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音乐家的日不落帝国
——写在ABRSM英皇考级125周年庆典之际
全才音乐家的日不落帝国
引言
ABRSM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The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的缩写,自1889年由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缩写RAM)和皇家音乐学校(Royal College of Music,缩写RCM)两所最初的加盟院校[1]创建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125年的历程。作为全球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相关机构之一,该委员会组织的音乐考试(在中国大陆通常以“英皇考级”为人所知)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仅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世界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为在非学院体制下的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进步阶梯,同时也间接催生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本土的类似考试和机构的诞生。笔者本人便是中国大陆开始推行音乐考级以来较早的“十级生”,后来曲折走上了专业道路,最近又借在英国访学的机会以教师、家长和钢琴伴奏等多重身份,亲身体验了ABRSM考级的一系列流程,感悟颇多。实际上,如果我们稍稍梳理一下鼻祖ABRSM的历史和现状,或许就会对目前毁誉参半、乱象丛生的国内考级市场以及日益受到重视的艺术素质评测体系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预见。
一.起源与背景:维多利亚时代的意外遗产
十九世纪下半叶,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和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中产阶层的兴起,导致全民对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大。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开始针对这一市场开设了整套的“当地考试”(Local Exams)项目。即考生不必成为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便可以在本地参加由该校教师组织的考试,来对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权威评估和认证。而音乐类的考试便是基本套用了同样的思路。伦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London, 缩写TCL)率先于1877年举办了“基本音乐知识当地考试”(Local Exams in Elementary Musical Knowledge),并于第二年又尝试举办了钢琴和声乐的实践类考试,均取得了空前成功并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这立即引起了长期饱受财政和招生困境之苦的皇家音乐学院(RAM)的注意。事实上RAM早就在1870年考虑过举办这种考试的可能性,而TCL的成功显然成为了RAM背水一战的最大动力。结果,RAM所推出的两个层次考试:“文凭”(diploma,因为只在学院举行又称“Metropolitan Exams”)和“级别”(grade,因为可以在当地举行又称“Local Exams”)都运行得十分顺利。到了1888财政年度,级别考试收入超过1800英镑,而文凭考试也接近了450英镑[3]。这相对于RAM每年可怜的500英镑[4]财政拨款来说,算是不小的数目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RAM竟然会放弃独占利益的机会,而将它一度视为眼中钉的新生竞争对手皇家音乐学校(RCM)[5]拉伙入盟?
事实上,RCM能够于1882年诞生的重要前提,便是RAM与主管部门之间关于增加财政拨款等方面的长期博弈和扯皮。对于运作萧条而又屡次抗命不从[6]的RAM,主管部门只能通过缔造第二个皇家音乐院校RCM来间接解决。如此,RAM怎么可能轻易容得下RCM?其中,来自RAM自身的因素在于,文凭和级别考试经过几年的运行以后逐渐体现出诸多弊端:内部的管理混乱以及地方代表与教师之间串通舞弊等等,这严重影响了RAM的声誉而必须寻求改革。另一方面,RCM也正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同样一块肥肉(RCM当时的财政拨款也同样只有每年500英镑),而这所学校最初的领导人又正是格罗夫(George Grove, 1820-1900,即著名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奠基人)这样的强势人物。眼看一场残酷的生源大战即将打响,所幸RAM的新任校长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1847-1935)与格罗夫私下里是非常好的邻居兼好友。在关键时刻,
二.目标与理念:全才音乐家和全能考官
相对于成立于1822年,历史更为悠久,但在招生教学和日常运营等方面正遭遇诸多困境的RAM,格罗夫创建并领导下的RCM在当时则更能代表一种科目齐全、学制稳定的“现代化”专业音乐教育。根据RCM编订于1889年的总体规章,学生每周需要接受“一小时的主科学习;半小时的副科学习;分别一小时的和声、对位或作曲、意大利语与朗诵(针对声乐专业);四十五分钟的视唱与听写;一个半小时的合唱;一小时的清唱剧和歌剧演唱;分别两小时的合奏表演与乐队实践;一小时的礼仪训练(若需要)以及音乐史(不定期讲座)等等”[9]。这种全面均衡发展的培养方式已经与当代专业院校十分接近,同时也体现在了ABRSM早期的考试目标与理念中。
在ABRSM的官方媒体和各种出版物中,“全才音乐家”(All-round Musician,有时又写作“Well-rounded Musician”或“Whole musician”)一直都是位于重要醒目位置的高频关键词。在ABRSM125周年的官方宣传片中[10],“全才音乐家”也是第一个出现的主题词,并早已被包括其竞争对手在内的很多同类机构所广泛接受。这种目标和理念对于考试的组织者以及考官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培养“全才音乐家”之前首先需要“全能考官”。事实上,在ABRSM早期的考试中经常出现大腕云集的明星式阵容,经常能够看到像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这样的重要作曲家等等。同时,为了给考生最佳的体验(包括现场的交流以及书面的评语等),对于考官全面素质的要求还不止于仅仅在音乐素养层面。在1937年的一次ABRSM会议上曾对称职考官所需的能力做出了如下罗列:“在基本的算术、灵活的表达、综合的记忆、像样的笔迹、不倦的耐心、成熟的描述能力、温和的举止、正义的感觉、对弱者的关怀、逻辑化的品味、金子般的嗓音以及医生对待病人式的态度等方面应该具有复合的天赋”[11]。考虑到20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交通不便和战乱不断,对于经常外出监考的考官来说恐怕还需要相当的胆略、意志和体力。
当然,对于以普及性为主的ABRSM,“全才音乐家”的目标理念显然并不是要致力于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专业音乐家,而更多是一种贯穿于音乐教育(无论专业或业余)始终的长远策略。即从最基础的阶段就强调广泛涉猎,而不是仅仅关注演奏某种乐器的局部侧面。

三.构成与评估:探寻全科音乐的普适性量化标准
ABRSM的历史渊源和目标理念决定了其具体的考试形式和评判标准。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ABRSM各类评测所涉及的范围和特点如下:
1. 测试范围与特点
A.从难易程度来看:包括预备测试——1到8级等级考试——3种程度的专业文凭。其中,预备测试是针对各种乐器的初学者,没有通过或不通过之分,只给出鼓励性的评语和证书;而等级考试与国内通常所说的“考级”基本相似,将音乐学习从起步阶段到准专业水平之间合理地划分为八个程度;等级考试之上的三个专业文凭则基本对应于DipABRSM:音乐学院入学水平、LRSM:音乐学院高年级水平和FRSM:音乐学院研究生水平。
B. 从考试科目来看:不仅涵盖了管弦乐、键盘、打击乐等几乎所有西方乐器种类(对于钢琴、萨克斯等乐器设有专门的爵士乐1-5级)以及声乐演唱,还包括音乐理论(Music Theory)、实践音乐才能(Practical Musicianship)、合奏组合(包括管弦乐合奏、合唱和爵士组合三种类型)、音乐指挥(只有文凭考试)与声乐器乐教学(只有文凭考试)等。几乎覆盖了音乐表演与教学的所有方面。
C. 从评价方式来看:以激励所有层面的学习者为主要目标,灵活多样地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例如ABRSM主要针对那些隔了很多年又重新拿起乐器的成年人而特别推出了“表演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只给出针对性的评语而没有是否通过的压力;而针对近年来兴起的乐器小组课和学校的音乐大课教学,ABRSM又推出了“音乐勋章”(Music Medal),只要当地老师将学生的课堂表演录像后邮寄,经过专家的审核后孩子们就可以收到漂亮的勋章和证书。ABRSM真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各个角落!
2. 评价依据与特点
A.普遍适用的评分标准与考试结构
对于如此面面俱到的考核范围,尤其是针对好几十种不同的乐器,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是个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ABRSM2014年的最新评分标准将对音乐表演的评价分解为五个普遍有效的宏观维度:音高(pitch)、时间(time)、音色(tone)、塑形(shape)和表演(performance)。其中,“塑形”涉及到音乐的句法和细节处理,而“表演”则有关于对乐器的整体掌握程度、对音乐的投入程度以及表达质量。对这些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便构成了对各种乐器进行评价和考核的主要通用标准。对此,ABRSM的指导思想在于,“首先是音乐的考试,然后才是各种乐器的考试”。不仅各种乐器(包括声乐)共享基本一致的评分标准,而且所有表演实践类的考试都公用类似的结构和分数划分(声乐略有不同),即:音阶和琶音(21分)、三首乐曲(每首30分)、视奏(21分)以及听力测试(18分)。总分150分,100分以上为通过(Pass)、120分以上为优秀(Merit,相当于国内考级的良好)、130分以上为特优(Distinction,相当于国内考级的优秀)。
B.体现风格平衡、演奏效果与多元文化的曲目安排
显然,演奏考试的重头戏在于三首乐曲,这需要从考试大纲的ABC三组曲目列表中各选一首。其中,A组通常来源于巴洛克(或更早)-古典风格、B组偏重古典-浪漫风格而C组则主要来自于20世纪-当代的各类音乐(包括影视原声等多种来源)。这自然要求每一位考生从初学开始就注意广泛涉猎各种时代风格,以达到艺术给养的平衡,不偏食挑食。且大多数曲目都具有很好的演奏效果,ABC搭配表演效果尤佳,深受考生和家长的喜爱[12]。近年来,ABRSM的考试曲目还越来越体现出对各个民族和文化的充分尊重,无论是美国爵士乐、苏格兰民歌还是其它非欧洲文化圈的各类音乐,都有可能出现在考试大纲上。例如,钢琴考试2013-2014年大纲的二级B3就选择了我国作曲家黎英海的“熊猫”(《动物园组曲》之一),而2015-2016年的最新大纲上又在六级C3出现了王建中的“龙灯调”(选自《五首云南民歌》)以及在七级B1出现了杜鸣心和吴祖强的“水草舞”(选自舞剧《鱼美人》)等。
C.偏重理论或实践的“全才音乐家”
在表演实践类考试中普遍采用音阶琶音、乐曲、视奏和听力测试四个组成部分,这显然有利于考生在演奏技术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值得一提的是,ABRSM规定在所有乐器(包括声乐)考试中,只要乐曲中有伴奏声部的,都必须由钢琴等乐器来现场伴奏。如此,对于小提琴等通常需要伴奏的乐器,即使是刚刚涉足一级简单乐曲的小朋友,也都可以在钢琴伴奏的完整织体中来理解和享受音乐,从而提升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此外,ABRSM还通过对表演实践类考试增设前置条件,来引导考生走向全面发展:报考六级以上的考生必须通过乐理五级,或者以即兴演奏和编配为主要特点的实践音乐才能五级,或者爵士乐器演奏五级。这就很自然地将考生的长远发展引向偏重理论或者实践的“全才音乐家”,而非仅仅是简单掌握某种乐器演奏技术的匠人。
3. 音乐资历与加分
如此全面细致且着眼于发展考生综合素养的普适性量化标准,使得ABRSM考试更容易与其它类型的评估测试以及专业或学术成就进行比较与换算。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除苏格兰以外),ABRSM的各种级别证书、文凭和勋章均被纳入了“资历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简称QCF)体系,如表1所示。同时,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简称UCAS)对6-8级的音乐实践证书与音乐理论证书的获得者分别给予5-75分不等的加分建议。UCAS标准分是英国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该分数可以折算自高中课程考试(A Level,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等普通教育资历,也可以换算自音乐、戏剧等UCAS认可的专业考试。作为对比,A Level的单科最好成绩A*可折算为140分,而一张钢琴或小提琴等音乐实践8级的特优证书则可以换算为75分。从而,音乐艺术资历具有了与其它文化成绩与技能水平基本相当的可比性,这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激励了青少年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QCF水平 |
QCF学分 |
ABRSM资历 |
英国普通资历 |
8 |
/ |
/ |
博士 |
7 |
225-240 |
院士文凭(FRSM) |
硕士 |
6 |
180-200 |
高级文凭(LRSM) |
大学最后一年 |
5 |
/ |
/ |
/ |
4 |
90-100 |
初级文凭(DipABRSM) |
大学第一年 |
3 |
13-32 |
6-8级 |
高中(A Level) |
2 |
7-18 |
4-5级以及白金音乐勋章 |
初中(GCSE) |
1 |
2-12 |
1-3级以及青铜、银色与金色音乐勋章 |
/ |
入门 |
2 |
铜色音乐勋章 |
/ |
表1 ABRSM资历与QCF水平(Level)、学分(Credit)以及英国普通资历的对应关系[13]
四.市场与未来:稳步扩张中的日不落帝国
1. 紧跟时代的ABRSM开放王国
如此科目齐全的庞大考试系统还只是整个ABRSM王国的一部分。目前,ABRSM已经成为了以考试评测为中心,出版、教育、研究和慈善等周边领域齐头并进的全球性集团。以乐谱出版为例,ABRSM首先要根据定期更新的考试大纲出版成套的考试教材,而这些教材至少有两大特点:首先,即便是仅有短短几行的简单小品,也一定会附有追根溯源的作品介绍和颇具学术含量的版本交代,这与ABRSM强调全面学习音乐的理念一致;其次,ABRSM成套出版的曲集一般都只占大纲曲目的一半,另外一半则仅在大纲中给出版本建议。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从初级阶段就养成注重比较和考究乐谱版本的好习惯;二是也可以通过考生购买其它优质版本的乐谱,来带动整个音乐市场的良性循环,而不会因为过度的封闭垄断(其实ABRSM完全可以在教材中包含全部乐曲,从而涸泽而渔式地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影响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何况,ABRSM本身也出版类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这样的学术评注版乐谱,以吸引较高水平的学习者从更加专业的层面来关注音乐。
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出版以外,ABRSM还紧跟时代和科技步伐不断推出各种跨平台的软件和在线应用。例如可以在线拼贴音频的Sound Junction、在线演奏、录像和分享音乐的Perform, Record, Share!、可以变速播放音乐的Speed Shifter、在线编写并分享乐谱的Melody Writer、陪练钢琴考级曲目的Piano Practice Partner等。可能最为实用有效的工具要数ABRSM Aural Trainer。这是个针对考试中听力测试部分的苹果APP,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并且从用户体验上来说更像是个音乐游戏。笔者五岁的幼子便是主要通过每天睡前主动要求“玩一会游戏”,从而轻松以高分通过了钢琴和小提琴考试中的听力测试。
2. 遍布全球的ABRSM考试网络
产生于维多利亚盛期的ABRSM,从一开始就基于当时不列颠帝国遍布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土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早在1894年,ABRSM就开始先后在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英国本土之外的地区举办考试[14]。这种跨洲际的旅行成本很高而且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尤其在战乱时期,往往需要耗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来长途旅行并主持当地考试(有的考官可能还会顺便举办音乐会之类,但ABRSM严格禁止考官从事教学,以免影响考试的独立公正性),有的考官甚至还险些为此搭上了个人性命。当然也有比较幸运的个案,例如作曲家班顿(Edgar Bainton,1880-1956)作为ABRSM的考官来到澳大利亚后就喜爱上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后来成为了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15]。
ABRSM遍及全球的考试网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中后叶各殖民地纷纷独立的情形下并没有被明显削减或瓦解。相反,其国际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仅2013年一年,ABRSM就在全球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了六十多万场考试,其中约有一半在英国和爱尔兰以外的地区进行[16]。显然,人口稠密的亚洲是ABRSM最急于开拓的潜在市场。1996年,ABRSM突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得以进入中国大陆,并在深圳举行了首场考试,而后逐渐延伸到了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多个城市[17]。中国大陆毫无疑问成为了ABRSM未来最需要进一步培育的海外考点,但就目前形势来看似乎还远远未能占据国内百万考级大潮的主流位置。除去语言和水土不服等客观因素以外(所有考官必须从总部派遣,英语作为考试语言,虽然ABRSM也在大力解决中文版教材的出版和考试现场翻译等实际问题),ABRSM所一直固执坚持的“全才音乐家”理念,恐怕也与国内更加趋于急功近利的主流想法格格不入。
结语
当初,麦肯齐和格罗夫为解决两座皇家音乐学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而不得不突破门第界限而联合成立的ABRSM,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音乐考试机构。时常遭受过度商业化之类批评的ABRSM,每年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完全足以让自身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而且正如两位创始人所期望的那样,还以经费支持、奖学金和优质生源等方式亲情反哺几座皇家音乐院校,客观上对英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普及事业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显然,偏执于“全才音乐家”之类的美好理想肯定会在短期内让ABRSM蒙受一定损失(例如大量考生、尤其是低龄考生,因为难以通过乐理、实践音乐才能或爵士乐演奏五级,而不得不暂时放弃报考六级以上的演奏实践级别或是让ABRSM的竞争对手渔翁得利等等),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理念对于塑造音乐学习的正确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催生了一些熟练掌握两三种乐器且又同时具备理论修养和即兴创作能力的全能爱好者,还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从单一乐器的操作层面尽早上升到了对于音乐艺术的全面了解和长期热爱的高度,这当然也完全符合ABRSM的宏观战略和商业利益的需要。反观中国本土的音乐考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首先在广州、上海等地出现以来,已经推行了差不多二十五个年头,比ABRSM晚了大约一百年。艺术考级大力推动着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等积极因素有目共睹,但其中所存在的诸如各自为政、市场混乱、急功近利、徇私舞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给“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作为“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18]等带来难度。为此,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ABRSM)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功经验以及追求“全才音乐家”的核心理念或许正好能够为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和启迪。
l 本文写于2014年9月,原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10期第78-81页,略有增补修订。
作者简介:杨健(79.7-),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剑桥大学音乐系、圣约翰学院访问学者。
[1] 皇家北方音乐学校(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与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ire of Scotland)各自的前身院校于1947年加入ABRSM,并于1985年成为正式成员。
[2] Wright, David CH. The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Boydell Press, 2013,第49页。
[3] 同注2,第46页。
[4] 19世纪末的1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英镑左右。
[5] 目前经常将RAM和RCM都翻译成“皇家音乐学院”(两校的官网也是如此),很容易混淆。
[6] 例如RAM曾拒绝与新建的国立音乐培训学校(National Training School for Music)合并等。
[7] 同注2,第63页。
[8] 现任ABRSM主席仍为威尔士亲王(即查尔斯王子),赞助人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9] Wright, David CH. "The South Kensington Music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Conservatoir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130.2 (2005): 236-282,第280页。
[11] http://gb.abrsm.org/en/about-abrsm/introduction-to-abrsm-our-mission-and-team/the-history-of-abrsm/。
[12] 笔者曾组织低级别考生演奏会,很多家长和听众表示“真没想到,一级的乐曲也能这么好听!”
[13] http://gb.abrsm.org/en/our-exams/information-and-regulations/exam-accreditation-and-ucas-points/。
[14] http://it.abrsm.org/zh/about-abrsm/news-articles-and-comment/latest-news/?abrsm%5BnewsId%5D=355。
[15] 同上注。
[17] 同注2,第249页。
-
关于
的论文
-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