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
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
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设,繁荣学术,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同时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特举办此次论文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将由徐小平音乐学教育基金提供资助。
一、组织机构及评委人选
1.本项活动由中国音乐史学会倡办,中国音乐史学会、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徐小平音乐学教育基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
2.本届论文评选的组委会由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理事以及部分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
3.本活动设初评和终评。初评评委由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担任;终评评委人选以学会常务理事为主,同时聘请音乐类“核心期刊”的执行主编以及部分师范院校专家组成。
二、参评资格及截稿时间
1.凡属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学期间完成并发表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国音乐史专业方向的论文,均有资格参评。
2.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学期间未发表、但已通过答辨的本科生、研究生中国音乐史方向的学位论文,以答辨评议书(须有答辩时间及通过答辩的结语)复印件可以参评。
3.本科组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参评者,可由参评者所在学校的中国音乐史任课教师(附学校对该教师出具的任教证明),对参评文章书写推荐意见后参评。每位教师限推荐2名。
4.每位参评者仅限提供一篇论文,以电子文本格式参评。
5.论文评选即日开始,截止期为2010年9月20日,时间以参评论文电子邮件发出的信息为准。
三、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立
1.论文评选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进行,分别设奖。
2.论文评奖采取初评和终评两轮制。每轮评委的评阅均实行实名制打分。
3.为了评审更为公平、公正,参评论文的评审工作由古代和近现代专业组分头评阅。
4.评选程序:
(1)参评论文采取网上提交方式。参评人员将论文发至《音乐研究》编辑部邮箱:yyyj@rymusic.com.cn。随论文另附一份详细说明,务必注明论文名称、学位档次(学士、硕士、博士)、联系方式(手机、座机和电子邮箱)、指导教师及毕业学校名称等资料,以便获奖后能够及时取得联系。论文编号按照收稿顺序编排。
(2)初评采取通讯评审。初评时间初定9月30日至10月30日。评审小组按照评审章程将参评论文和评分表格发给相应初评委员,评委下载打印,打分并签名。初评评委务必在11月1日前将评审结果寄回组委会。11月中下旬,根据初评评委的打分结果确定入围终评的论文。
(3)进入终评的论文数量初定为博士16篇、硕士25篇、学士25篇(确切数额将视参评文章适当调整)。12月15—16日,由终评评委进行现场评审打分。经由评审小组统计分数后,按照分数高低评定各级次奖项。
(4)进入终评的每篇参评文章由3位以上评委审阅评分,同篇文章获得的最低分与最高分相差15分以内,取其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分差超过15分者,将由评委会复议后重新予以评定。
5.奖项及名额初步设定:
奖 项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博士(8名) |
1 |
2 |
5 |
硕士(16名) |
2 |
4 |
10 |
学士(16名) |
2 |
4 |
10 |
四、避嫌及监督措施
1.每位评委审评论文时均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
2.初评和终评两轮评委各自独立工作,评委不得兼任。
3.全程采取匿名评审制度。评审小组交付评委的参评论文,一律删去作者、导师姓名等相关信息。
4.全程采取导师回避制度。每位评委不予评审自己学生的论文。
5.评委如有舞弊行为,经组委会查实,其评审结果作废,并取消该评委本届及下一届的评审资格。
五、奖励
获奖者将获得主办单位共同颁发并由全体终评评委签名的获奖证书,另将获得由组委会颁发的奖金。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组委会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