民族志(Musical Ethnography)通常被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赖斯在2003年就“时间、场域、隐喻”三维分析模式,对场域划分提到了虚拟(virtual)的性质[⑧]杨民康在西格的观点上提到:“音乐民族志是如实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它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演绎,而只需要假定对音乐进行描写是可能的和值得的”(Seeger,1991[⑨]微信最大的特点及功能就是在一个无边界的特定空间范围内,人与人可以在不同时间、虚实切换中实现实时互联共享。我们不可忽略虚拟空间中的音乐制造过程,这是“家门口的田野”。  

    笔者的研究对象为“广州客家山歌精英总会”微信群(以下简称“广客会”)。其由广州市及周边城镇好唱山歌的客家人组成,梅县、五华、大浦、增城居多。群内共197人(记录截止至201982日)。“广客会”成立于20177月,群主来自梅州市大浦县。在众多从乡县来广州经商从业的客家人支持下,建立客家人在广州的专属空间——客家山歌微信群。入群规则十分简单,只需身为客家人;非客家人要想入群需经过群主及主要群友的认可或介绍。笔者非客家人,因通过多次参与越秀公园山歌墟活动,对山歌有浓厚的兴趣,与群主逐渐熟络后,经其同意,有幸入群。笔者入群至今已五个月,身为“潜水者”身份的非客群友,遵守群内的“规定”:每天向群友问好、为歌唱山歌的群友喝彩。依笔者所知,多数群友只在线上交流,未曾见过面。但群友似乎都很熟悉,不论谁发什么内容,都会给予回应。笔者认为微信群中的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下对客家山歌的“再运用”。这不仅是一个关乎群体认同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关于音乐行为创造的新体验。在虚拟场域(微信群)中,音乐主体[⑩](客家族群)如何通过音乐载体(语音)来构建歌唱行为,传递音乐功能?身体的在场与不在场,是否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音乐主体与音乐事件、音声形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的论述欲构成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新研究——微信音乐民族志。如何将虚拟民族志及音乐民族志的方法相结合进行田野、构成本文,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二、微信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  

    所谓微信民族志,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空间或微信社群的田野工作的文本及参与观察记录。张媛、文霄指出互联网络的特性是信息沟通与传递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随着信息互动与传播从基于现实世界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走向跨越时空界限的新的交流,研究者也应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应对研究问题的新变化发展。[11]孙信茹提到:网络空间是网络民族志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这个空间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线上和线下生活连接起来。[12]那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怎样的角色进入,怎样的方式开展田野,怎样与研究对象在虚实空间中实现连接互动。笔者受梅里亚姆“概念-行为-音声”三维模式[13]启发,将微信音乐民族志内容分为音乐主体、音乐事件、音声形态。音乐主体作为整个音乐事件的局内人,对事件及音乐具有决定作用,音乐事件又可反映音乐主体的创造行为,这一创造行为的结果就是音乐。因此三者是一组联动关系,微信音乐民族志应在解决三者的内容上形成文字。笔者基于人类学学者对虚拟民族志相关研究,结合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以“广客会”客家山歌微信群观察体验为例,对微信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进行如下讨论:  

    1.如何参与音乐主体?  

    微信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同时也作为虚拟的广场而出现在虚拟人群。[14]这看似是一个绝对公开、无阻碍进入的空间,研究者相对于音乐主体作为客体,参与其中实则被动。受微信功能的影响,添加好友需要得到对方的允许,入群需要被群主邀请。成功加入后还可能面临被拉黑、踢出群聊的危险。基于虚拟空间进行长期田野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客体一旦失去主体的认可,被其解除好友关系,田野调查可能会中断,信息面临缺失,可能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重新构建关系网。因此在万象更新、言论自由的虚拟空间中,不论是扮演“潜水者”还是“话痨”的群内角色,都要遵循平等、尊敬、真诚最基本的参与态度。虽然虚拟空间中音乐主体的表达书写具有个人意识,由个体指导行为,但微信群中的个体表达又代表着群体状态。所以参与音乐主体的第二个原则是“合群”。“浸染”(immersion) 是网络民族志最重要的方法,并相信通过研究者直接参与才有可能真正了解网络文化。[15]事实上,每一个微信群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同事或兴趣相仿者,这决定了微信群的性质与状态,虚拟民族志研究的对象是以群体状态呈现的。研究者的角色应该跟随群内主流内容,赋予亲和力,贡献凝聚力,体会群友在微信群中展现的群学效应,进而得到音乐主体的认可及信任,将研究者的身份界定为群内可交往互动的局内人身份时,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线上、线下田野参与。  

    2.如何解读音乐事件?  

    音乐事件由若干主体行为创造构成,面对不同音乐事件,综合地“浸染”参与其中才有解读事件本质的基础。音乐事件不是单一的,因此研究者在阐释音乐事件时需要由表及里,抓住研究核心,看到事件本质。为理解客家人在微信群中的自我叙说及书写的真实意义,需要将他们的线上互动行为与现实生活、教育经历、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相联系,将线上虚拟身份与线下真实身份作对比。音乐事件虽与音乐主体有着直接决定的关系,其内容也受到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影响,涉及时间、场域等因素。微信音乐民族志并非单一在线上进行,还要联系线下实际展开田野。因此田野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线上虚拟空间的构成(包括人群身份、社会关系、空间活动)进行分析,还需要线下访谈进行对比佐证。线上联系线下才可深入解读音乐事件。  

    3.如何描述音乐形态?      

    民族志虽以阐释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但微信音乐民族志仍以音乐为中心。音乐民族志常用研究方法较多考虑到微观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整体性特点,其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均建立在田野考察和实践性基础之上,兼采描写性和阐释性的文本撰写方式。[16]微信音乐民族志应以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学科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探索。微信音乐民族志音乐形态研究方法应以音乐民族志研究而设定的“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及其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为主,兼以虚拟民族志方法论阐释。不仅需要对群内音乐形态进行剖析,还需要探索群内音乐事件的制造过程,从而解读微信群内客家山歌音乐文化现象。  

    鉴此,本研究主要采用线上虚拟民族志与线下的参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展现客家山歌微信群内的文本内容,进而描绘微信群内音乐主体、音乐事件、音声形态的特点,解读客家山歌微信群中文本互动下隐含着群体身份认同如何再次构建。  

    三、客家山歌微信群的活动记录  

    “广客会”客家山歌微信群友在线上叙说自我、书写自我,实现实时共享、互联,为线下聚集交友行为提供基础。笔者通过参与线上、线下不同类型的聚集互动活动,并做详细记录,采用简单量化数据分析加以辅助说明。  

    1.线上自我叙说与书写  

    “广客会微信群每天滚动着上千条文本消息。文字、语音、红包文本类型居多。群内最具特点的是语音歌唱山歌的群友们。他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主启型,发送唱山歌语音开启当天群内活动;二被邀型,被人@邀歌几句;三斗歌型,听到群友唱山歌并吸引,以斗歌回应。群内歌唱内容分为两种:即兴山歌与成品山歌。即兴内容多为夸赞群主、祝福群友、感谢红包、歌颂家乡以及生活琐事等。调子多用梅县水口调、五句板曲调。唱成品山歌的群友达中数,多唱劝世歌、郎搭妹妹搭郎等体裁类型。群友为清唱,少有梅花琴(秦琴)、竹板作为伴奏。以下为笔者某一工作日群内全天文本消息记录。  

    时间:201975日,星期五;  

    地点:“广客会”客家山歌微信群;  

    00:03-03:05:三人在群内发链接分享信息,标题分别为《客家山歌<租老婆>真好听!》、《梅州阿哥阿妹山上山歌对驳》、《大声古山歌同曾小芬对唱<客道歌>十分盏听》;  

    03:34-04:59:一人发“拼手气”红包,标题为“有人守群莫?”,紧接8人领取红包,发消息表示感谢,内容为“多谢老板的守群包”;  

    05:21-08:20:群内消息增多,文本类型丰富:文字、表情包等。群主率先发一日问候红包,群友们纷纷回复。内容主要为向群主、群友问好,如“群主!群友们早上好!大家身体健康,生意兴隆,财源滚滚,阖家幸福”等;  

    08:23-09:30:语音文本较多,分为说话聊天,山歌对唱;  

    10:00-13:00:文本消息较少,仅几人文字闲聊;  

    13:30-14:00:以语音、文字形式加入闲聊的群友越来越多;  

    14:45-17:43:文本刷屏,每三分钟更新至百条消息。文本内容主要有语音唱山歌、红包鼓励、文字点赞、感谢。一条语音文本有十几条接龙文字点赞,文字内容如下“好歌声,好歌才,掌声送给唱歌老师”、“为唱歌的帅哥靓妹点赞鼓掌”。一个红包也会伴随十几条接龙文字感谢,内容如“谢谢老板,祝你发财”等。该时段为一天中语音唱山歌数量最多。但唱山歌的群友不超过15个,各唱36条不等;有人邀歌、斗歌时会唱20多条;  

    18:11-19:05:消息较少,无闲聊;  

    19:05-23:00:群友活跃,文本刷屏。红包数量在此时达到16个,是该天红包最多时段。群友谈天说地,即使聊天间隙被其他消息插入,也不影响欢唱;  

    23:00-00:00:无人唱山歌,几人闲聊。群友将“夜猫子”称为“守群人”。  

    以上记录可看到“广客会”群友每天在群内活动的真实状态。群友在微信群内以个人组成平台上的陈述、表达。自由、流动的交流方式促使群内每日文本消息量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十分活跃。群内消息用客家话来表达,只唱客家山歌。笔者入群至今发现群内非客家人寥寥无几,非客家人的身份使笔者局限了自己在群内的畅所欲言,因为这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根据笔者为期五个月的观察、记录,结合上述记录及下表(例1)某周文本消息统计可见:“广客会”微信群每周一至五文本信息量最多,达到千余条,且多集中在下午时段,周末较少(7.14日线下聚会活动除外)。语音唱山歌时间较为集中于下午时段。根据具体记录,15点及23点左右所唱山歌最多。群内文本消息最多的为文字消息,占全天比重的一半。文字、语音消息数与红包数呈正比关系。群内红包发送越多,语音唱山歌越多,该日文字数量越多。  

       


    “广客会”微信群78-14日文本消息统计表  


            时间/  

      文本  

    类型  

    占比(%)  

    2019.7.8,周一00:05-15:25/  

    15:25-00:11  

    2019.7.9,周二  

    00:29-15:16/  

    15:17-00:01  

    2019.7.10,周三  

    00:29-15:17/  

    15:17-00:08  

    2019.7.11,周四  

    00:08-14:43/  

    15:11-00:05  

    2019.7.12,周五  

    00:27-15:01/  

    15:01-00:23  

    2019.7.13,周六  

    00:23-15:24/  

    15:24-00:07  

    2019.7.14,周日  

    00:07-15:18/  

    1521-00:04  

    语音交谈  

    32/4610.24  

    182/9821.40  

    208/8526.54  

    190/11829.90  

    205/16425.91  

    18/7316.63  

    36/18615.28  

    语音山歌  

    47/7916.54  

    83/16018.56  

    74/13619.02  

    92/9017.67  

    50/21018.25  

    94/3223.03  

    37/12911.42  

    文字  

    296/2141.60  

    295/4025.60  

    251/2725.18  

    239/24647.09  

    327/39350.56  

    170/1333.46  

    412/59969.59  

    链接  

    13/52.36  

    11/131.83  

    6/141.81  

    12/11.26  

    13/31.12  

    3/31.10  

    8/121.38  

    红包  

    6/112.23  

    15/283.30  

    18/173.17  

    10/101.94  

    16/172.31  

    4/92.38  

    22/394.20  

    表情  

    0/10. 13  

    3/30.46  

    7/151.99  

    6/10.68  

    5/111.12  

    1/00.18  

    3/70.69  

    视频  

    3/91.57  

    2/80.76  

    2/60.72  

    3/30.58  

    4/40.56  

    2/10.55  

    26/193.10  

    图片  

    0/20.26  

    0/00  

    0/00  

    3/00.29  

    0/20.14  

    0/00  

    9/91.24  

    总数(条)  

    762  

    1309  

    1104  

    1030  

    1424  

    547  

    1453  


    (统计方法如下:“/”表示区分不同时间段的文本条数,横向表格总数一栏表示全天所有文本消息数量;计算方法:百分比≈某类文本时段消息相加/当天所有文本消息总数,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如:(32+46/76210.24%。)      

    1  


    2.线下群体互联与共建  

    1)越秀公园山歌墟  

    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1960年代,越秀山东南面的小北角曾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每个月12日是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客家工友们就会来此交流唱歌。后来这里聚集的客家人越来越多,便被附近的居民称为客家山[17]笔者闻名而去,却发现如今所见与文献所载略有不同。每月12日仍是山歌墟活动的日子,但活动位置已转移至位于越秀公园正门旁的游乐园平台处,不再是四方炮台南面。观众也不再紧挨相坐石凳,即听即唱,既是听众又是歌者身份,不分你我。笔者现在所见的山歌墟活动,参与人数多达百余人。从上午九点开始至中午十二点结束。观众按序入座,仅为听众,不参与歌唱。歌唱形式以表演成品节目为主,如采茶舞、歌伴舞山歌对唱、小合唱、男女竹板歌对唱等,故又将现在的歌者称为演员。舞台右侧摆放音响设备,演员身穿靓丽服装,观众坐在舞台四周,将演员包围至中间,是越秀公园山歌墟的空间组成。  

    笔者先后三次参与山歌墟的活动,发现每个月来参加山歌墟活动的都是客家人,不仅是广州一带的,还有梅县、兴宁、五华等山歌协会成员受邀前来。他们大部分为“广客会”微信群的群友。经笔者询问,一位客家演员说道“我们两三年前就搬到这边来演出了,原来那个客家山太小了,风吹日晒的,万一下雨还唱不了。现在这样有舞台看的更方便哩。”另一位来自增城的客家人说“这样的舞台我不敢上去唱,别人都看着我很紧张,会发慌。没文化,怕别人笑,他们演完,我才敢叫上朋友上去斗斗。” 还有一群在隔壁广场唱流行歌的阿姨说客家歌他们每个月都来唱,但是我们不去,我们又不是客家人,听不懂的。” 就像那位客家观众所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渐渐成为客家人交流联系的中介,每次赶墟都是客家人一次大规模的聚会。  

    2)三周年线下聚会  

    20197月正值“广客会建群三周年,由群主李大姐牵头,策划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线下聚集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为群内成员,且交纳不少于200元的赞助费作为入场门票。笔者经群主同意,有幸以摄影志愿者的身份,免费参与14日在广州白云区某饭店举行的三周年线下聚会。   

    笔者到达指定地点后,群友陆续到达。群内成员212人(截止 2019714日 ),实际参与活动48人。大多群友互相不认识,有的提前与群内平日聊的来得伙伴相约成对前来、有的号集同乡歌友一同出席。大家以家乡地域,成队分桌而坐,围桌闲聊家常,略显拘谨。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后,群友按照预先排好顺序上台进行山歌表演。每位群友表演时会有其他群友上台献花喝彩,台下群友磕着瓜子,听的津津有味,不时拿出手机录视频分享在群内,群友们的行为逐渐亲密                                         起来。  

    午餐后,有人先行离开,有人在饭桌上开始斗歌。嘈杂中主持人宣布最后一个流程“想唱就唱”,斗歌正式开始了。斗歌是客家山歌最常用的歌唱方式,一般两人相斗,两队相斗较少。客家人把斗歌能力作为山歌歌唱好坏的标准。客家人认为,简单唱几首成品山歌并不代表会唱山歌,要随时随地都能斗上几句才算得上会唱客家山歌。在许多日常山歌墟、山歌擂台赛上检验的都是客家人的斗歌水平。这实际上是客家人即兴歌唱的一种能力。斗歌无胜败之分,斗歌的能力需要多斗多唱得以训练。如何接韵达意,斗得令人惊喜是一门客家人喜爱钻研的学问。第一个上台斗的是群友秀花,她是群内的积极分子。秀花姐声音清脆响亮,群友都爱听她唱山歌。秀花姐邀请紫金山歌王子贺老师一同斗,表达参与今日聚会的所想所感。秀华从兴宁来,虽路途遥远,但心中参加聚会的热火持续燃烧着。她把这种心情唱到与贺老师的斗歌中,许多群友拍手称好,表示感同身受。两人不相上下,同一曲调反复变意,台下连连叫好,约十三分钟后,两人十分有默契的结束。其他群友陆续成对上台斗歌。  

    四、客家山歌微信群的音乐分析  

    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调。旋律集中在中高音区,为窄音域,窄音列。其使用以羽商(徵宫)音构成的纯四度框架为骨干的进行四度跳进,间以五声音阶为主,多用邻音级进展开旋律,具有悠扬、抒情的特点,与客家人民淳朴、笃实、真情的性格特征相关联。[18]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19]记载谱例所见,客家山歌音阶丰富,五声、六声、四声及三声音阶都有;调式俱全,羽调式使用最多,特别在梅州地区,强调低音la-do-re三音列的使用。笔者通过对“广客会”微信群音乐的记录分析,发现群内客家山歌与面面相对唱客家山歌存在“源存体变”的关系。  

    1.“广客会”微信群中的音声形态  

    “广客会”微信群里所唱的山歌保持着原生态山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即兴仍以低音la-do-re三音列为核心音展开,落音始终在羽音上。笔者选取两位群友在群内即兴语音斗歌内容进行记谱[20],如谱例23所示   

                                谱例2:斗歌a                                         

    谱例3:斗歌b  

    两首即兴对唱山歌为典型的羽调式,运用低音la-do-re-mi四声音阶,每一乐句结束在羽音,客家人说这是一种“直头筒”[21]曲调。从记谱来看,两首旋律以大二度、小三度的民族五声音阶邻音级进旋律形态为主,旋律起伏不大,音调平稳。除唱句末字带稍长拖腔外,节奏较规整,一字对一音,给人似说似唱的听觉体验,笔者认为这与微信功能有主要关系。受微信语音时常限定,群友唱山歌的语音长度短小,一般仅20~60秒为一段;且群友歌唱的音量较轻。内容如顺口溜脱口而出。客家山歌斗歌讲究“接韵接意”:一、二、四、五句末字同韵同声,三句可别韵仄声的原则。从谱例可见,群友秀花与福坤斗歌所用为江阳韵(国际音标记为[aɳ]),是即兴客家山歌使用最多的宽韵[22]。群友秀花使用江阳韵一气呵成;群友福坤则在第三句末字转韵为“喜”字(国际音标为[ɕiɿʅ])。两人在完成“接韵”的原则上也清晰地表达了所想之意。  

          如谱例4所示[23],该曲为由低音la-do-re-mi-sol构成的五声音阶,典型羽调式。第一句落在商音位置,其他三句均落在羽音上。与谱例23相同的是,该曲运用的仍是“直头筒”类型曲调。节奏较规整,基本遵循一字对一音的规则。不同的是该曲除了多次使用邻音级进外,还使用了一次四度跳进,是群友张仕香用来突出聚会当天见到“山歌王”内心的喜悦之情。   

    谱例4:斗歌c  

    2. “广客会”微信群音乐的衬词唱句  

    如以上三首谱例所示,客家山歌的句式特点是二+二+三构成七言四句或五句式。唱词衬词分成两种:行腔衬(以下◆表示)、字间衬(以下◇表示)。行腔衬主要用在行腔与拖腔位置;字间衬主要是唱词字与字之间设置的衬字。[24]客家山歌的衬词多加在句末及句中第四个字后。如例5所示,衬词“就”属于字间衬;衬词“哦”属于行腔衬。  

       

    福坤阿哥(就)说你听,你有事情你先行(哦)。  

    △△△△ ◇ △△△,△△△△△△△  ◆。  

    5  

    不同的客家人使用同一曲调唱山歌时各有特点。除唱词内容变化外,则是拖腔的长短变化。拖腔的即兴仍以低音la-do-re三音为主,多数客家人的处理方式是在商音开始拖腔,围绕商音上下邻音波动,末尾下滑至羽音结束。梅州市文化馆赵文有老师曾对笔者说过一句话“拖腔的长短有时取决于客家人的即兴斗歌能力。”客家人斗歌时需反应十分迅速,如果总是对不出来下一句,那么斗歌就告终了。所以聪明的客家人会拖长末字的腔音,让自己足有时间思考下一句唱词该如何唱倒对方。但因微信语音时长有限,群内对唱时的拖腔比面面相斗时的拖腔短,所以更加考验客家人斗歌的反应能力。有时反应可能不足以斗倒对方,群友就会唱一些简单的词,至少使斗歌内容完整。  

    衬词的使用位置大多与两种情况相关。其一,客家即兴山歌衬词使用位置大部分与客家话有关,客家人如何说话,衬词就如何使用。如石马山歌多用衬词“刁嫂子”,因为这是他们说话的语气词。笔者刚接触山歌时,误以为衬词的使用一定有何不成文的规定,却因非为客家人的身份,忽略了客家话的方言特点。于大多数客家人而言,山歌的目的不在于唱什么复杂旋律,而在于用唱的方式来代替平常说话交流。所以在客家山歌中,唱词是说话内容,衬词是辅助表达。其二,衬词的使用位置与成品山歌有关。当套用成品山歌曲调,仅改编唱词时,衬词可以变化,但位置需保持不变,如群友惠兰套用松口山歌《八月十五光华华》[25]曲调所唱:                   

                                


       

       

    谱例6  

    群友惠兰改编唱词对照:  

    八月十五光华(哇)华(喔),郎端糕饼(呃)妹端茶(喔)。  

    △△△△△△       ◆, △△△△    △△△ ◆。  

    吃饱饭来等各(呀)来(哟),祝福群友(啊)好运来(喔嘿)。  

    △△△△△△       ◆, △△△△    △△△ ◆◆。  


          7  


    3. “广客会”微信群音乐的方言韵律  

    例字  

    调类  

    调值  

    [ka]  

    阴平  

    44  

    [ma]  

    阳平  

    11  

    [ka]  

    上声  

    31  

    [ka]  

    去声  

    52  

    [tit]  

    阴入  

    1  

    [tit]  

    阳入  

    5  

    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方言的语势音节,发音的特点来演唱。可以说,客家语言是客家山歌的基础、客家音节是客家山歌的基本结构、客家语势是形成风格的依据。[26]客家方言保留着中州音韵,如梅州语言特点分六个声调,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则不分,[27]如例8所示:  

       

       

    8  

    客家山歌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客家人总说山歌调子千千万,实则各个地区的曲调风格不同,每位客家人即兴歌唱时对字调旋律的处理不同。字调与旋律的走向遵从字词变腔的原则。如谱例23所示,两人在微信群对唱实则运用的是同一曲调,但群友福坤根据唱词将腔进行了调整,对比图如下:   

             [fu44]  [khuən44]  [a44]  [kuo44]     [kiən52] [wua52] [uən31] [thiɿʅ44]  

                                     ↘↗    →↘

     

     

     

      

           [ngai31] [tɕhiaȵ52][ɕiəu52] [fa44][kiən52][tʂh52][xau31] [ thiɿʅ44]

         ↗                          ↗↘    →↘  

    10  

    斗歌时为了能迅速接上对方抛来的山歌,一般以对方抛出来的曲调为主要旋律。以上是群友秀花先唱,需要对方回应。主要由re-mi-re-低音la构成旋律腔体;群友福坤以do-re-mi-re-低音la变化腔体回应。“福坤阿哥”四字调值均为44(阴平),从谱例上看属于平直腔格;“亻厓 字调值31(上声),属上趋腔格;“像”、“秀”二字调值52(去声),属下趋腔格;“花”字调值为44(阴平),属平直腔格,但在旋律中则呈现下趋走向。字调对旋律的走向只是一种趋势的影响,而非绝对的完全相符。[28]结合群友秀花的对唱,即可从谱例上明显看出,谱例3是谱例2的曲调变体。由此可见字调走向与旋律走向的关系十分密切。群友福坤在依字变腔时根据自己表达使曲调完成变体。    

    五、客家族群线上、线下空间活动特点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客家山歌是客家族群在连绵山岭,辛勤劳作、流离迁徙之时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工具。男人恒外出十年八年不归,支持家庭门户的责任,悉妻之女人,但稍有性灵不甘独宿的人,就桑间濮上你唱我和[29]。山歌本不在公开场合歌唱,曾被官府认为是“禁歌”。客家人唱山歌发泄情感时都是依山而唱,歌声穿过山岭传到他耳,特别是妇女唱心中苦闷、寂寞之情时,更要到山间没人的地方唱,因为害怕被同族听见,若是族长发现,妇女又要经历一番族规斥训。因此客家山歌大多在相对隐蔽的空间歌唱,而客家山歌微信群友同样仅隔着手机屏幕,不知对方身份,甚至还可以伪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在拥有“话语在场”与“身体脱域”的双重身份使音乐主体的虚拟性与真实性在线上、线下空间中一一展现。  

    微信群内既是群友们自在真实生活叙事,又是客家群体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存在。群内的音乐事件既有固定性又具流动性。“广客会微信群这一特定虚拟空间与越秀公园山歌墟每月活动是固定不变的,但参与主体不一定相同。群友在线上自我叙说、书写个体生活常态;连接线下真实生活,构建沟通基石。在线上线下不同空间类型活动中,群友于线上交流时,自由随意,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山歌说来就唱,丝毫不紧张。而当未曾见面的群友在线下空间活动时,第一反应行为是羞涩、拘谨。并且从例1可见,客家山歌微信群内的对唱时间较为集中,通常是工作日,周末群内消息极少。虽然群友之间并无规定什么时段做什么事。但在工作日的15点与23点左右斗歌的群友最多。在笔者眼里大家似乎形成默许的规定。音乐事件在此时间中也呈现固定与流动相交的特点。经过与群友的访谈,大部分群友不会在家人面前与群内其他人对唱山歌。笔者有两种猜测:其一,周末一般是休息,家人在场阻碍了群友在微信群内在场。即便家人也是客家人的身份,群友也不会在家人面前与他人对唱山歌。其二,微信已占据人们生活,成为人们娱乐、打发时间的工具。进城打工的客家人只有周末才有时间与家人团聚。工作日空闲时,只有通过玩手机、刷微信消遣时间。客家山歌经历去语境化、再语境化的变迁过程,而在客家山歌微信群中仍保有部分原生态山歌的场合性质与歌唱功能。客家人利用新媒体工具——微信群作为歌唱客家山歌,以达到娱情、调情的功能。  

    群内客家山歌以低音la-do-re为框架,客家人遵循此模式框架,按照自身概念认知,制造模式变体,构成不同曲调内容及风格。群友秀花告诉笔者,一年前刚入群的她并不会唱山歌,在群里听得多就开始模仿别人怎么唱,唱的曲调究竟是什么,秀花也说不上名字,只回答“我从群里学的,大家都这样唱”。客家群体通过在微信群内长期模仿、实践学唱客家山歌。即兴山歌的时长、内容、情感都与群内每一位个体所处环境、教育、经历相关。这是客家山歌微信群的学唱方式,也是客家人歌唱山歌的规则。  

    结合上述线上、线下不同空间活动记录,可见群友作为音乐主体在不同真实、虚拟的空间中转换角色的扮演,微信群为客家人创造了自我叙说、制造音乐的空间。因此客家族群在线上微信空间及现实生活中呈现除音乐事件的固定性与流动性、音乐主体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及音声形态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六、客家族群的身份认同再构建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是客家人迁徙的真实写照。“土人自有山歌,多男女相思之辞,当系獠蛋遗俗,今松口、松源各乡,尚相沿不改”[30]“靠山吃山”是客家先民的生活写照。客家族群向来有正统、团结之称,这与客家先民的历史有关。历史上,客家群体经历了三次大迁徙,漫长的迁徙过程使客家族群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31]客家先民是在极其艰苦和动荡的社会环境由中原向南迁移,“整个血族的男女老幼家居杂物全装在牛车上一块儿出发, 在大地上以蜗牛的速度缓缓前进。”[32]而在客家人迁徙之前,这一地区还是“蛮夷”、“蛮僚”、“炯蛮”和“山都木客” 的主要居住地。面对险恶陡峻的山情、与畲族蛮著的摩擦,只有家族力量越来越庞大才足以对抗困难。客家人背负着家族的命运,亲人血脉的延续。艰难的迁徙路途令客家人拧成一股绳,互相承担、帮助,自我协助、保护,塑造了客家人坚韧、团结的群体特征。客家族群占领土地后,也逐渐建立自家自户,开始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客家地区基本采取大聚居、小分散的居住模式,即一个村落几乎就是由许多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大家族。[33]村落家族的力量是客家人权利与实力的象征,同族生活是客家人从迁徙至今的生活模式。群居生活使客家家族的凝聚意识、群体认同感越来越强。处在边缘地位的客家人也认识到“人唔读书无文化,鸡毛上砰人看轻”,崇文重教,读书入仕,获得正统身份地位,成为客家人奋斗追求的目标。山歌所唱“人穷力出肯用功,唔怕累来唔怕苦”就是客家人勤奋、刻苦最真实的写照。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塑造出客家人坚韧、团结的族性,重视同族血缘的家庭理念。  

    于客家人而言,山歌是仅存在客系族群内的一类交流方式。随着城乡进程的加快,为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客家人逐渐向城区靠拢。离乡打拼的客家人在高楼大厦中盲目寻找同族同根,交友会歌,已经满足物质需求的客家人转向了精神层面的表达,为再次构建客家族群的身份认同。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产物——微信群,使客家族群完成了在城市身份认同的再构建。客家山歌微信群中每日的山歌互动使客家集体记忆再次唤醒,更加凝聚了客家族群在现代社会中的群体意识,展现出群体力量与客系族群身份自觉意识。由于网络虚拟、去中心、平面化、碎片化、开放性的特性,使得用户能够克服现实世界的局限。离散在城市的客家人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难也需要倾诉、发泄。在此,网络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媒介,更是社会关系的动力引擎,网络的传播行为不仅止于信息的传送接收,而更重要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以及分享行为。随着现代社会对乡村社会的深刻影响,族群离散化现象愈演愈烈。聪慧的客家人借助社交媒体维系客系社会,山歌微信群成为了客家族群的虚拟社交平台。根源于血缘、族群联结的客家人通过在微信群“想象”,凝聚出对客家群体的归属与认同。微信也成为了民族凝聚和身份认同的粘合剂。[34]客家微信群山歌虽脱离了山坳桑间语境,在客家人不断地迁徙、离散过程中、随着互联网微信时代的闯入,客家山歌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再语境化的过程,呈现出适应、融通的特点。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客家山歌的功能。山歌功能不会变,其仍是一种调情媒介。[35]娱情、调情是客家人最真实的情绪宣泄及表达。客家人在桑田山间、街道公园、微信互联所唱山歌的目的娱人娱己、调节发泄内心情绪,时刻连接客家族群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备语音、视频、图片以及表情包等符号化的生动语言,为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提供了用户喜欢的社交平台和即时通讯互动的文化场域。[36]身体是否在场不再是“入场”的关键。汤亚汀曾指出“音乐的认同作用是人们意识到音乐作为群体文化标志的重要性,即某群体用以表达自己区别于他群体的独特性的东西,用以实现聚合。”[37]客家群体通过微信群唱山歌,以其作为实时聚集、交往的载体,影射出客家族群在微信群内实现身份认同再构建的信念。客家山歌微信群友在群内克服难以跨越的交通、经济等现实阻碍,通过客家人坚定的信念与聚合行为,实现客家人在城市社会身份认同的再构建。  

    七、小结  

    客家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唱客家山歌。不仅是山歌多么悦耳动听,而是因为在客家人心中,山歌是客家身份的群体记忆,更是客家族群远离家乡,身份认同的标志。一位客家人曾对笔者说“只要流着客家人的血,即便没读过什么书,一定都会唱客家山歌!”因为你我都是客家人,同流着客家人的血液,同源族群的亲切感与包容性永远不会改变。这不是源于客家山歌的魅力,而是源于客家人从古至今同心、亲信、团结的族群风尚。  

    近年客家群体不断向城市流入,相当于又一次迁徙。离开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方式,来到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工作的客家人,其生活环境、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唱内容随之转变。对于离散在城市各处的客家人,常常见面聚集会受到交通、经济等多方面阻碍,越秀公园山歌墟的聚集活动也只能每月一次。微信群恰好解决了这些阻碍因素。客家山歌微信群则是客家人融入城市的产物,为客家族群身份认同再构建创建新空间。赵旭东曾认为微信群上的点击互动、分享鼓励成为了一种团体性生活的基本模式,转而成为一种日常的需要,新的社会互动团结的新范式也因此形成,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在今天的微信时代变得更为突出和真实。[38]客家山歌微信群内的信息交流、点击互动是客家人在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及日常需要。客家山歌微信群使客家人无时无刻聚集在虚拟空间,是最方便、最快速的群体交流方式。  

    客家山歌微信群音乐是一种“听文不听旋律”的音乐,即便反反复复唱简单的“直头筒”曲调,客家人仍可以连续斗歌几小时乐此不疲,听不懂客家话的非客家人不会明白他们在干什么。笔者自始至终都在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体验。回想起笔者刚接触山歌时,想要拜师学习却惨遭拒绝。“你不是客家人,学唱山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会说客家话。客家话说不好,学山歌就别找我提了,”一条23秒的语音从微信聊天框弹出。不见其人,也能从中体会到对方坚定语气。语言障碍使得一些客家人认为沟通太累,往往与笔者几句家常就唠完了。在求学寻师,学唱客家山歌之路也无法顺利开展,更无法深入局内。停滞不前的时候,笔者总在想“要是我是客家人该多好”。客家人有强大的宗族血缘认识,语言是身份的认知,是唱山歌的关键。而短期内克服语言障碍,达到随口而出句句山歌的水平,实在困难。笔者坚持每日听读群内语音消息,学习网站上寻找的学客家话视频,唱成品山歌,记谱所听即兴山歌。渐渐的已听得懂部分简单用语,听群主李大姐发来语音时也不需再找身边的客家人帮忙翻译。在参与群友线下聚集时,他们会耐心向笔者翻译难懂的内容,会与笔者闲聊他们的生活琐事。群主李大姐还主动邀请笔者参加明年“广客会”微信群四周年线下聚会。非客家人的身份的确使笔者在田野路上不少碰壁,但客家人对事待人的真实、热情以及客家族群的团结、凝聚让笔者备受感动。     

     

       

    参考文献:  

    1】卜玉梅:《虚拟民族志: 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20126;  

    2】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月;  

    3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4】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上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年;  

    6】刘晓春、胡希张、温萍著:《客家山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7】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8】刘秀秀:《互联网民族志调查扩展人类学新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  

    9】刘海涛:《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0】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0 期;  

    11】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1 期;  

    12】任钰:《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新闻大学期刊,2014年,第2期;  

    13】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14】陈菊芬:《天籁回响 广东客家山歌》,花城出版社,2008年;  

    15宋瑾:《后现代差异观与音乐主体文化身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16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  

    17】张贞:《嵌入网络的信仰皈依——基于“尊主为圣”微信群组的民族志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申请论文,20185月;  

    18】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一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19】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理论范式的塔形结构及其应用》,《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20】杨民康:《论中国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的当代转型及思维特征》,陈铭道主编:《书写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21】杨民康:《论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深-表结构”思维与分析方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15年,第3期;  

    22】杨国斌著,邓艳华译:《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花城出版社,1993年;  

    24】钟俊昆:《客家山歌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   

    25】周楷模:《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节选张娟毕业论文:《岭南歌墟:客家山歌墟的都市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  

    26】赵旭东、刘谦:《微信民族志 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27】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  

    28】袁东艳:《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  

    29】唐魁玉:《虚拟社会人类学导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0[]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1】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2年;  

    32】梅州市文化馆:《客家山歌唱腔教材》,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印,20152月;  

    33】谭元享:《客家经典读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1月。  

    34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 1973.  

    35Christine Hine, Virtual Ethnography: ModesVarietiesAffordances In Fielding”, in Sage Publications UK, 2000.  

    36Timothy Rice,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Vol. 47, No.2(Spring-summer), 2003.  

       

    (作者简介:冯安琪,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民族音乐学专业。联系电话:15768920667;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北生活区;邮箱:871696227@qq.com;邮编:511400。)  

       



    作者简介:冯安琪(1996-),女,湖南株洲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硕士,民族音乐学专业。  

       

       

       

    [①]Geertz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 1973.  

    [②]Christine Hine, Virtual Ethnography: ModesVarietiesAffordances In Fielding”, in Sage Publications UK, 2000.  

    [③]卜玉梅:《虚拟民族志: 田野、方法和伦理》,《社会学研究》,2012 年第6期。  

    [⑤]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⑥]中国报告网:《2019年中国微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现状与未来前景研究》,2018119日,Baogao.chinabaogao.com  

    [⑦]赵旭东、刘谦:《微信民族志 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  

    化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⑧]Timothy Rice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Vol. 47, No.2(Spring-summer, 2003), pp. 151-179.  

    [⑨]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一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⑩]音乐主体是一类文化身份,是音乐人类学中常用的研究视角。参见宋瑾:《后现代差异观与音乐主体文化身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11]张媛、文霄:《微信中的民族意识呈现与认同构建:基于一个彝族微信群的考察》,《传播学研究》,20186月。  

    [13][]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月。  

       

    [14]赵旭东、刘谦:《微信民族志 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4页。  

    [15]杨国斌著、邓燕华译:《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21页。  

    [16]杨民康:《论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深-表结构”思维与分析方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15年,第3期。  

    [17]周楷模:《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节选张娟毕  

    业论文:《岭南歌墟:客家山歌墟的都市转型》,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6页。  

       

       

       

    [18]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7-89页。  

    [1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广东卷》(上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年。                  

       

    [20]该曲为群友福坤(微信名)与群友秀花(微信名)于 2019710日 下午在群内即兴对唱所记。当时两人对得火热,但群友福坤需认真上班无法继续对唱,秀花就此回应。  

    [21]梅州客家人用来形容曲调单一,唱词简单易懂,可以随口而出的山歌,故客家话称为“直头筒”。  

    [22]宽韵是客家人区分方言韵的一种,相对还有窄韵。韵脚一般为元音的属于宽韵,除江阳韵外,还包括苗条韵、先天韵、人辰韵、中东韵、衣妻韵。参见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广东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23]该曲为群友张仕香(微信名)参加714日三周年线下聚会后,返回路途时在群内发语音所唱。  

    [24]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  

    [25]谱例摘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广东卷》。  

    [26]梅州市文化馆:《客家山歌唱腔教材》,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印,20152月,第3页。  

    [27]袁东艳:《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广东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8月,第33页。  

    [28]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月,引语部分。  

    [29]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30][]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己亥杂诗》自注,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1]梅州市中国客家博物馆记载。  

    [32]刘晓春:《民俗传统的地方性研究》,摘自顾准:《希腊城邝制度》。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3月,20卷第1期。  

    [33]刘晓春:《民俗传统的地方性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3月,20卷,第1期。  

    [34]张媛、文霄:《微信中的民族意识呈现与认同构建:基于一个彝族微信群的考察》,《传播学研究》,20186月。  

    [35]谭元享:《客家经典读本》,节选李金发:《岭东恋歌》,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1月,第302页。  

    [36]廖杨、蒙丽、周志荣:《微信朋友圈:“互联网+”场域中  

    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民族学刊》,20175月,第43  

    期。  

    [37]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38]赵旭东:罗士泂记录,《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微  

    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会议纪要》,  

     201611月。  

       

    分享到:


  • 文章录入:冯安琪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论文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