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论坛(一)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主题综述之八

    青年学者论坛(一)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

    主题综述之八

    作者:彭伟轩

     

    1127日下午1515分,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一)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此次参与论坛的青年学者有张丰艳、周烨、张燚、叶洁纯、王晓俊。点评嘉宾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赵维平。主持人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伍维曦

    五位青年学者以各自不同的议题为文本结合当场PPT进行讲述。

     

    张丰艳,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此次论坛议题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她将此次问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现状、问题与对策,并在各部分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现状是就目前而言,目前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真正能够施力的是在人际传播部分,目前大众传播仍存在贸易顺差,而另一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我们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仍然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谷歌;问题即音乐走出去“乏力”,走出去能力不足,目前国内音乐产业的低潮,但国家予以了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真正音乐作为企业,走出去非常少;还有贸易逆差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版权的问题,版税的问题;以及受众认同问题,我们国人听音乐反而都是国外音乐,国内受众少,“音乐要做大做强,首先降服自己人”。而其对策则需要从法律出发,做好版权规定以及对音乐教育的深入普及。

     

    赵维平点评: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数据,对现在让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走出去乏力,受众面的缺乏,都为我们提出了提醒。

     

    周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教授。此次论坛议题为《试论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戏曲活态化传承》,她认为,当下戏曲有三重困境——剧目水准与上座不佳;主流受众与被教育受众之间的审美断层,而导致戏曲生存空间被压缩;剧种以及传承人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我们不免思考如何破局,方法则是,整合各类媒体,借助媒体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能够予以复制。让戏曲的传播插上数字翅膀;让戏曲与媒体和网络直播有呼应式互动。而这些对策也都是具有成功的前例存在的。最后,希望构建戏曲绿色产业的增殖链,戏曲未来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包括我们讲振兴戏曲包括传统戏曲,应该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赵维平点评: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戏曲传承,大部分是一种叙述,就是现象的叙述,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有不同的媒体,提出很多对策,而戏曲方面要做的精道,这个很重要。

     

    张燚,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此次论坛议题为《龚琳娜歌唱艺术的海外传播》,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待龚琳娜,介绍龚琳娜,颠覆大众所认为的龚琳娜。龚琳娜在2004年与老罗结婚后主要在德国发展,这就是2004年到2010年期间,主要是在德国欧洲发展。2010年因为《忐忑》意外走红,龚琳娜才重新回到中国,对于龚琳娜的传播理论,他认为是艺术第一,站在音乐后面;以我为本,扎根中国音乐,这种扎根,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汉族音乐。总的来说,龚琳娜的传播策略与路径,是走朋友路线、舞台形式不拘一格、影响音乐家,深度合作。总的来说,对于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势微,龚琳娜能够在海外坚持传播“中国新艺术音乐”也是一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好的范例。

    赵维平点评:龚琳娜的歌曲,我觉得这个发言提供了很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龚琳娜,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忐忑这种音乐现象,实际上音乐现象背后也产生了很多,让我们知道了她在国外的一些情况。

     

    叶洁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此次论坛议题为《国乐建构和“音乐大同”理想——郑觐文音乐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她以郑觐文的音乐为中心,首先提出郑觐文提倡国乐(即为燕乐)。国乐救亡就是国家救亡、民族救亡。而郑觐文所认为的国乐建构的路径,有:1、诉诸传统,因为是华夏文明的象征。2、以西乐重构国乐,架构国乐来保护国乐,但却实用西乐的理论重构。3、音乐大同的理想,其目的是确立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中西音乐相济互助,创造一种大同音乐。因此,从民族层面来看,构建民族共同体来说,需要一种共同语言。

    赵维平点评:郑觐文谈到的燕乐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理解的燕乐,需要有更多的了解以及深入,不能简单的进行评价。

     

    王晓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此次论坛议题为《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为他博士论文中内容的延伸。在此次论坛发言中,他将这次议题分为四点——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题材类型;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地域性风格;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以及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身份认同机制。他认为音乐是语言,中国音乐语言的观念,历史悠久并且研究成果丰富,但关于“音乐母语”问题的探究,集中于音乐教育而鲜见成果。因此,关于音乐“技法母语”的思考,具有一定新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技法母语具有相对明确的载体类型;稳定的地域风格;自己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演奏实践,理应对当今民族乐器“身份迷茫、民乐家身份焦虑”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对中国音乐价值重建具有基础性作用。

    赵维平点评:技法母语是非常大的议题,要更加细腻地讲,短短十分钟恐怕是讲不清楚的,因为时代跨度大,每个时代都不同,。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