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止”中的逻辑与艺术——约翰·凯奇《4分33秒》分析
[内容摘要]:文章以作品乐谱为直接依据,并参考作品演出的现场效果,抽象提炼出“对休止的分割”,并与乐谱上所记录的“休止”共同构成作品的核心材料。通过对两个材料认识程度上的不同理解,分别从狭义、广义两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即使像《4分33秒》这样极端的现代音乐作品,仍然保持其缜密的逻辑性,并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并推论出,对休止进行分割是休止的一种发展方法。试图说明《4分33秒》虽作为偶然主义音乐(Aleatory Music)的代表,却仍然具备了高度的必然因素,并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传统音乐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4分33秒》、休止、对休止的分割、无声。
一,简介
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分33秒》[ii](《4’33”》,以下简称“《4》”)自1952年首演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部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现代音乐作品了。围绕着这个作品而展开的讨论几乎一直不停的延续到了今天。
如今,功过是非、毁誉参半的《4》步履蹒跚的走进了新的世纪,而我们却似乎已经疲倦于思考这个作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4》也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姿态,招徕了人们不少的误解。
比如,《4》是“为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而作”(图1):但是通常人们总是习惯的将其理解为是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这或许是因为由钢琴家大卫·图德(David Tudor)以钢琴独奏的形式首演的原因。
图1[iii]
关于这一点,可以归属于偶然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的体现。而由于本文对《4》的分析将不打算过多的涉及作者以及该作品在创作哲学领域中的建树,所以对于此类内容,还望读者参考其他讨论该作品的文章。
此外,就本文的论述方法来说,虽然现代音乐作品的乐谱有时并不总是作品声音的原本记录,但乐谱本身仍然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作品声音的说明书”的作用。因此,出于论述的可靠性,本文在适当的地方仍以作品的乐谱为依据,但不排除脱离乐谱而对作品演出效果的分析。
二,材料
提炼作曲的材料,是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根据作品乐谱的提示,“休止”肯定是整个作品的材料之一(图2)。然而,隐藏在休止中的另一重要材料,确常常不被人重视,这便是“对休止的分割”(以下简称“分割”)。
所谓休止,即指乐谱上以文字作为表意载体的“休止”(即文字‘Tacet’),而“分割”则是介于文字“休止”之间被“隐藏”起来的“休止”的分界点。
依据乐谱,凯奇在整个作品中共用了两次“分割”,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三个“休止”(即上图中罗马数字后跟随的三个“休止”),这两次“分割”与三个“休止”,便构成了整个作品在逻辑上的组成材料。即:
(I)休止——分割——(II)休止——分割——(III)休止
至于把对“休止的分割”提升为作品的逻辑材料的原因,详见下文。
三,分析
针对作品结构与材料不同形式的定义,现分为狭义分析与广义分析两种,狭义指对“休止”做最纯粹意义上无声的解释,即绝对物理意义上的无声。即:休止=无声;而广义指“休止”所真正带来的非物理意义上的无声,将传统声音材料扩大理解,即:休止≠无声。
(一)狭义分析(休止=无声)
1,结构分析
由于作品“休止”部分,是作者在乐谱中唯一做了明确记录的,而隐藏在休止当中的“分割”则可以抽象成为不同的形式去理解,则暂且用数学的思维,将“分割”与“曲式”抽象为在“休止”关系下的函数模式。
设“分割”为自变量x,“曲式”为因变量y,则依照函数式y=f(x)的模式,有:
曲式=休止(分割)
现对自变量“分割”取最值进行计算,则有以下两种曲式结构:
1, 休止——分割——休止——分割——休止
即将“分割”过分扩大,取最大值,作为整个作品的结构材料,与休止的部分相间,则形成A-B-A-B-A的曲式;
2, 休止——(分割)——休止——(分割)——休止
即将“分割”尽量缩小,取最小值,使“分割”有且只有对休止材料的分割作用而已,则形成A1-A2-A3的曲式。
上述两种曲式,均可以应用传统的曲式理论来解释,在此就不多论述了。
2,材料分析
(1)休止
作品乐谱中记录了在对整个休止时间的分割上的两个不同的版本,这在作品的乐谱上有详细的说明(图3)。
图3[v]
现就根据乐谱上两种不同的分割方式,将各段落按百分比分配,如下:
图4
而从乐谱上所说明的休止的段落可以“任意”安排(可以归属于偶然主义音乐思想的体现)这一点来看,上表只是多种可能性的两种而已,并不能涵盖乐曲休止部分在狭义范围内的全部特征,所以对于上表所列的各项数据不做具体的分析。但无论休止的段落安排如何,两次分割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乐谱上严格标记的内容(即由两次分割形成的三次休止)。所以,在狭义范围内休止是分割的体现:休止是分割的内容,分割将休止轮廓化。
(2)分割
从狭义上讲,休止并不具备足够的艺术价值,但是对休止的分割,确能赋予休止一定的意义。这一点也是此作品的精华之所在。
分割,作为整个休止的支撑点,为休止进行标记。分割将无形的休止有形化。在对休止的分割中,首先产生了休止“量”的变化,由原来一段完整的休止分割成多段细小的休止,即将4分33秒的休止分割成三个段落的休止。再将多段细小的休止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多段休止的相互叠加,如此则对休止进行了“量”的积累,使人们对由于休止所带来的时间的痕迹逐渐深化,从而造成人们心理上对休止认识的变化,导致了休止“质”的变化。对休止的分割,造成了休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便是分割休止意义,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把“分割”作为作品的逻辑材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