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莫扎特的音乐爱上了……
《当莫扎特的音乐爱上了……》讲座综述
综述人:陈绪
2018年3月7日15:30,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James Currie教授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们带来了题为《当莫扎特的音乐爱上了……》的学术讲座。Currie教授是美国当代作家、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历史学副教授。本次讲座中,他以音乐与哲学的关联性为切入点,解读莫扎特与剧本作家达·蓬特合作的几部歌剧。
教授首先探讨了在人际关系中亲近性(proximity)与疏离性(distance)所带来的价值与问题。亲近性在人类社会中历来被赋予着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在远古时期,人类会出于本能地表现出亲近性的特质,至当下,迅速增加的人口、发达的交通、快速的资讯流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但在以爱情为例的人际交往之中,亲近性同样有其局限之处,过度的亲密往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如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观众太过贴近时,会发觉画作细部的色彩仿佛毫无关联地混杂一体,甚至没有一个角落是合乎逻辑的。而当观众拉远距离再次欣赏时,一定的疏离感反而带来了亲密性,作品细部的色彩聚合成完整的色块,这时艺术的魅力才真正显现出来。爱情同样适用于此,“美”产生于适当的距离之中。而究竟如何把控亲近性与疏离性之间的“度”,这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歌剧大师的莫扎特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期,他敏感地扑捉到了这潜藏在社会亲近性下的问题。莫扎特与达·蓬特合作的歌剧皆为喜剧,但其作品却通常包含着一个严肃的内核,甚至穿插了一些繁杂紧凑、令听众无法喘息的音乐片段。Currie教授以《女人心》中的三重唱和《唐璜》中Don Giovanni被拖入地狱的片段为例,展示莫扎特如何巧妙地利用音乐的“疏离性”解决歌剧人物过度陷入的亲近性的问题。当面临歌剧中人物爱情瓦解的局面时,作曲家并不会试图缝合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直视这个问题,利用音乐的对比去制造空间上的距离感,增强歌剧人物间疏远的关系。这种艺术手法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可以使歌剧的音乐完全驾驭甚至超越文字本身。
随后,Currie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将19世纪歌剧与莫扎特歌剧进行了生动的对比。他认为19世纪歌剧倾向于“亲近-游离”的歌剧范式,而莫扎特歌剧则更多展现出“亲近-游离-亲近”的范式。教授认为,达·蓬特的剧本在词句和剧情的安排上与其时代潮流并不完全相符,当受众与剧本太过亲近时,就会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但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令乐迷们对作品的欣赏感受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恰如其分地游移,直至完全折服。由此可再次佐证莫扎特对于歌剧音乐的天才掌控,他的作品值得音乐学者以多元的视角继续阐释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