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中西基本樂理教程中的根本性誤謬(上)
海峽兩岸中西基本樂理教程中的根本性誤謬(上)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jLegrwwnJc/
http://www.tudou.com/v/mjLegrwwnJc/&rpid=103688857&resourceId=103688857_04_05_99/v.swf
內容摘要
「中國」基本樂理之所以,至今仍無法在海峽兩岸「正確」建立(──無助於古譜的翻譯,就絕不能算「正確」),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峽兩岸的樂界,對「西洋」基本樂理,原就根本已有誤解、誤引、誤用。如下之所述:
1、Key(調),當是:七個五度音所組成的「五度鍊音列」──中國稱為「均」、
以Key(調)內七音中的任一音為主音Tonic宮,將其餘六音,經八度移動後排列於主音Tonic宮之後,所組成的「鄰音列」,方稱為Mode(調式)。
故一個Key(調),可構成七個不同的Mode調式。──總之,Key(調)與Mode(調式),並非同一物事!
2、(大/小)Scale音階,只是七個Mode調式的部份集合──以是(大小)音階才會=(大小)調式。
同理,燕樂四聲調(音階),傳統民樂的四調、日本(呂/律)兩唐傳雅樂調,也是龜茲.蘇祇婆所傳七聲調(音階)的部份集合。
3、無論古今中外,所謂主音(Tonic)只是:音階的首音──宮音。中國稱為「調首」。
而無論古今中外,曲調主音(結音?),則非必為宮音! ──總之,Tonic(主音)與曲調主音(結音?),亦並非同一物事!
黎英海、李重光、黃翔鵬、陳應時……等前輩,卻誤以為:
“以「音階」內七音中的任一音為「(曲調)主音」,都可構成七(?)個不同的「調式」。”
以是就混淆了:Key(調)與Mode(調式)之區別;
混淆了:Tonic(主音)與「曲調主音(結音)」之區別。
卻反將「本質」與「形式」,都完全相同的音階Scale、調式Mode,硬分為不同的兩物事。
中國又何嘗有什麼「七」個調式?反之,又何只有「四」個調式呢?
無論古今中外,都只據「宮(Tonic)」與「音階」論調而已,何嘗有論及與唱/奏無關的什麼「曲調主音」呢?
單由此,亦可知此與事實不符誤說之非是!
4、實則a小音階,並非C大音階(的La調式)。否則:
F正聲音階(的Mi調式)、C下徵音階(的La調式)、G清商音階(的Re調式)、律旋音階(的So調式)、a小調音階(的Do調式),豈非就也全都是a小音階了!
|
|
|
F |
C |
G |
D |
A |
E |
B | |
|
|
宮 |
徵 |
商 |
羽 |
角 |
變宮 |
變徵 | ||
燕→ 樂 四→ 聲→ 調 音階→ |
→→→ |
宮調 |
正聲音階 |
Do |
So |
Re |
La |
Mi |
Si |
#Fa |
西洋→ 大小 兩 音階→ |
徵調 |
大調音階 |
Fa |
Do |
So |
Re |
La |
Mi |
Si | |
商調 |
清商音階 |
bSi |
Fa |
Do |
So |
Re |
La |
Mi | ||
羽調 |
律旋音階 |
bMi |
bSi |
Fa |
Do |
So |
Re |
La | ||
正角調 |
小調音階 |
bLa |
bMi |
bSi |
Fa |
Do |
So |
Re | ||
→→→ |
閏角調 |
變宮音階 |
bRe |
bLa |
bMi |
bSi |
Fa |
Do |
So | |
|
|
變徵調 |
變徵音階 |
bSo |
bRe |
bLa |
bMi |
bSi |
Fa |
Do |
但事實上,(大/小)Scale音階=(大/小)Mode調式──故無論古今中外,都只論「音階」,而並不再論什麼「調式」!
故也絕沒有C/大音階/La調式、C/下徵音階/La調式、……這樣的三層次調名。
5、無論古今中外,「調關系」只論:
同不同「 均 」(調號)?
同不同「 宮 」(Tonic主音)?
同不同「音階」?
並不論什麼
同不同「曲調主音」!
因為無論古今中外,原就絕無上述的什麼(:
F正聲音階Mi調式、
C下徵音階La調式、
G清商音階Re調式……這樣的)「三」層次調名。
6、關系大小調(:C大調與a小調,)並非:
同 「 均 」(調號)、
同 「 宮 」、
同(大)「音 階」、
不同 「曲調主音」,的「同宮音系統」調關系。
而是:
同 「 均 」(調號)、
不同Tonic「 宮 」、
不同 「音階」的「調關系」。
C正聲音階、
C下徵音階、
C清商音階、
C律旋音階、
C小調音階……豈非才更是真正的
同宮音(Tonic主音) 系統的「調關系」?
7、相對大小調(:C大調與c小調,)並非:
不同 「 宮 」Tonic、
同(大)「音 階」、
同 「(曲調)主音」的「調關系」;
而是:
同 「 宮 」(Tonic主音)、
不同「音階」的「調關系」。
8、上述的:關系(大小)調、相對(大小)調,都有被稱為「(大小)調式交替」的事實與理論。
但黎英海所謂的:同均、同宮、同音階、不同「曲調主音」的:
C大調Do調式、
C大調So調式、
C大調Re調式、
C大調La調式、
C大調Mi調式、……則並無被稱為「調式交替」的事實,與必要!
──因為:調式=音階、調式交替=音階交替。
無論古今中外,都只據「宮」與「音階」論調,從不再論什麼「曲調主音」。
以是:無論古今中外,也才都絕無黃翔鵬所謂的什麼:
C下徵音階Do調式、
C下徵音階So調式、
C下徵音階Re調式、
C下徵音階La調式、
C下徵音階Mi調式、……這樣的三層次調名。
中國也絕無黃翔鵬所以為的什麼:12律X3音階X5調式=180調
(一)、現有「西洋」基本樂理教程中的根本謬誤
在海峽兩岸眾多的《西洋基本樂理教程》中,
|
|
|
|
柏頓紹著 繆天瑞譯 樂理初步 |
伊·斯波索賓著 汪啟璋譯 音樂基本理論 |
童忠良 現代樂理教程 |
黑澤隆朝著 邵義強譯 樂理 |
|
|
| |
李重光 基本樂理簡明教程 |
李重光 新編通俗基本樂理 |
李重光 音樂理論基礎 |
李重光 基本樂理通用教材 |
|
|||
張錦鴻 基礎樂理 |
基本樂理教程 |
童忠良 |
劉永福著 新音樂基礎理論教程 |
|
|
| |
方晛燿 音樂基礎理論 |
吳華山 基本理論 |
樊建勤譯 樂理自學指南 |
郭锳 基本樂理教程 (修定版) |
趙小平 |
王令康 |
袁麗蓉 著 基本樂理教程 |
毛傑 |
|
| ||
蔡盛通 |
邱垂堂 簡易解析樂理 - |
· 趙易山 基本樂理 |
蕭而化 |
有關於:
Key (調)、
Tonic (主音)、
Mode (調式)、Scale(音階)、
Minor (小音階)、
key relationship (調關系──
modulation (轉調)、
relative key (關系調)、
opposite (相對調)、
intershange of mode (調式交替))
(調高)……等,西洋基本音樂名詞之定義與本質部份,採И.B.1900~1954李重光,與採該丘斯(Percy goetchius 1853~1943)體系的繆天瑞(1908-2009)之間,其理論實有著很大的差異性([i])。
|
|
|
|
該丘斯 |
(英)柏頓紹 Bertenshaw, T. H |
繆天瑞 |
伊戈爾·弗拉基米羅維奇. |
|
|
|
|
汪啟璋 |
李重光 |
黑澤隆朝 |
邵義強 |
|
|
| |
張錦鴻 |
童忠良 |
劉永福 | |
|
|
|
|
方晛燿 |
吳華山 |
樊建勤譯 |
郭鍈 |
|
|
|
|
趙小平 |
王令康 |
毛傑 | |
| |||
蔡盛通 |
邱垂堂- |
· 趙易山 |
蕭而化 |
其間,也就必有著根本性的誤謬──而且必會,也實已影響到《中國基本樂理教程》的研究與建立。
作者有感於此,茲分別詳述如下:
1有關於:Key(調)
該丘斯體系所謂的「Key(調)」,其屬性是「五度音列」──中國稱為「均」。
「均」的定義是:”旋迭(宮/徵/商/羽/角/變宮/變徵)七聲,為「均」”([ii])
繆天瑞亦云:”七個音構成了「調Key」……──亦可稱為「音族Family of Tones」。
「調」中各音,照「和聲音級Harmonic degree」(────五度鍊circle of fifth)而聚集如下:” ([iii])
“這樣由七個音構成的一列音,是真正的「天然音級Natural scale」” ([iv])
“「調Key」便是由五度鍊中,任何七個鄰接的音所構成。” ([v])
故該丘斯體系所謂的「Key(調)」(與中國所謂的「均」),都與屬性為「鄰音列」的「音階(調式)」,是截然不同的!
李重光則認為:”由「基本音級」(?)所構成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調」。
由七個「基本音級」(?)所構成的「調」(?),叫做「C調」”
可見李重光體系所謂的「Key(調)」,其定義非常模糊──連「調」與「C調」,都混為一談!
且因論及「(基本)音級」(?)之故,其屬性則似為一個類如「音階、調式」等的「鄰音列」。
故其所謂的「Key(調)」,與Mode(調式)(──如:X調(式))之間,並沒有、也無法,像該丘斯體系)所謂的「Key(調)」那樣,在基本概念上,能有、已有清晰而明確的區別!
2有關於:Tonic(主音)
該丘斯認為:
“一切的「音階」(scale),都發源於「調」(Key)”([vi])
“(「調」Key中)任何一音,都可選為「主音」(Key note——Tonic);([vii])
“(以「主音」為首,)將上舉「調」(Key)中七個音,根據八度關系,上下移動,使之互相接近,(排列於所選的「主音」之後,)就構成「自然音階Diatonic scale」(七種「調式(=音階」)”。([viii])
然則,何又謂之什麼「主音」(Tonic)呢?
《國語》有載:”夫「宮」,「音」之「主」也!第及於羽。” ([ix])
《舊五代史》亦有載:”為「均」之「主」者,「宮」也!”([x])
《魏書》亦載:”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
其瑟調以宮為「主」,清調以商為「主」,平調以角為「主」。
五調各以一聲為「主」”。([xi])
關於《魏書》所稱的「為主」,丁承運考證曰:”清商三調之各以一聲為「主」,與「(曲調)主音」無關,而是各以一聲為「宮」的三個「音階」。” ([xii])
黃翔鵬的「同均多(三?)宮」說,即類同於此原理!
王沛綸(1908─1972)《音樂辭典》也載:”無論何調,「主音」均唱Do”([xiii])
繆天瑞編《音樂百科辭典.調首》載:”調首 各調音階中的「宮音」。......相當於歐洲音樂的「Tonic(主音)」”([xiv])。
|
|
繆天瑞 |
音樂百科辭典 |
陳聆群(1933 —)編《蕭友梅音樂文集》載:”各音都可以作「起調音」(──key note 今譯:「主調音、基音」),就是每調的頭一個音,又叫作「宮音」(Tonic (日本)今譯「主音」)”。([xv])
萧友梅音乐文集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purple" href="https://img3.doubanio.com/lpic/s27238865.jpg"> |
||
陳聆群 |
蕭友梅音樂文集 |
蕭友梅 |
孟文濤(1921-2005)認為:”dominant一詞,日文譯為漢字「屬音」。
惟dominant一詞,不但不含有絲毫「從屬」、「附屬」的含義,相反地,是真正爲「主」的含義”、
tonic,其正確而准確的中文翻譯,就也應是「調音」。
而不是已誤譯的「主音」”([xvi])
都可見得「主音」就是「宮音」──中國又稱為:「調首」。
然則,何又謂之什麼「調首」呢?
黃翔鵬認為「調首」是:”「正調」(或稱「(基)本調」)的起點”、”轉(名)調的關鍵(標準)”。([xvii])
實則「調首」一詞,語出《隋書》:
”案今樂府,黃鐘乃以林鐘為「調首」,失君臣之義……
今請,雅樂:黃鐘宮,以黃鐘為「調首」”。([xviii])
關於《隋書》所稱的「調首」,黎英海(1927--2007)《漢族調式及其和聲》載:
“這說明當時流行著一種,和「雅樂音階」不同的「清樂音階」。
照記載上說,這種音階,好像是以「雅樂音階」的「林鐘」為「宮」。
(設「雅樂音階」以黃鐘為「宮」)”。
|
|
黎英海 |
漢族調式及其和聲 |
也就是說:「調首」=「宮音」。
「調首」一詞雖只見於《隋書》,但與「調首」同義的名詞與概念,古今皆有。
除上述的:「音主」、「為主」、「之主」、「起調音」、「主(調)音」、「基音」……之外,最少尚有近十種之多。如下:
《隋書》的「調聲」:”其聲亦應黃鐘、太簇、林鐘、南呂、姑洗五「均」,
已外七「律」,更無「調聲」”。([xix])
《樂府雜錄》的「調頭」:”太宗於內庫別收一片鐵方響。
下於中呂「調頭」一運(律),聲名大呂,應高般涉「調頭」”。([xx])
沈括《夢溪補筆談》(1031-1095)的「殺聲」: “法雖如此,然諸調「殺聲」(的譜字),
不能盡規本律(譜字相對之律)。
故有:偏殺、側殺、寄殺、元殺之類”。([xxi])
|
|
宋.沈括 |
夢溪補筆談 |
《白石道人歌曲》姜夔(1155-1209)的「住聲、住(字)」:
“黃鐘以林鐘為徵,「住聲」於林鐘,
若不用黃鐘「聲」,便自成「林鐘宮」矣!”。([xxii])
” 所「住」字同,故道調曲中犯雙調,
或於雙調曲中犯道調,其他准此。
……十二宮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xxiii])
|
|
宋.姜夔 |
白石道人歌曲 |
蔡元定(1135-1198)的「起調、畢曲」:
“然五聲者,正聲,故以「起調、畢曲」,爲諸聲之綱。……
黃鍾(之)宮至夾鍾(之)羽,並用黃鍾「起調」、黃鍾「畢曲」。……
聲者,所以「起調、畢曲」,爲諸聲之綱領,
正《禮運》所謂「還相爲宮」也”。 ([xxiv])
明.王驥德(?-1623)《曲律》的「起宮」:
”其宮調之中,有從古所不能解者,宮聲:
於黃鐘「起宮」,不曰黃鐘宮,而曰正 宮;
於林鐘「起宮」,不曰林鐘宮,而曰南呂宮;……”()
但目前只有出於《隋書》中的「調首」一詞,是經黎英海闡釋為「宮音」之後,已被學界所普遍接受的。
其餘的眾多名詞,則仍被海峽兩岸樂界,曲解為「曲調主音」。
譬如陳應時即明說:“「殺聲(煞聲)」、「住字」、「結聲」……等一類,相當於現今所謂:「調式主音」的專門術語出現之後,「調」指「調聲」的意義,也就越來越明確了”。([xxv])
惟如上之所述,不但古人所謂的「主音」,及西洋的「Tonic主音」,就是「宮音」;
在中國古文獻中,如上所載的許多「名詞」,無論:為主、音主、調聲、調首、調頭、殺聲、住聲、起調(音)、起宮、基音、主調音……同理,也全為「宮音」──而非什麼「曲調主音」。
因為「曲調主音」與:唱/奏、調號、調名、調名制、調關系、和聲法……都完全無關!
以是:無論古今中外,才都只據「宮」與「音階」論調,而從不論什麼「曲調主音」。
以是:無論古今中外,也才都絕無(黃翔鵬所謂的)什麼:三層次調名。
實則:中國連八十四調都還並不真有呢!([xxvi])
又那有(黃翔鵬所謂的)什麼:12律X3音階X5調式 (三層次) 的180調呢?!([xxvii])
惟民初的王光祈(1892-1936),卻認為Tonika(基音)是:
”多為曲調的「結聲」,且在全篇樂中,亦佔有重要位置者。
(──如:「長音」、「強音」、「重複音」、「多用音」,…..)”。([xxviii])
惟當時似尚無:“「音階」與「調式」,為不同兩「層次」”的概念與理論。
但到了黎英海,卻無中生有的,在《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一書中更載:
“三(?)種類型的「音階」,在「理論」上都可各有七(?)個「調式」。
即:「音階」的每一個音(?),都可作為一個「調式」的「(曲調)主音」”。
之後李重光《基本樂理》則雖載:
“「調式」(?)音級除了羅馬數字標記之外,還有各自的名稱──第Ⅰ級,叫做「主音」……”。
卻又另載:“「調式」中最穩定的音,叫做「主音」。
樂曲的「結束音」,一般都是「主音」,很少例外”。
則兩說顯然非同一物事,後說顯然受了王光祈、黎英海等人的影響──已將「Tonic主音」視同為「曲調主音」(──結音)了!
黃翔鵬更誤以為:“中國傳統音樂中,同「均」可以有不同的「宮(與不同的音階)」,
同「宮(音階)」可以有不同的「調(式主音)」
──均、宮(音階)、調(式)是三個層次的概念”。([xxix])
則顯然已將「音階」與「調式」,進一步視為不同「層次」之兩物事了。
以是,西洋的「主音(Tonic)」一詞,在近代有了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
第一種:西洋的「主音(Tonic)」一詞,等同於「宮音」;
第二種:中國將「主音」一詞,「錯誤」的等同於「曲調主音」(──結音)。
此處我人之所以能肯定,將「主音(Tonic)」一詞,等同於「曲調主音」(──結音),是一種「錯誤」乃是因為:
無論古今中外,事實上都只據「宮」與「音階」論調,而從不論什麼「曲調主音」──因為「曲調主音」與:唱/奏、調名、調名制、調號、調關系、和聲法……都完全無關!
故古人絕不可能不論及與唱/奏有關的「宮音」,而反論及與唱/奏無關的什麼「曲調主音」。
同理,古人也絕不可能不論及與唱奏有關的「音階」,而反論及與唱奏無關的什麼「調式」。
此理論,可參見《燕樂考原》一書中,清.凌廷堪、毛奇齡等所論之:「宮調之辨不在(曲調的)起調/畢曲」。([xxx])
3有關於:Mode(調式)、Scale(音階)的關系
黃友棣(1912-2010)認為:
“「調式」是古代流傳下來的「音階」。
——16世紀以後,各「調式」因為加入了升高的「導音」,漸漸演變成今日的大/小「音階」。”([xxxi])
也就是說:西洋是先有七個(羅馬教會)「調式」,而後才只有大/小此兩「音階」的。──西洋的大/小此兩「音階」,是七個(羅馬教會)「調式」的部份集合。
”從本質、形式來說,「調式」(Mode)和「音階」(Scale),完全相同——「大/小音階」亦稱「大/小調式」。” ([xxxii])
”「音階」(Scale)和「調式」(Mode),含義基本上相同;但用法略有差異——由一種音階(調)中的各音,輪流作為「主音」,而構成的各種「音階」,一般不稱為「音階」,而稱為「調式」。” ([xxxiii])
古代中國當然沒有「音階、調式」此兩西洋音樂名詞,而稱為:「調法」──語出《晉書》:
“笛之制也,正聲「調法」:黃鐘為宮……;
下徵「調法」:林鐘為 宮 ,第四孔也。
本正聲黃鐘之徵。……;
清角之調:以姑洗為宮,即是笛體中翕聲。於正聲為角,於下徵為羽”。([xxxiv])
其中的:下徵調法,就是西洋的大音階、清角調,就是西洋的小音階。
近代中國,則因已將「調」與「調式(⊃音階)」混淆之故,已將
黎英海即認為:
“「音階」,便是構成各種「調式」的素材”。
“「調式」,是採取「音階」中(──而已非「Key調」中,)某一音,作為自己的「(曲調)主音」(──而非「Tonic宮音」)而形成的”。([xxxv])
(?)
(?)
式(?──而非「調」)[xxxvi]
故採用李重光,也認為:
“「──而非「音階」,)
”幾個音,按照一定的關係(?)聯結在一起,構成一個體系(?),並以某一音為中心,這個體系,就叫做「調式」 ”
“「調式(?──而非「調」)」中的音,從「主音」到「主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來,叫做「音階」”。
黃翔鵬則更認為:
因為:“歐洲的大、小調體系,只有調高(Key)(宮高Tonic)與調式(mode)兩個層次的原故。因此:
均=宮=調高(?)、
調(?)=調式。……結果是把三個(?)層次,簡化成了兩個層次。”
“但同屬黃鐘宮,同一個「音階」(調?)中的五種「調式」,在西洋大、小調體系的理論中,認為(?)它們是五種「音階」(調式?)”。
“中國傳統音樂中,同「均」可以有不同的「宮(音階)」,
同「宮(音階)」可以有不同的「調(式)」
──均、宮(音階)、調(式)是三個層次的概念”。 ([xxxvii])
總之,都誤認為:先有(多種?)「音階」,而後在(多種?)「音階」中,才又各有五(?)種「調式」!
此誤說顯然與中西樂史,事實上都不相符!
4有關於:minor(小音階)
黎英海認為:”(下徵音階)羽調式和自然小調,有很大的共同點”;
李重光亦認為:”自然小調看起來好象是:由自然大調第Ⅵ級音開始的一種「調式」”。
也就是說,都認為:
C小調就是bE大調的La調式、
a小調就是c大調的La調式、……。
以是繆天瑞將這種「近代中國式」的「(小)調式」理解方式,特稱之為:「不同排列論」──以別於西洋的「一元論/二元論」。([xxxviii])
然而,該丘斯則早就已經直言:
”小音階開始於大音階的第六度的此種學說,是無稽之談!”
“是一種非常有害、極易引起誤會的見解!”([xxxix])
“切不可把a小音階﹐與C大音階聯在一起。這不僅是無法補救的混亂﹐並且是學術上的重大誤謬!”([xl])
三層次調名此錯誤理論的始作俑者黎英海,亦曾言及:
“用唱名(首調的、簡譜的唱名)來代表調式,性質很不容易明確,如下表,在不用升降號的情形下,可能會把同樣一個調式,分別被稱為三種調式:
(23#4 67 Re調式?)
567 23 So調式?
123 56 Do調式?
456 12 Fa調式?
(b712 45 bSi調式?)
這三組「音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
如果調式名稱不相同,就使人難以理解了。
正如:把大調叫成do調(式?)、小調叫La調(式?)一樣不合理、不明確”。([xli])
連始終頑固地認為,燕樂四聲調竟就是四調式的陳應時也說:
”我們反對:稱我國傳統音樂裏「新音階」的七聲宮調式、羽調式,是:大調式、小調式”。([xlii])
實則,在西洋的和聲學教程中,都明載自然小音階與大音階之別,在於:自然小音階的第三、六、七級,須降低半音。
也就是說小音階的首調當記為 : |
1 |
|
2 |
b3 |
|
4 |
|
5 |
b6 |
|
b7 |
|
1 |
而非俗見所誤以為的(大音階La調式?): |
6 |
|
7 |
1 |
|
2 |
|
3 |
4 |
|
5 |
|
6 |
惟網站上的宋(及正)大叔雖自己也說:“男人穿褲子,但穿褲子的卻非必男人”
卻同時又明知故犯地說:“(大音階)La調式就是小音階、小音階就是(大音階)La調式”。([xliii])
宋及正 |
然則正聲音階Mi調式 |
3 |
|
#4 |
5 |
|
6 |
|
7 |
1 |
|
2 |
|
3 |
下徵音階La調式 |
6 |
|
7 |
1 |
|
2 |
|
3 |
4 |
|
5 |
|
6 |
清商音階Re調式 |
2 |
|
3 |
4 |
|
5 |
|
6 |
b7 |
|
1 |
|
2 |
律旋音階So調式 |
5 |
|
6 |
b7 |
|
1 |
|
2 |
b3 |
|
4 |
|
5 |
清角之調Do調式 |
1 |
|
2 |
b3 |
|
4 |
|
5 |
b6 |
|
b7 |
|
1 |
之調型結構,豈非也與「大音階La調式」一樣,也都等同於小音階?
然而,就與:”F正聲音階Mi調式、C大調La調式、g清商音階Re調式、d律旋音階So調式、a小調音階Do調式”,既非「同名」,亦非「同宮調」一樣,”a小調與C大調的La調式”,亦既「不同(調)名」,也難謂「同宮調」!
因為無論古今中外,都絕不論什麼「曲調主音」!──既分別屬於:”F正聲音階、C下徵音階、g清商音階、d律旋音階、A小調音階”,又怎會是什麼「異名同調」呢?
“a小調與C大調的La調式”,若竟是什麼「異名同調」的話,難道西洋竟是就只有一個(大調)「音階」而已的麼?
既否,則又豈能說:” (大音階)La調式就是小音階、小音階就是(大音階)La調式”呢?
男人何嘗「都穿褲子」;小調又何嘗就「必是La調式」呢?
單由此,也可知此誤說之非是!
實則既然西洋的(大小)音階=(大小)調式,也就根本沒有什麼:“XX音階/y調式”,這樣東施效顰、畫蛇添足式的怪物。
故溫州大學的陳其射主張:”應將樂界目前所謂的「調式」,改稱為「調主」”!
惟這仍是多餘的──因為「(曲)調主(音)」為何?與:唱奏、調號、調名(制)、調關系、和聲法……盡皆無關!
故無論古今中外,都只據「宮」與「音階」論調,並不再論什麼「曲調主音」。
以是無論古今中外,也都絕無什麼三層次調名;中國也絕沒有黃翔鵬所以為的什麼:12律X3音階X5調式,這樣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式的180調!
5有關於:relative key(關系大小調)、
繆天瑞認為:” 關系大小調──C大調和a小調”兩者,同調號、不同Tonic(宮)、不同音階。
但李重光因為誤認:” 同調號之C大調和a小調,都以C為宮”之故,
以是他也誤以為:「調號」相同的「關係大/小調」──如:C大調和a小調,叫做:”「同(C)宮系統」(=宮音同為C)的「大/小)調」
也就是說,他竟誤認為:”C大調和a小調”兩者,竟:同宮、同(大調)音階,不同調式(主音)!──是屬於「同宮音」系統的「調關系」。
6有關於:opposite(相對調)
繆天瑞認為:”C大調和c小調”兩者,不同調號、同Tonic(宮)、不同音階。
但李重光因為誤認:”C大調和C小調,分別以C及bE為宮”之故,
以是他也誤認為:“主音(Tonic)相同的各調──如:C大調和c小調,叫做:同(曲調)主音(大小)調。”
也就是說,他竟誤認為:”C大調和C小調”兩者,竟也同(大調)音階,不同調式! ──卻不同宮。
6有關於:intershange of mode (調式交替)。
西洋所謂的「調式交替」,有下列(也就是上述)兩種:
C 大調式/c小調式——調號(「均」)不相同、宮音(Tonic) 相同、音階不相同;
C 大調式/a小調式——調號(「均」) 相同、宮音(Tonic) 不相同、音階不相同。
因為音階=調式、「調式交替」=「音階交替」。故上述兩種「調式交替」之「音階」,當然也是必不相同的!
而黎英海卻將:調號(「均」)、宮音(Tonic)、音階都相同、「曲調(調式?)主音」不同的調關系(──如:C大音階Do調式、C大音階So調式、C大音階Re調式、C大音階La調式、C大音階Mi調式、……等),稱為:「調式交替」。
因為他已將音階、調式視為兩不同事物之故,這樣的所謂「調式交替」,其「音階」竟是完全相同的。
故無論與西洋所謂的任何一種「調式(音階)交替」,顯然都並非同一物事!
若然,吾人試問:C正聲音階、C下徵音階、C清商音階、C律旋音階、C小調音階、…….這樣同宮、不同「音階」者,究竟是否「調式(音階)交替」呢?
它又能屬於什麼碗膏「調關系」呢?
7有關於:modulation (轉調)、key relationship (調關系)
西洋所謂的「調關係」,只有和均(調號)、宮音(Tonic)、音階(調式)有關的三種。如下表之所示:
|
|
均(調號) |
宮(Tonic) |
音階(調式) | |
C大音階nG大音階 |
轉調 |
不同 |
不同 |
相同 | |
C大音階nc小音階 |
相對調──英 |
平行大小調Ⅰ 調式交替Ⅰ |
相同 |
不同 | |
C大音階na小音階 |
關係大小調 |
平行大小調Ⅱ ─—德/俄 調式交替Ⅱ |
相同 |
不同 |
陳重光、黎英海、杜亞雄、童忠良、劉永福、陳應時……等,卻都誤以為,「調關係」與「曲調主音」有關。故最少有下列四種(以上) 的「調關係」。
譬如陳應時即明言:
”「旋宮」不僅包括「調式」保持不變的「調高」轉換,
而且還可以包括同宮音,各「調式」之間的轉換,
乃至不同宮音,各「調式」之間的轉換”、
“「旋宮」還包括「調式」不定,純屬「調高」的轉換”。([xliv])
“「轉調」應該分為:
同宮犯調(「調式」的轉調)、
和宮同調(「調高」的轉調)、
轉宮犯調(「調式、調高」的特調),
移宮犯調(包括同「(曲調)主音」,和異「(曲調)主音」) 兩類,
還有以上這四種形式的暫轉調
……轉旋調(轉旋均)中,應包括同「(曲調)主音」,和異「(曲調)主音」的轉旋調(──轉旋均)”。([xlv])
也就是說:陳老竟認為有:”轉均、轉旋、轉均旋、轉旋均(轉旋調)……等”,這樣無釐頭的「轉調」──「關關系」們!
如下表之所示:
|
|
均 (調號) |
宮 (Tonic) |
音階 |
曲調 主音? |
C大音階 nG大音階 C下徵音階?調式nG下徵音階?調式 |
旋宮 |
不同 |
不同 |
相同 |
? |
C大音階 nc小音階 C下徵音階宮調式nbE下徵音階羽調式 |
同(曲調)主音 |
不同? |
相同? |
相同? | |
C大音階 na小音階 C下徵音階宮調式nC下徵音階羽調式 |
同 宮音 |
相同 |
相同 |
相同 |
不同? |
同均/同宮/同音階/不同調式 C下徵音階宮調式nC下徵音階徵調式 n C下徵音階商調式nC下徵音階羽調式 nC下徵音階角調式 |
調式交替 ──轉調 |
惟此體系的key relationship (調關系),雖然理論上最少有四種(以上),但「音階」卻確只有(,大音階──又稱為自然音階,這)「一」種而已。
像C正聲音階轉C下徵音階,或C清商音階……,這樣真正的同宮(/不同音階)的「調關系」(──也就是姜夔《白石道人歌集》中所載的「犯調」、西洋所稱的「相對調」──同主音Tonic轉調),竟被完全摒除在「調關系」之外了!
則吾人試問,若然:
西洋又怎會有什麼(大/小)「兩」音階」呢?
中國又怎會有「同均三宮」的什麼「三」種音階呢?
中國的傳統地方民樂,與日本、韓國的唐傳雅樂調,何以又都有「四」種音階(以上)呢?
單由此豈非即已可知:李重光此所謂俄國體系之誤說,與事實不符之非是!
[i]、詳見:田耀農<中/西樂學「調」的比較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3期(總80期)
田耀農<中西樂學“調”的比較研究>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0-08-30。 (孫新財評注)
http://suona.com/forum/forum_posts.asp?TID=3301&KW=%A5%D0%C4%A3%B9A&title=019-key
[ii]、《舊五代史.王朴奏議》
[iii]、1960淡江書局,該丘斯著繆天瑞譯《和聲學》<音階>§9
[iv]、1960淡江書局,該丘斯著繆天瑞譯《和聲學》<音階>§11
[v]、1948上海萬葉書店,該丘斯著繆天瑞譯《音樂的構成》<由調演成音階>p8
[vi]、1948上海萬葉書店,該丘斯著繆天瑞譯《音樂的構成》<音階與調的關系p3
[vii]、1960淡江書局,該丘斯著繆天瑞譯《和聲學》<音階> p3
[viii]、1948上海萬葉書店,該丘斯著繆天瑞譯《音樂的構成》<由調演成音階> p7
[ix]、《國語·周語下》。
[x]、北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王朴奏議>。
[xi]、《魏書.陳仲孺奏議》
[xii]、丁承運<清平瑟調考辯>《音樂研究》1983-4
[xiii]、1979樂友書房,王沛綸編《音樂詞典》p476<首調唱法之發音>
[xiv]、1998人民音樂出版社,繆天瑞編《音樂百科辭典》p138<調首>
[xv]、1990上海音樂出版社,陳聆群編<蕭友梅音樂文集> p258
[xvi]、孟文濤<Tonic triad是主和絃嗎?>文刊《黃鐘》1993-1 http://cmusic.idv.tw/suona/forum/topic.asp?TOPIC_ID=12606(孫新財評注)
[xvii]黃翔鵬<不同樂種的工尺譜調首辨別問題>。文刊《民族民間音樂》1986-2及《傳統是一條淨流》p68。
[xviii] 、唐.魏徵等的《隋書.開皇樂議》
[xix] 、同注釋17。
[xx] 、唐末.段安節《樂府雜錄.上平聲調》
[xxi] 、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28調殺聲》
[xxii]、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徵召>注。
[xxiii] 、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淒涼犯>注。
[xxiv] 、元.脫脫《宋史.燕樂書》
[xxv]、陳應時<一種體系兩個系統─—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宮調>《中國音樂學》(季刊)2OO2年第4期《中國樂律學探微》p120(孫新財評注)
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23&pid=120592&page=1&extra=#pid120592
[xxvi]、陳應時<八十四調新解>《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孫新財評注)
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05&page=1&extra=#pid86318
[xxvii]、黃翔鵬編、崔憲校讀《中國傳統音樂一百八十調譜例集》200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
[xxviii]、1967中華書局,王光祈《中國音樂史》p170。
[xxix]、1990人民音樂出版社,黃翔鵬《傳統是一條河流》p79<中國傳統樂學基本理論的若干簡要提示>
[xxx]、1971台灣商務印書館,清.凌廷堪《燕樂考原》卷六<宮調之辨不在起調/畢曲說>
[xxxi]、1969正中書局,黃友棣《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p1
[xxxii]、1998人民音樂出版社,繆天瑞編《音樂百科詞典》p136「調式」條文
[xxxiii]、1996人民音樂出版社,繆天瑞《律學》p98注釋
[xxxiv]、唐.房玄齡等《晉書.泰始笛上三調》
[xxxv]、1959上海文藝出版社,黎英海《漢族調式與和聲》
[xxxvi] 、1958人民音樂出版社,
[xxxvii]、1990人民音樂出版社,黃翔鵬《傳統是一條河流》p79<中國傳統樂學基本理論的若干簡要提示>
[xxxviii]、1973淡江書局,柏頓紹著繆天瑞譯《樂理初步.譯者序》
[xxxix]、1948上海萬葉書店,該丘斯著繆天瑞譯《音樂的構成》<關於小調起源的三種學說>p42
[xl]、1949上海萬葉書店,該丘斯著繆天瑞譯《曲調作法》<小調>p27
[xli]、2001上海音樂出版社。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第二章五聲音階五聲調式>p8
[xlii]、陳應時<就音階命名問題答杜亞雄>《音樂研究》2010年5月第3期
[xliii]、十三評宋大叔<從簡譜中的1 = C這樣的定「調」談起——穿褲子的就都是男人嗎?>
http://www.songdashu.cn/news_view1.asp?newsid=302 2009.8.15(孫新財評注)
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251&page=1&extra=#pid123830
[xliv]、陳應時<一種體系兩個系統─—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宮調>《中國音樂學》(季刊)2OO2年第4期《中國樂律學探微》p120(孫新財評注)
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23&pid=120592&page=1&extra=#pid120592
[xlv]、陳應時<轉旋/轉均/轉旋均─東川清一氏論文後>(此文連載于日本<音樂藝術>一九八三年七月號、八月號)及<廣州音樂學院學報>1983-3(孫新財評注)
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post&action=edit&fid=9&tid=11781&pid=11058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