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简报(2010年10月22日第五期)
第三分会场 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
时间:8:15—9:55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408教室
主持人:吴学源
施维:《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概念之辩岐》,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发表了个人见解。并提出无论个人、民族还是国家,无须过于在乎其他“强势文化”的态度,每个个体都是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因素。
苏青:中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于民族性本土化的深入思考,已经延伸到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绘画、东方哲学思想以及宗教文化等领域,作品中已不仅仅是线性元素的再现,更多传导出的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音乐的思维方式。
阎定文:《板以拍韵 板以句乐》中,提出“节拍”代替“板眼”是不妥的。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具体实例及生动的现场演唱,说明有些传统音乐不能简单的用西方的“节拍”来记谱,很多西方的音乐理论不能解决中国传统音乐问题,认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要注意对西方音乐理论的“扬弃”。
李娟:《<中国音乐家的生活>评介》,宣讲人通过对此书各章节的详细阅读,敏锐的发现现今民族音乐学研究从群体研究之“势”转向个人关注之“思”;从“英雄”的“丰功伟绩”转向“百姓”的“生活感知”;从范式性认知转向叙事性认知的新视角。
于雅琳:在《传承中的创新、创新中的继承》中将琴书的衍变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详细梳理了徐州琴书的发展脉络。
时间:10:10—11:5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408教室
主持人:钱建明
商文娇:《青海民和汉族妇女嘛呢经研究》,对青海地区出现的嘛呢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宗教信仰是青海民和汉族妇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反映了民和妇女的日常生活。
申娟:《酒泉宝卷调查研究》,为大家介绍了酒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卷,积极宣传中国这一传统音乐形式。
丁旭东:《新疆“多浪”木卡姆的传统形态及其音乐分析》,以一个音乐创作者的视角,将西方作曲技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为大家呈现出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传统音乐。
张延莉:《舞台上的“原生态”和原生态的“舞台”》,宣讲人将“撒叶儿嗬”这一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在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与在民间的表演形式相比较,提出舞台上的“原生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王文仁:《河西宝卷》以音乐文学的角度入手,说明了河西宝卷曲牌与敦煌曲子词词牌一脉相承,也证明了河西宝卷与敦煌俗文学存在的密切联系。
时间:14:00—15:4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408教室
主持人:李敬民
林洁:《复原与再生》,宣讲人通过对分水镇县东村民间乐队的调查研究,提出在传统传承中,需要区别复原性与再生性内容的重要性。
张青:《乐府传声》“声形”之说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出自传声,提倡从本民族的角度了解本民族音乐与技术,认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应建立在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发声基础上。
张平:《俞逊发笛子音乐艺术研究》阐述了俞逊发先生为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和新中国竹笛音乐艺术系统工程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就传统音乐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展望。
郭兴红:《关于保护传承安徽庐剧的思考》分析导致安徽庐剧日渐萎缩的原因,并就此现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精彩论题:
1、西方音乐的记谱方式能代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眼”记谱吗?
2、原生态是否适合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