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远去,“木卡姆”精魂永存
――周吉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
巨子远去,“木卡姆”精魂永存
――周吉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
周凯模
引子
本来这不是个问题。虽然上世纪曾经在欧洲和北美也有所谓“人类学派”、“音乐学派”相互争辩了许多年,但近年几乎不再提及。原因是:民族音乐学本就是对比较音乐学专门探讨“音乐形态”研究方法的补充,是对音乐形态研究的一个拓展,因此,在音乐学的“形态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再开拓出更多疆域来对形成音乐形式的文化生态等深层因素做些研究,这没有什么不好或不合适,这也是当时文化人类学蓬勃兴起而对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史学研究人类文化及艺术的某些缺失的补充。历史上众多学科辈出、学派林立,本就是人类文化研究不断深化的多元现实所决定。在实际研究中,大量成果也证明,当要对一个乐种、或对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音乐文化有较完整的认识,如果只了解音响的音律组织,或只了解产生音律的所谓文化生态,都是片面的。其实这一切在当初阿德勒(Adler)为“音乐学”学科定位的时候,当他在“体系音乐学”中设计了“音响物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和“比较音乐研究”等方向的时候,音乐研究的多元视角和跨学科性质就已经设定了。所以笔者常在想,有啥好争的呢?学科定位和实践中已很明白的事情,在几个世纪中大家还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论辩”,实在可惜。如果大家将“探讨”这些争论的时间精力直接用去进行各自课题的深入研究,用自己的学术研究事实来讲话、来丰富学科建设,也许更有意义。
这就是手捧
本文就以他真诚赠送的《<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和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为星海音乐学院亲口传授的学术经验为事实,结合一些访谈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以表后学无尽的怀念和深挚的敬重。
-
关于
的论文
-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