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7-10日,音乐学系08级全体本科生及09级两名研究生,在曾金寿、高贺杰、张琳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一行22名师生赴陕南民歌之乡紫阳县进行田野采风活动。整个活动中,分别采访了当地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新型民歌表演团队、唱号子的老船工等民间艺术家,并与紫阳群众文化艺术馆合作成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与在校园里的学习相比,四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也充满着别样的新鲜感和极大的收获。下面的记录,权作此次紫阳之行的一份记忆。

     

     

    第一天(67日)

    终于到了采风出发的这一天,早上七点半,同学们就如约在城南客运站集合了,听说很多同学由于太兴奋,早上4点就起床了。由西安至紫阳路途非常顺畅,一路高速穿过18.5公里亚洲第一长的隧道,沿途横穿秦岭,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秀美和博大。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紫阳。虽然是一个有些狭小的县城,但风景确实不错,整个县城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坡路很多,坐公交车仿佛坐过山车般。坐在疾驰穿行的公交车上,虽然有些闷热,但大家还是很开心,有人赞叹公交车司机的车技好,“看来高手都在民间啊”!

    到了紫阳县政府,当地政协、文体局、文化馆的领导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很热情的帮我们联系了住处,并请全体师生午餐接风。在饭桌上,文体局局长权老师就开始给我们唱歌助兴了,同学们也以自己的歌声进行回报。

     

     

    街头唱歌的老人

    安顿好住处、吃过午饭,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了,当地的老师建议我们,第一天刚到,先休整一番,并给我们介绍了紫阳县的地理、历史以及人文情况。日落后,同学们结伴来到紫阳县城的广场上,看到这里也有很多人自发的进行歌舞表演,非常惬意。虽然是第一天,我们却已经感受到紫阳处处歌声的音乐活力……

     

     

    第二天(68日)

     

    采风工作终于正式拉开帷幕,一大早,我们便直奔紫阳民歌的大本营之一,被当地政府授予“文化民歌大院”的何家大院。

    在何家大院中,我们见到了何氏兄弟何耀礼、何耀志及何家侄女何显琴,还有何家朋友民间歌手汪贵友和文化馆著名歌唱家夏清华老师等许多民间音乐艺术家。

     

    何家大院里著名的“何氏三兄弟”

    何家歌手为同学们演唱了民歌,非常和善、热情,汪贵友不但为同学们唱了民歌还表演了笙,民歌很好听,旋律流畅,遗憾的是我们对当方言还不是很熟悉,很多老人讲的话,同学们都只能连听带猜,看来民间音乐调查中,长期深入的田野工作是多么重要啊!不过好在文体局的权局长全程陪伴我们,还有夏清华老师的帮助,不但给我们翻译歌词,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紫阳民歌中旋律特点、内容特征等,方便了同学们的了解。

     

    酒桌上也是歌

    整个采风的过程中,除了歌唱表演时的采录之外,最热烈的就是同学们的自由访谈和提问。见到这么多活生生的艺术活动,同学们的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我们向民歌演唱者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演唱的方法,有的问歌唱传承,有的问当代民歌的生存现状,还有的询问关于本地居民迁移融合的事情。

    他们的民歌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内容很真实、很有趣,还很贴近生活。比如有一首歌称作《送饭调》:“郎在山上砍柴,姐在房中送饭来。郎问姐,什么菜?油炸豆腐酸菜坛。”很简单的“送饭”,就产生了首民歌,这里的人民生活简单有趣,方言的音调就很像唱歌,所以生活中有时说话就用唱歌交流。

    此次带队的高贺杰老师要求大家每天晚上9点半都要聚集在一起开碰头会,一方面作为晚间的点名,同时更要总结一天的调查收获、并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在这天的碰头会上,同学们都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将各自一天的感受及思考的问题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觉得,“与那些老艺人相比,当地文化馆的几位歌唱家的演唱,其实有很多‘修饰’的成分”;也有的同学说,“采访中老爷爷的方言太重,根本听不清出歌词,没办法了解内容”;还有的同学指出,自己向艺人的提问,艺人并没有顺着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解答……高老师首先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首先不是要下判断,而是尽可能的以‘旁观’的姿态去观察,以呈现现象和其相关的问题”,之后他指出,同学们的各种想法都很好,大家把自己的思路、灵感保留下去,并希顺着自己的思路和疑问在今后的调查中深入挖掘下去,但他特别强调这次田野工作,实质其实仅是一次“采风”,比起得到某些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实践中对民族音乐学的调查、记录等环节有所感悟,产生问题就已经很好了。最后他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并嘱咐同学们将各自的采录器材准备好,迎接明天的采风活动。

     

     

    第三天(69日)

    今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西安音乐学院紫阳“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并和当地文化部门的老师歌手座谈,行程主要是在紫阳县文化馆。文化馆坐落于紫阳县城内非常有意思的小山坡下,途中经过许多古老民居,上下台阶均是用石板铺成,文化馆就这样被古老民居包围着。快到文化馆时,远远就见“俏姑子”合唱团的团员在门口迎接,进了文化馆同学们东看看西看看,很是好奇。到了挂牌的时间,大家整齐排列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以及俏姑子合唱团团员参与了挂牌仪式。

     

    “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揭牌

    挂牌之后的表演和座谈也很有意思。听“俏姑子”合唱团演唱民歌,声音嘹亮高亢,极具穿透力,把同学们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我们班同学也不忘礼尚往来,刘子琳同学与李宁同学也为在场观众献唱了一曲。

     

    学唱民歌

    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找了文化馆工作人员或合唱团团员做访谈,我们几个同学采访的是合唱团队长苟阿姨,苟阿姨先是为我们唱了一首民歌《蒿黄秧》。并且为我们介绍了她的背景,她原是幼儿园教师(现退休),非常着迷于民歌喜欢下乡去模仿农民唱歌。她说在没参加合唱团之前,都是唱唱流行歌,在参加了合唱团之后,才由文化馆的夏老师教唱民歌。这一点让我们很是惊讶,本以为紫阳县人人善于唱民歌,原来紫阳县的民歌多存在于乡里田间。

     

     

    第四天(610日)

     

       今天虽然是告别紫阳的日子,但也是让大家都很兴奋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要乘船游汉江、听船工号子。登上船之前,看到江边的污水着实让人心痛,不过紫阳还是很美的,特别是当坐上船沿汉江游行的时候,你会被沿江的那些风景所吸引。

     

    豪迈的船工号子

    一路沿江逆流而上来到一片茶园,我们在农家院子与船工一起用午餐,饭间我们有幸听到了地地道道的船江号子。它与之前听的那些山歌大不相同,唱号子的艺人特别粗狂、豪放,说话也很洒脱,和之前的艺人有很大的差别。他似乎不在意歌曲好听不好听,但就是那样质朴而爽朗的唱了出来!虽然歌词我们仍是不太懂,但却让每一个人都有深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那船工齐心协力冲过险滩的样子,不由得对船工升起敬仰之情。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三点多,该回西安了,乘着船,带着依依不舍的情绪离开了紫阳。四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那些人、那些歌、那些事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对紫阳人民的热情,或许最好的回报就是真实的记录下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体会到的写成我们的报告,让更多的人了解紫阳民歌、喜爱紫阳民歌!

    古镇留影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云梦泽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