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远去,“木卡姆”精魂永存
――周吉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
一、文化人类学视角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性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学科。该学科基本研究角度有三:1、“跨文化的研究视角”(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2、“整体性视角”(the holistic perspective);3、“民族志实地考察”(ethnographic field work )。[1]
他的“跨文化”特征,综合体现在其个人身份及学术视野上。
1、“跨文化”的个人身份
“如果不是
“Identity”即身份认同,这是个在所谓后现代民族音乐学领域十分热门的研究议题。人们从早期热衷于对“异文化”的研究,到后来讨论如何进行“异文化”研究,再到今天探讨如何在“异文化”中求得生存和身份认同,一直以来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甚至对立的观点。可是
刚去时连羊肉都不会吃的江苏宜兴少年,到新疆一扎根就是近半个世纪。这比早年是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来是博厄斯(Boas)等大力提倡的“长期居住式参与性实地考察”理论要深入得多,
1959年初来乍到的周吉,与维吾尔族语言不通,给业务交流带来不便。于是,稍有一点空闲,他就学习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慢慢地,他学会了弹奏热瓦甫和手鼓,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语。
为加深对维吾尔族音乐的感性认识,他经常帮助作曲家记录维吾尔族歌曲和乐谱,并从中总结出了“四分中立音”、“游移音”、“复合节拍中的特殊节奏型”、“增盈节拍”等一些维吾尔族音乐规律。
周吉……和则克力·艾尔帕坦、黑牙斯丁·巴拉提等编创人员一起,用《十二木卡姆》中的《木夏乌莱克木卡姆》、《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3部为素材,创作了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等3个主要人物的多段唱腔。经过5年的创作排演,维吾尔歌剧《红灯记》终于在全疆各地和北京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周吉说“有4次机会,全面接触和认识了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比别人更全面地感受了木卡姆音乐巨大艺术魅力。” 新疆音乐特殊的乐律和乐调,复杂而多变的节拍和节奏,使记谱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准确,周吉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将20多个小时的录音反反复复地听了不知多少遍。白天听、晚上听,吃饭时还在听,有时一个音符要反复听20多遍,对每一个乐音、音节和乐句反复地进行推敲、核对和修订。有一段时间,耳朵听得发了炎,他不得不关闭录音机。但越听越不够,越听学问越大,他发现其中有很多的音乐内容和特色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所蕴涵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理论的规律和技法值得挖掘和学习。
他几十年间无数次背上行囊、干粮和军用水壶,穿过茫茫戈壁,爬上连绵起伏的昆仑山,在数不清的民间老艺人身上挖掘、寻觅和搜集着民族民间音乐最古老的踪影。
他翻阅了《西域传》、《大唐西域记》和《新疆乐志》等大量历史、地理、生态、宗教方面的有关文献和书籍资料,细细观看了库车县的克孜尔、库木吐拉、克孜尔尕哈等石窟群的每一个洞窟,对这里的各种出土文物及残存壁画中的乐舞、乐器和舞蹈韵律都作了认真的研究,走遍了库车境内的每一个乡,采集到了大量的民间歌舞曲。沿着传统古老的库车河,他走访了很多维吾尔族民间老艺人。从现代维吾尔音乐出发,通过‘逆向研究‘和’模拟创作‘的手法,勾出了距今有1500年历史的《龟兹乐》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形态特点。”[3]
……
“跨文化”概念,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新潮理论,而对
就这样,周吉钟爱的新疆音乐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以扎根边疆四十九年的生命代价转换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新疆音乐的局外人,成为新疆人喜爱的“居马洪”。[5]
他圆满完成了一个民族音乐学者学术身份的“跨文化”洗礼。
2、“跨文化”的学术视野
短短的开场白,涉猎的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历史”、丝绸之路与“音乐传播”的复杂关系,更是清清楚楚的跨地域的“跨文化”问题……一个学者的学术视野,决定着他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学术水准。他同时运用
笔者一直认为,“跨文化”概念,不仅是一种“杂交”概念,在学术本质上更是一种“分类”概念,它既包含着跨民族、跨区域的时空因素,也包含着多元文化叠置的类型因素。在当代,关于“文化类型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是Mark Slobin的“超文化(superculture)、亚文化(subculture)和跨文化(interculture)”分类模式,[6]他的分类模式主要是对工业社会文化现象的高度抽象,而
绿洲文化:绿洲民族的音乐文化以维吾尔族为代表,有一部分是与维吾尔族杂居。绿洲多处于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水源匮乏,人们必须开渠引水、贮水,才能进行农耕和畜牧,才能生存下来。绿洲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不多,还必须依靠商业往来,弥补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不足。因此就形成了融合农耕、草原以及商业文化为一体的西域风格的综合性绿洲文化。
草原文化:草原民族以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为代表。主要以草原牧猎为生,其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和一”,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歌颂。音乐中富含人生的哲理。
高原文化:以塔吉克族为代表,主要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一带。塔吉克人半农半牧,过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7]
讲演说明,新疆特殊的文化生态,造就了

-
关于
的论文
-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