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罗伯特·温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3月讲座
罗伯特·温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3月讲座
2014年3月24日至28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音乐系的著名学者罗伯特·温特(Robert Winter)教授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将在上音举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讲座。
温特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是公认的贝多芬、舒伯特专家,同时在19世纪钢琴音乐、音乐表演实践等领域也有诸多丰厚的成果。他曾著有诸多重要的学术专著及论文,他是《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舒伯特”词条,以及《新格罗夫音乐器乐辞典》中“键盘音乐”、“钢琴演奏”等词条的作者。同时,温特教授还积极从事与音乐相关的数字媒体产品的开发制作,被誉为继伯恩斯坦之后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古典音乐推广者。他多年来潜心开发的多媒体音乐史“空中音乐”(Music in the Air)即将面世,这将成为史上第一部结合高科技手段而著成的交互式西方音乐史。
继去年10月的舒伯特系列讲座之后,温特教授此次将带来三场有关音乐分析理论的讲座。这三次讲授将结合音乐分析学科理论与具体的音乐作品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广阔的分析史语境以及多种细致入微的分析途径。与此同时,温特教授也将在讲授中尽可能地联系西方音乐学界最新的学术动向。
第一讲:“每位音乐家(音乐学家)都应了解的分析”
在本讲中,温特教授首先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棱镜来检视分析的历史,并且阐释分析是如何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同时,他还将介绍车尔尼、A. B. 马克斯、申克等理论家的理论著作,探讨近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内所谓的理论家和音乐学家之间的纷争,并展示当下的分析如何从一个狭隘的概念扩宽成一个包含文化力量的广阔概念。
时间:3月24日(周一)14:00-16:30
地点:北418
第二讲: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Op. 15)
勃拉姆斯在年仅25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Op. 15)。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该作品目前尚未得到严肃、认真的分析研究。该协奏曲是勃拉姆斯进军交响/协奏曲领域的标志性作品,它创作于作曲家个人的低迷时期。而勃拉姆斯又是一位与莫扎特、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作曲家。对于这部作品,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
时间:3月26日(周三)14:00-16:30
地点:小音乐厅
第三讲: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Op. 131)与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 131)第一乐章与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这两个乐章之间并没有特别密切的关联,但在通向复杂调性音乐的路途中,这二者却为我们呈现出了互补的视角。相比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有关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文献要丰富得多,但依然缺乏真正“深入的”探索。
时间:3月28日(周五)14:00-16:30
地点:小音乐厅
讲座翻译:瞿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