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教育改革,共商史学教学”——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综述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于青岛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40余位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商史学教学。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研究生教学的体系化建设” “中国音乐史新教材的范式与书写”“新媒体新方法于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等内容展开了深入地交流,并提出了当前史学教材书写、人才培养等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新一轮史学教材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实践依据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音乐史学;教育改革;研讨会综述;音乐教育;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国音乐史学科体系建设及学科教学工作有待完善的背景下,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4月20日至21日在山东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史学方面的专家如刘再生、陈荃有、冯长春、王清雷、洛秦等知名学者,也有在史学教学一线辛勤耕耘的各高校的老师如李淑琴、冯长春、王静怡等教授。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会议主要围绕“研究生教学的体系化建设” “中国音乐史新教材的范式与书写” “新媒体新方法于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等课题展开。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体系化建设”的课题,研讨会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缺失与普及——中国现代音乐史教学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现状与思考》(冯长春),《谈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体系化人才培养中导师教学的认识》(李淑琴)、《中国音乐史研究生教学体系化建设的刍议》(洛秦)等。冯长春教授在论文中提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课程在高等音乐教育中严重缺失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阐述了加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教学的现实意义,并针对加强与普及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教学提供建设性思考。李淑琴教授指出音乐学人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本科阶段扎实的音乐学基本功训练,硕士阶段基本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博士阶段所应具备的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理论素质与思考能力的锻造。导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引导、启发、发现、激励贯穿本、硕、博的这个教学过程,还需要在不断的对话中帮助学生寻找自我,树立目标,并在课程设置与论文选题上具有体系化的设想与安排。史学学会副会长洛秦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数量日益增长的现状,对推进和建构中国音乐史教学体系化提出设想和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的目的、作用、范围、要求以及方法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认可。
刘勇教授针对当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阅读文献能力有待提升、研究生研究基本功较为薄弱(尤其是对史料文献、前人研究成果的解读能力)的现状,提出“文献教学应从本科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刘蓉教授从问题入手,包含在教学中如何建立学术思维、将史学研究方法和音乐学研究方法结合、建立学生学术兴趣与拓宽研究思路三个方面,提出 “应在教学中给予本科生以常识、提供研究生研究方法、拓宽博士生学术视野“的观点,提议应为音乐史学研究生研究学术编写入门书籍,并对其内容提出构想,可从学科、研究方法、经典文献阅读三个方面编写。
关于“中国音乐史新教材的范式与书写”的课题,亮点在于方建军教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中新材料和新成果的运用》,他提出“编写新教材应站在学术前沿,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将新材料转化为实际教学成果 “的观点,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他通过举例近现代中国音乐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以及中国音乐史学的新成果(由新材料的新成果、老题新作),包含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放马滩简上记载的十二律声律以及六十律产生的萌芽、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收藏的楚简上记载的类似《诗经》中的采风的曲目等,对教材编纂以及课程教学提出了独到的思考与建议。而王清雷老师与陈秉义老师未出版的针对其所在院校所写教材就是给中国音乐史新教材书写的最好示范。王清雷老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的课题项目《<音乐考古学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材)》中的最终成果《音乐考古学》一书,就是将“新材料转化为实际教学”的实践成果,该书将江西海昏侯墓、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山东滕州大韩村东周墓地等考古新发现编入教材,对于考古学学科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研讨中,陈秉义与李晓天两位老师有关 “将非汉族音乐的研究加入史学教材”的观点不谋而合。李晓天在其报告《关于中国音乐史教材建议的几点建议》中提出了应将少数民族个性特征鲜明而又意义非凡的音乐史实,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呈现。陈秉义老师所作的论文《编写<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程>的思考——兼谈古代音乐史教程中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结合沈阳音乐学院的教程《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程》(还未出版)的编写,他将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对于非汉族音乐的研究进行了展示,为史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视角,并引用书中的观点“最好的历史写作,是呈现历史发生、发展的丰富可能。”对史学教材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思考与见解。
致力于研究中西音乐交流的留学新西兰的宫宏宇博士,结合自己在国外选修音乐史学课程的独特经历,其报告《从教材看域外中国音乐史教学》展示了国外音乐室课程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并纵向列举了多部西人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专著,并且总结了改革开放后,海外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趋向—力图打破孤立一体的局面,加强与中国的史学交流与互动。同样运用中西比较方法阐述观点的有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王静怡院长所作的《普通高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传统音乐内容调查研究》一文,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广泛使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调查,比较中外音乐史教学的教材、课程开设时间、授课方式、考试方式,提出应对音乐史教材采用宏观思维与客观认识,并且针对音乐史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多元化需要,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对音乐史学科建设的要求,对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性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于“新媒体新方法于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的课题,分别有孟维平老师和段蕾老师作了精彩的发言。孟维平教授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外国音乐课堂中形象直观的互动音乐欣赏、丰富的拓展网络资源等新颖独特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对比传统教材与电子版教材的优势与局限性,他对我国音乐史教材的编纂与普及提出了应将新教材与新媒体集成的观点,对新型音乐学课堂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展望。而段蕾老师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望》则是通过对 “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的简介,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对该技术在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于史学教学课堂的思考有陈荃有教授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元素的恒定与变异》、王艳莉老师的《关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万博老师的《关于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通史课的思考——中国音乐史类内容为视角》。陈荃有教授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史学课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通过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教学元素的对比,对史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反思。对于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教学,王艳莉和万博两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王艳莉老师结合作者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学实践,简要的概括了“音乐史”系列通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其在该校创立的新颖的“音乐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对当下普通高校的音乐通识课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就通识课程的内容设定(通史类或专题史)与选择,万博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应结合大学生个体音乐欣赏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内容与主题“的观点。
研讨会最后的圆桌会议在李方元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与会代表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汪洋教授分享了自己倾听研讨会的思考,并提出2020年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将由浙江音乐学院承办,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届时莅临浙音并指导工作。而陈欣教授阐述了学院课程改革后自己对课程名称设定、内容设置的思考,介绍了自己在慕课在线教学实践中,为加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实践和兴趣培养而做的系列探索,并且提供学生的体验、评价与共享平台,还通过教学拓展培育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古乐舞工坊”。
本次研讨会在每一位与会学者的积极的参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了圆满成功。 追溯学会发展史,自1985年学会成立以来,共举行了十五届年会会议、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中国音乐史学史专题研讨会等多次会议,对于促进和加强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建设,增进史学教学、科研方面学术成果的交流,推动不同地区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本次研讨会首次将史学教学作为主题进行研讨,相信对各高校史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科人才的培养也将提供有效的借鉴模式。
联系方式:15865512768
-
关于
的论文
-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