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隆重开幕
开幕式和首日活动综述
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隆重开幕
(开幕式和首日活动综述)
“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于2013年9月22日在沈阳音乐学院(第二教学楼424室)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会会员及参会代表近两百余人在此欢聚,将展开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至24日上午),其中正式代表近百人、列席代表60余人、其他观会研究生数十人。本次年会,收到参会论文达120余篇(收录于《乐府新声特刊》),当天在所设置的三个分会场中分别发言的代表达30余人。
22日上午8:30,开幕式由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主持。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于润洋教授致词。随后,作为主办方的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张力伟副院长代读)向大会代表致欢迎词;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致贺词;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本届年会筹备组重要成员王晡教授汇报了学会事务及学会换届的相关事宜。最后由年会筹备组成员彭永启教授针对有关会务工作及事项进行说明。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10:00各分会场展开专题发言,第一分会场(第二教学楼424室)的主题是“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史、特色与前瞻”,第二分会场(办公楼406)的主题是“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第三分会场(办公楼华彩厅)的主题是“瓦格纳专题研究”,具体详情如下:
第1分会场·第1场(时间:10:00-11:30/主持人:叶松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小龙以《西方音乐话题史:探索新方向》为题发言。他针对不同音乐话题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进行历史文化考察和阐述,提出了“西方音乐话题史”的概念。他从话题的定义、西方音乐话题的内容与范畴、西方音乐话题史的研究思路、西方音乐话题史研究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学者的任务这五个方面渐次深入地阐述了音乐话题史研究的基本轮廓,并对未来的研究实践作了预估和评定。
第二位发言代表是大连艺术学院讲师曲立昂,其发言题目为《20世纪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特点刍议》。他对中国音乐学界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学者大胆提出“五代”划分观点,并将西音史研究的侧重点借用文学界“学派”的名称进行划分和差异对比。他认为,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西音史的研究更好地进行下去,兼顾技术与思想平衡性基础上的带有合理创新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应该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随后进行发言的是山东艺术学院在读学生郭磊,他以《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西方音乐研究的“人本主义”思考》为题发言。他从“以人文本”的角度出发,探索在西方音乐研究中融入中国视野的三方面思考,第一人:逐步推进西方音乐研究体系化建设,为人理解;第二人:徜徉西方音乐中的自由与审美体验,为人思考;第三人:西方音乐研究需要第三者,为人策略。最后总结道,在西方音乐研究的未来发展上,留给后人的不应当仅仅是学术积淀,更应当是我们对“人性”精神的不断求索。
第四位发言学者是杭州
本场的最后一位发言代表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闫霏,其发言题目是《中国“西方音乐史”学术发展变迁》。她的发言以中国“西方音乐史”的学术发展脉络为观察对象,提出“四个阶段”、“三种逻辑”,以及“两个朝向”、“一个必然”四方面问题。她认为西方音乐史研究需要在当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部分地”进入中国语境下的社会学、人类学等重要人文学科的学术话语,以跳出音乐学科自身、融入全球整体文化视界的方式进行新的学术尝试。
(记录员:崔孙佳、徐妍 整理:梁雪菲)
第1分会场·第2场(时间:14:00-15:30/主持人:王晡)
本场首先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叶松荣发言,其题目为《西方人的音乐 中国人的学术——如何理解似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观念与实践的问题》,发言针对孙国忠教授《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一文展开激烈交锋。叶松荣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以“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内容实质。2、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实践探索。3、被误解的探索路径。4、对个体研究行为的认识。他认为,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创作活动、音乐历史发展,凝聚着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以中国视角去观照、解读,比之用西方视角,也许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第二位发言代表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孙红杰副教授,题目为《古代西方音乐记谱法的研究概况及其对中国西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其发言分为三个方面:1、记谱法研究在音乐研究中的地位,包括发展动态简析与专题属性概览;2、西方古代音乐记谱法的研究概况;3、西方记谱法研究之于中国的西方音乐学学科建设。他还对西方音乐记谱法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前景与研究规划进行了阐述。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孙胜华进行了题为《运用哲学思辨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西方音乐史学学科理论中的研究对象》的发言,探讨了西方音乐史学学科理论中的研究对象。论证了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并揭示其三维架构的内在属性,提出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方法。他认为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当宽泛的。在研究中,应以音乐本体为基础,既要研究音乐自身的本质规律,又要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音乐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学生许首秋进行了题为《“古典”音乐的多重语境解读——以德奥“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古典”思维为例》的发言,主要包括1、“经典”视角下西方文明中的“古典”;2、“经典”视角下的德国“古典”艺术历程;3、“经典”视角下的德奥“古典”音乐历程。他认为:首先,“古典主义”并不一定拘泥于特定的音响形式,可能为一种审美理念。其次,“古典”作为“经典”,可能成为阐释观点的意识“工具”。最后,在德奥浪漫主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的创作中,音乐理念的思考不再仅限于音乐美学本身。
最后一位发言学者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周文娇,其发言题目为《巴托克在中国的被传播、研究及其影响》,她对中外学者的巴托克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并提出对其研究可以管窥建国以来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入、被研究经历的共同历史过程,从而引发对国内学者研究西方音乐的思考。她认为:西方音乐研究不仅仅是对音乐历史、作曲家及其作品等就事论事的一种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也不单是一种向国内传播西方音乐知识的研究工作,它应该是针对研究过程提出相应观点,以无国界的学术交流为目的的研究。
(记录员:崔孙佳、徐妍 整理:梁雪菲)
第1分会场·第3场(时间:16:00-17:30/主持人:余志刚)
首先的发言代表是沈阳音乐学院讲师梁雪菲,其题目为《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2004-2013)》,她将2004年至今国内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成果做简要梳理,并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寻找早期研究课题的可能性方向。她认为,近几年来,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涌现出的众多选题新、质量高、学理深的优秀学术成果,它们不仅反映出国内学者对于早期音乐研究所进行的不懈努力,而且对于国内的整体西方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体制建设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随后由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晨发言,其题目为《学科结合,广视角重构——从音乐史学与研究方法看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科的发展现状》,发言从几部经典著作及研究的编撰方法来看近年来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科的发展与动向。产生如下思考:“主位”与“客位”视角——个性化解读、科学的重构视角、音乐文本与文字的关系——互文性。她认为国内的研究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翻译引入国外经典著作。2.将研究体系化、方法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3.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科交叉与借鉴。
武汉音乐学院在读学生唐晓江就《台湾的西方音乐研究》进行发言,发言就台湾的西方音乐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从有关呈现出台湾西方音乐研究面貌的书籍、研究计划、博硕士论文、研讨会议题、学报与期刊中的论文与文章等资讯中去统整西方音乐在台湾的研究特点。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的薛睿韬老师进行题为《论西方音乐史学的学科定位》的发言,他从西方音乐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出发,来讨论西方音乐史学的学科定位与归属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西方音乐史学学科回顾与存在的问题;2.西方音乐史学与音乐学的关系;3.西方音乐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定位;4.西方音乐史学的学科定位。他认为西方音乐史,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西方音乐的历史;西方音乐史学,首先是历史学,其次才是西方音乐史学。
第五位发言学者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秀军,题目为《把准方向,携手共进,开创未来——从西方近几十年蒙特威尔第的研究中看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发言从西方近二十年来蒙特威尔第的研究成果中展开对“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概述了中外蒙特威尔第的学术研究情况。李秀军教授指出,未来中国西方音乐的发展一定要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场最后发言的学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教师贾抒冰博士,发言题目为《论当今西方音乐史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发言通过对于当下最新西方学术界的透视,并且从1.西方音乐的历史——“关于什么音乐”的历史、2.当今西方音乐历史的编纂模式举例、3.“对照历史进行演奏”(“Playing with History”)、4.音乐史——音乐学的学科基础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当今国际西方音乐史学界的一些核心的观念与治学思路已经相比传统的“历史音乐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是国内学界应该认识到并且能够有所启发的。
第2分会场 ·第1场(时间10:00-11:30/主持人:孙国忠)
首先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题目为《学养、智性和感悟的协调统一: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音乐分析与批评的方法论启示》,杨燕迪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美国钢琴家、音乐学者查尔斯·罗森的著名专著《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汉译工作,杨燕迪教授研读此书多年,深信此书不仅对理解古典风格的运作机制和三位重要作曲家风格有重大贡献,而且对整体意义上的音乐分析和批评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参考价值。杨燕迪教授认为,此书的音乐文字具有罕见的学术质量和艺术含量,才气横溢,高见和妙评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杨燕迪教授提出,音乐文字描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写作者的音乐敏感性、作者的历史修养厚度、作者的文字功力和作者的理性概括力,而这些却并不是能够靠单纯的“方法”所能解决的。因而,耐心的积累和用心的体验和学习仍然是不二法门。
第二位发言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方方(邱桂香代读),发言题目为《女性音乐史的特点及新史学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女性音乐史研究依然是女性主义后续研究的基础。“社会性别”的提出为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它借此拷问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接受中刻板的性别刻画,成为女性主义最为典型的分析模式。
第三位发言者姜骁纹,发言题目为《赴美学习与汇报》,作者通过对克拉默(Lawrence Kramer)简介、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主要著述,以及他在美国所学课程,向各位参会者展示了赴美学习的深刻体验。
第四位发言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新坤老师,发言题目为《音乐诠释学:愿景、历史与方法》。作者把德国的音乐诠释学和英美新音乐学都纳入到音乐诠释学这一概念之中。音乐诠释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是每一个流派或个人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由于音乐诠释学研究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色彩,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第五位发言者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班丽霞老师,其发言题目为《“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评述》。她认为,“音乐厅博物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艺术现象,其前提和影响远远不只局限于音乐会的曲目选择,而是与音乐经典建构、主流创作观念、音乐“作品”概念,以及严肃音乐的意识形态、学院派音乐教育,乃至音乐历史编纂等方面息息相关。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杨健老师,发言题目为《作为表演实践的音乐与作为学术研究的表演——从西方传统到中国现状》。作者认为,对于研究者来说,不论偏向历史、分析还是美学等方向,都可以更多地以“作为表演实践的音乐”来审视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于演奏者来说最好也能够借助于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境界。这种双向贯通将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记录员:杨思斯、张莉佳 整理:梁雪菲)
第2分会场 ·第2场(时间14:00-15:30/主持人:韩锺恩)
首先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鸿铎老师,题目为《西方音乐创作中的“复体裁”现象初探》,在文章中他首先提出了“复体裁”这一概念,它是陈鸿铎老师在对西方音乐创作中出现的体裁复合现象进行观察后得出的一个判断。全文从体裁概念的梳理、“复体裁”现象的演变过程、“复体裁”作品的分析,以及“复体裁”对于当代音乐创新的意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论证“复体裁”现象的存在和提出这一概念的合理性。
第二位发言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洪教授由于未到场,由高拂晓老师代读,题目为《实证科学与新技术对当代西方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影响及其述评——以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为例》,发言以当代西方小提琴表演及教学中科技前沿动向与最新成果为例,对最新成果、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与通观分类,进而关注与思考如下议题: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音乐表演及教学领域的渗入与影响,如何运用技术、思考技术,让科技为音乐表演艺术及教学服务。作者认为作为一项前沿性的研究,这已成为亟待音乐学界予以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位发言者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老师张泽亮,发言题目为《从<巴赫与魏玛>一文看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实施》,作者意在将诠释学理论付诸实施,“在这样的实施中,使文学能够成为引人深思的交谈伙伴”,将作品的诠释提升到哲学说明的层次。
第四位发言者是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文章题目为《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作者提出,有部分学者开始构想“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研究”,试图以“中国视角”、“中国视域”或“中国视野”为出发点与诉求来阐发在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展示中国特色之研究范式及话语呈现的“可行性”。孙国忠教授提出几点问题:究竟这种“中国特色”或“中国视野”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具体的研究中去展示这种“特色”或“视野”?假设“中国特色”或“中国视野”在西方音乐研究中是能够得到呈现的话,那么这样的追求是否就是我们研究西方音乐的终极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孙国忠教授认为,“当代视野”的提出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提醒:作为学术构建的参与者,我们都应当意识到自己的重任,扎实、稳妥地对待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具体研究,以我们个人的“当代实践”来融入未来终成学术大厦的筑造过程。
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谌蕾老师的发言由刘娟老师代读,发言题目为《以批评为导向的西方歌剧研究新视野——从英美学者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谈起》,作者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汉语世界歌剧研究的话语权,如何能通过发表一些高质量、新角度的著述,逐渐得到英美学界的关注与认可。
最后一位发言者上海音乐学院江松洁由于未到场,由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汪涛代读,发言题目为《作为家用乐器的钢琴: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研究(1830—1870)》,论题旨在研究钢琴与19世纪中叶西欧中产阶级客厅文化相交集时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以及这些社会功能在实现过程中对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记录员:杨思斯、张莉佳 整理:梁雪菲)
第2分会场 ·第3场(时间16:00-17:30/主持人:韩锺恩)
星海音乐学院黄虹教授首先发言,发言题目为《真的有纯音乐吗?——从西方器乐体裁的历史形成看音乐的形式与内涵》。黄虹教授认为纯音乐被视为表现人类精神体验的最直接、最适宜、最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正是这种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使维也纳古典大师的创作成为西方音乐的经典范式。纯音乐所具有的偏重抽象表现的特征,使其内涵不受文字、视觉形象等制约,在不断的历史生成与演变中更具开放性、多面性。
第二位发言者是西安音乐学院博士冯存凌,发言题目为《器乐作品的精神解读——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Ⅰ>,Nr.4赋格(BWV849)为例》。作者以巴赫的钢琴作品为例,把巴赫的器乐作品的意义以及其精神为各位参会者进行了详细阐述。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李鹏程随后以《以批评为导向的分析 以分析为基础的批评——有感于一个后现代主义式的误读》为题发言,认为音乐分析和音乐批评之间存在着同源的辩证关系,它们本应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获得发展,这些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和在实践中的理解。
第四位发言者是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董鑫,发言题目为《从舞曲组曲到室内奏鸣——读荷马·乌利奇的〈室内乐〉一书有感》,作者认为,目前我们对于西方音乐中的古典经典了解得已经比较充分,对于其如何形成的探究却未能详尽。虽然仅对此书片段的剖析并不能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在未来的音乐学发展道路上,西方音乐的认知开发中,古典以前的音乐发展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第五位发言者是四川音乐学院李兴梧教授,文章题目为《对西方“20世纪音乐”历史的再认识》,作者认为,背离传统的“新音乐”和顺应传统的“新音乐”是20世纪音乐历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许多西方音乐史书籍,对“20世纪音乐”历史的笔墨大都挥洒于背离传统的新音乐方面,而忽略了顺应传统新音乐方面,这一做法致使许多盲从者错误地认为先锋音乐就是20世纪音乐的全部,致使许多理性者对西方音乐史理论所述与他们的实际感受完全不一致的迷惑,进而对书籍的中肯性、史学应有的全貌性产生严重质疑。
最后一位发言者李新伟,来自天津音乐学院,其发言题目为《女性主义学者眼中的“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对<性别化的当代音乐>的评介》,作者肯定了库西克通过对文本内容与话语的分析,与当时人们观念中性别对立系统的互动关联,阐释争论自身的目的和意义。
第3分会场·第1场(时间:10:00-11:30/主持人:彭永启)
2013年是瓦格纳、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因此,在本届年会第三分会场讨论的有关瓦格纳、威尔第的专题研讨将会起到总结、反思、开拓创新的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以《批评音乐学设想并及音乐学写作工作坊》的发言拉开了会议的帷幕,他先就本届会议的题目——“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和西学前沿”进行了方法论和本位论的探讨,提出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指汉语表述出来的西方音乐,还是原来通过西方视野来阐释的西方音乐,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随后他由科尔曼理论出发为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指出要运用这种方法所需要的两个关键;第三方面他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2009年至今有关瓦格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接下来是上海师范大学的米然,她就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中的形式因素进行发言,从“形式”一词的考察入手,结合叔本华、汉斯立克、基维对形式概念的定义,得出瓦格纳虽然反对形式主义,但是这并不与其艺术理念相矛盾。她通过对《罗恩格林》中形式因素的分析进行具体的说明——大量技巧高超的形式因素:通谱、主导动机、连缀体以永续性旋律为主等等,最终总结出在瓦格纳的艺术理念指导下,《罗恩格林》中所折射出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从而使我们走出某些理解误区,对瓦格纳自身及其音乐、理论有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位发言者是上海大学影视技术与技术学院的唐丽娟,她针对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悲剧美学进行了探讨。歌剧脚本中的悲剧性,音乐中半音化和声、主导动机、无终旋律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悲剧性,而戏剧中的悲剧性与音乐中的悲剧性相吻合,使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风格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第四位发言人是滨州学院的姚颖,她的发言题目为《乐剧<纽伦堡的歌手>中萨克斯的音乐戏剧动作分析》。她围绕主人公萨克斯的内心矛盾所导致的动作变化,最终这种变化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现象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将主人公的动作变化分为三大阶段,通过这种分析丰富对“音乐戏剧”的分析思路。
本场的最后一位发言者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曲锐,她的发言题目为《白天、黑夜、黎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戏剧结构及寓意》,题目的拟定是因为整部歌剧的三幕分别发生在白天、晚上和黎明,发言围绕前奏曲开始的音乐构成、歌词中阐发的意念、整部歌剧的戏剧动作和戏剧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记录员:闫威 整理:梁雪菲)
第3分会场·第2场(时间:14:00—15:30/主持人:邓希路)
本场聚焦对瓦格纳作品《帕西法尔》不同视角的分析与研究。第一位发言者是来自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田洁,她的发言题目是《叔本华哲学思想在瓦格纳“乐剧”中的渗透——以<特里斯坦>和<帕西法尔>为例》。她的阐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叔本华的哲学视角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进行研究:表象与白天、理念与黑夜,最终在意志里完成人类情感的升华。第二部分是对作品《帕西法尔》中的宗教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拓宽了瓦格纳作品的研究角度。
上海音乐学院的陈琛也对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进行分析,但不同于第一位发言人,她围绕着人们对这部剧的争议——它究竟是瓦格纳创作的倒退还是前进为出发点,从音乐分析与思想蕴含为脉络来探讨《帕西法尔》在瓦格纳作品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晚期创作的风格。最后总结出《帕西法尔》绝不是瓦格纳的败笔之作,而是他晚年真实的内心独白。
第三位发言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朱星月,她针对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前奏曲进行研究,先阐述了前奏曲的重要性,之后对其和声构造、主导动机进行分析,得出了对其前奏曲的情感体验——认为瓦格纳皈依基督教一方面是出于世俗利益的考虑,而更多的是自身对救赎的真诚渴望。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甘芳萌以《“转换网络”分析理论视角下<帕西法尔>中角色的戏剧发展进程》为题展开发言,针对《帕西法尔》中音乐是如何通过自然调式体系与半音体系来表现角色在戏剧进程中的发展进行探讨,运用的是大卫·勒温创立的“转换网络”理论及其理论分支“新里曼主义”理论进行分析。以此对这三幕中的主导动机是怎样进行发展、联系的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康啸,他对《帕西法尔》中的神秘女性昆德莉进行剖析。从脚本和音乐创作多个方面分析昆德莉的行为、动作、代表她的主题动机等来解读瓦格纳所塑造的昆德莉在整部剧中的重要性。
(记录员:闫威 整理:梁雪菲)
第3分会场·第3场(时间:16:00—17:30/主持人:何平)
第一位发言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王骏星,她针对瓦格纳“戏剧”观念进行解析。从矛盾原因分析、戏剧理论形成的背景,关于“戏剧”观念的结论这三方面出发,通过借助叔本华的思想,重新对瓦格纳观念做阐释,把其戏剧观念置于形而上的哲学观念之中,向大家说明瓦格纳的音乐与戏剧并不矛盾。其发言所涉及的“戏剧性”、“整体艺术”等观点引起与会代表的激烈讨论。
第二位发言者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闫威,发言题目为《保罗·亨利·朗眼中的瓦格纳——关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相关内容的阅读》,她通过三大方面对西方音乐文化史的代表书目《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关瓦格纳的内容进行阐述:关于瓦格纳其人、关于瓦格纳的“整体艺术”、关于瓦格纳与威尔第,最后得出朗对瓦格纳的矛盾心理:虽然朗否定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但他无法否定瓦格纳对于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瓦格纳在当时的权威性和时代象征性不容小觑。
第四位发言这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林萍,针对《瓦格纳对当代音乐研究的启示》进行发言。通过对有关瓦格纳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发现学者对其研究的不足:兴趣点虽然多,但是标准却不统一。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较为多元,例如瓦格纳在世时音乐学学科还未成熟。通过列举瓦格纳代表性的文字著作和音乐作品,结合发言者2010年参加洛杉矶观摩“瓦格纳《指环》艺术节”活动中国际瓦格纳学者们的主要议题和新的研究动态进行发言。
第五位发言者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王文澜,他的发言题目是《天才的固执是用纯金制造的——瓦格纳<回忆录>之阅读与思考》,是有关对瓦格纳《回忆录》阅读后的思考,其对《回忆录》中的“真实部分”与“自我粉饰部分”进行解读,其“真实可靠”的部分可以让人们看到瓦格纳真实的一面,而“自我粉饰”部分也有值得我们注重之处——可以让我们看到“瓦格纳艺术与人格的理想”。
本场的最后一位发言者是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崔丽娟,她从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着手,探索《瓦格纳乐剧中的叙事风格》。从音乐——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器乐与声乐的配合、和声与调性的突破,还有脚本的写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其叙事风格中看到瓦格纳对于乐剧理论的理解、他的创作风格等。
除各分会场主题发言外,大会还于22日晚上19:30-21:00安排了外国专家瓦格纳专题讲座(第二教学楼424室)。
讲座由杨九华教授主持,首先由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Vazsonyi教授发言,其题目为《瓦格纳品牌的发布与推广:<纽伦堡的名歌手〉》(Launching the Wagner Brand: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Vazsonyi教授指出,瓦格纳在20世纪到来之前,便已经懂得借用媒体的力量来提高声望、推销作品,瓦格纳发表的自传与评论文章等一系列出版文献资料,都显示出他有意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使其理论观点广泛传播,引发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等领域的热议。Vazsonyi教授认为《纽伦堡的名歌手》完全体现了瓦格纳的品牌意识,因此他以这部作品为例,针对该作的主题特征、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最后,他总结到,瓦格纳通过《纽伦堡的名歌手》这部作品,教给听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对艺术作品做出回应。
之后,来自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音乐学家、戏剧史学家Mungen教授进行发言,他以《2013瓦格纳年:地方视角与全球视野》(The Wagner Year 2013:Local and Global Approaches)为题,聚焦于2013年,即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的庆祝活动。Mungen教授认为,通过世界各地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标明瓦格纳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而以作为个案的瓦格纳为标志,引发“是否存在或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身份”的思考。同时,他认为瓦格纳歌剧在视觉效果上仍有巨大的挖掘潜能,由此,他特别关注到2013年8月的拜罗伊特新版《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制作,并从形式和主题的特征、审美方面的考虑这两个问题上详细阐述,以说明瓦格纳歌剧中视觉要素的重要性。最后,Mungen教授谈到,没有、也不应该有唯一正确的方式制作瓦格纳的歌剧,在不同的时空、历史、文化、传统等所构成的语境当中,各种版本的出现,正说明瓦格纳至今仍在激发当代歌剧制作的想象力,而这些新的元素本身也是艺术接受、诠释的构成。
(记录员:徐妍 张莉佳 整理:梁雪菲)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