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雷《抗战时期上音变迁史(1937-1945)》简介讲座综述

    杨越麟(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研究生)

     

     

    讲座题目:《抗战时期“上音”变迁史(1937-1945)》简介

    主讲人:冯雷 副教授(湖州师范学院)

    主持人:冯长春 教授(上海音乐学院)

    时间:2019102513:45-15:15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楼414

     

     

    冯雷老师主讲的第二场专题讲座《抗战时期“上音”变迁史(1937-1945)》简介,是关于主讲人与其当年的博导陈聆群先生共同申报的一项课题。

     

     

     

    主持人(冯长春教授)开场白:各位同学,很荣幸今天下午的讲座由我主持,我相信来听这个讲座一定是关心这个方向的。1927年对中国近现代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1927刘天华在北京创立了国乐改进社,黎锦晖在上海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但是,1927年所有的事情都不如国立音乐院在上海创办这件事重要,从此以后,中国也有了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院校,从此以后也改写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史,我们回顾上音的历史就回发现,上音的历史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为什么说它是音乐家的摇篮呢?因此此后所有那些音乐院校的师资,都是从这家院校走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实在是功莫大焉,冯老师今天讲的这个阶段呢,太不容易了,可谓是筚路蓝缕,是最艰难的八年。抗战八年,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最艰难的八年,搬家是常事,然后在这段历史中也出现了好几个以国立音乐院为名的院校。上海沦为孤岛之后,国立音专,那时候叫国立音乐院,李维宁当院长,有些人就留在这儿(上海)了,国民政府在重庆又创办了一个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音干班又在松林岗成立了一个国立音乐院的分院。1946年之后,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又到了南京,反正这段历史是非常的复杂。那么今天呢,冯老师为我们详细的梳理一下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的风雨历程,大家欢迎!

     

    本场讲座的内容,是基于冯雷老师于200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与其导师陈聆群先生共同申报并成文的课题之上。冯雷教授在当时查找了大量原始史料并分析计算了众多数据,最终撰写出一份七万多字且信息量庞大的报告。该课题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在清晰阐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史实的前提下,通过详细数据的整理、罗列与分析,将上海音乐学院的流变历史首次做了相当清晰的梳理,着实是一项十分不易的工程。

     

     

     

    具体而言,这份研究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

    一、1927-1949年“国立音乐院”之校名流变考

    二、1937-1942年上音留沪及私立音乐中等学校建立之事情经过

    (一)关于上音内迁,萧校长本有多重考虑,但多种因素造成延误

    (二)1937-1940年间萧博士友梅校长面对困难奋力补救,勉力维持校务

    (三)1941.1.-1942.6.李维宁任代理校长期内的上音

    (四)丁善德的私立音乐中等学校概况

    三、1940-1945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分院和中训团音干班

    (一)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简况

    (二)中训团音干班的来龙去脉

    (三)国立音乐院分院

    (四)总院与分院间的隶属关系

    (五)国立音乐院分院转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及复员上海的过程

    四、国立音乐院分院管理制度

    (一)分院所属学校类型

    (二)国立音乐院分院管理制度

    五、国立音乐院分院师生经济生活

    (一)住的问题

    (二)教职员工役薪俸实际情况

    (三)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六、本是共根生——数所“音乐院”学缘关系

    七、结论:(一)上音创业十年培养出中国自己的专业教师群体(二)抗战八年使上音走向全国(三)专业音乐教育三级衔接学制定型(四)上音的成立时全面而系统引进西方科学的开端

     

    20世纪我国创建了许多音乐(学)院,但其名称往往令人困惑——民国时期有“音乐院”,1949年后加一“学”字,称为“音乐学院”,许多学术性论文和专著往往将“音乐院”与“音乐学院”混用。

    民国时期名称中带有国立音乐院的就有四个——成立于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1942年被汪伪接收的伪国立音乐院1940年成立的(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1943年成立的(重庆)青木关松林坡国立音乐院分院。名称中带有国立音专的有三个——1929年由上海国立音乐院改名称而来的上海国立音专1940年成立于福建的国立福建音专1945年由(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分院改名而来的国立上海音专

    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备案中,“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正式名称,被汪伪接收的则在教育部各行文中称为“伪国立音乐院”。而重庆的国立音乐院及其分院的正式名称,为“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乐院分院”(在政府行文里,常以“本院”和“分院”代替),冠以地名“重庆、青木关、松林坡”等前缀是坊间习惯。

    1929年后改名的上海国立音专与1945年的音专,在国府教育部正式备案中,其区别仅仅在与地名“上海”二字在“国立”二字的前或后。

    1949-1956年也有过四次校名变化: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1949.9.1-1950.1.27)、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1950.1.28-1952)、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2-1956.11)、上海音乐学院(1956.11.20至今)。

     

    报告指出,上音校名的流变,反映了现代教育制度中高等音乐专业教育设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反映出对高等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反映出音乐学术制度生成和变迁的漫长过程;反映出现代强制性教育制度带来的“等级偏见”,及其对上音的各种正负影响。

    分享到:


  • 文章录入:李栋全责任编辑:李栋全
    关于 的新闻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