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简·奥斯丁的世界”
讲座题目:“聆听简·奥斯丁的世界”
时间:2017年10月31日15:30至17: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602
翻译:秦瑞澜
综述:高柳青
2017年10月31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602教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的Brian C.Thompso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聆听简·奥斯丁的世界”。这次讲座是上海音乐学院高峰学科西方音乐史团队建设项目之一,邀请的Thompson教授的教学领域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和西方音乐史包括电影音乐和音响录制历史,因此对电影配乐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
此次讲座围绕由简·奥斯丁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三部电影而展开:《理智与情感》(1995)、《爱玛》(1996)和《傲慢与偏见》(2005),奥斯丁是一位把音乐放置于小说中的作曲家,因此讲座将探寻在这三部备受赞誉的改编版中,音乐和音响的作用,观察作曲家们创作音响空间的方式,银幕上的故事就在这些空间中展开。这三部电影的配乐分别由作曲家Patrick Doyle(《理智与情感》)、Rachel Portman(《爱玛》)和Dario Marianelli(《傲慢与偏见》)所创作。
Thompson教授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简·奥斯丁的生平,以及由这三本小说所改编的电影、电视的基本概况。简·奥斯丁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在现今堪称是广为人知。她是一位不追求名利的作家,作品从不署名,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社会和人格观察者。她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当时年轻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受到的种种限制。在这三部电影中,每位作曲家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创作其电影配乐。但每部电影中都包括诸多音乐上的表演,音乐和舞蹈为人物表达情感和追求浪漫提供了机会。教授的兴趣主要关注于音乐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来传达思想——也就是说,如何将视觉图像信息和音乐相结合,从而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Thompson教授此次讲座的目标在于挖掘音乐在这些电影中的功能,理解作曲家运用何种方式去影响这部电影的总体特征和基调,并且为其增添更深层的意义。并分别以上文的三部电影为例进行讲解。
首先以《理智与情感》为例,这部电影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多项奖项。这部电影主要围绕着对爱情的追逐,由李安导演,Patrick Doyle谱写配乐。他的配乐基本上采取了19世纪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是明亮的、典型的英国音乐风格,配乐主要集中在两个音乐片段,分别为“我父亲的最爱”(My Father’s Favourite)和“悲伤地泉水,你不要哭泣”(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第一首“我父亲的最爱”主要与角色Elinor Dashwood相联系。第一次听到这段音乐是在电影开头,这似乎暗示了故事的结局,主要由钢琴和管弦乐队来演奏。音乐第二次出现仅仅由钢琴演奏,Dashwood姐妹和她们的母亲即将被其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住所之前,她们嫂子的弟弟Edward前来拜访。剧情是:Edward听到一段音乐并被吸引过去,这正是Marianne在用钢琴演奏“我父亲的最爱”,她的姐姐Elinor站在门廊处聆听。Edward与Elinor尴尬的交谈了一会儿后,就一同去外面草坪散步,Marianne仍然屋内在演奏这段音乐。此时电影采用了蒙太奇手法,刻画了Edward和Elinor不断升温的友情,音乐成为了背景。尽管在他们聊天过程中,出现了管弦乐的色彩,但音乐仍然比较受限制,显示出他们俩彼此克制住的那份情感,此时正是音乐刻画了角色的个人情感,但最终他们的这份限制和相互的好感会得到回报的。
第二首音乐“悲伤的泉水,你不要哭泣”主要与角色Marianne Dashwood相联系。这首音乐第一次出现既有词又有曲,与Brandon上校有关系。剧情是Brandon上校前来拜访,Marianne用钢琴演奏出这段音乐,Brandon上校被这一场景中的Marianne深深吸引住并爱上了她,此时音乐作为剧情声(diegetic)。第二次出现作为背景音乐,没有歌词,它架构起了三个场景,采取了蒙太奇的手法,刻画了Brandon上校悲伤的生活境遇和对Marianne那份无法言说的爱情。与此同时,Marianne爱上了一个最终会抛弃她的男子Willoughby。当音乐再次被听到时,呈现的十分柔软,由长笛演奏,连接了四个场景,又是一种蒙太奇的手法,此时剧情聚焦于Marianne和Willoughby日益升温的爱情。在Willoughby抛弃Marianne时,音乐再次出现,而这时的音乐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节奏十分缓慢。音乐暗示的意义对象开始由Brandon上校转为Marianne。这两首音乐都展示了Doyle电影配乐的风格。虽然音乐不是真正的19世纪的音乐,但却紧紧地伴随着人物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整体性,并传达了人物角色的情感状态。
接下来以第二部影片《爱玛》为例。主角爱玛在电影中扮演着媒人的角色,但她在做媒时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电影配乐是由英国作曲家Rachel Portman写的,他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Portman擅长于各种类型的电影配乐,但专攻文学主题和时代背景的电影配乐。对于Portman来说,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支撑着角色的个性化特征,并常常通过旋律和乐器的使用来达到这一目的。与Doyle为《理智与情感》的配乐一样,Portman在《爱玛》中的配乐也采取了传统的乐器的小型组合的形式:钢琴、弦乐、管乐。总体来说,她的配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田园性的气息,并与乡村场景紧密结合。在很多场景中,音乐与鸟鸣声以及其它大自然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片头首先出现了一个地球仪,显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村庄,爱玛的家里。这一绅士的、乡村的片段,能令人隐约回忆起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的音乐作品,从而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开场之后主题被隐含在了之后的剧情之中。其音乐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常常在配乐中加入喜剧性元素。当爱玛帮她身边的人做媒时,音乐单独出现了,她要使她的朋友Harriet Smith改变对一个男人的看法,遵从她的意愿去和那个男生相爱。刚听到的代表Emma的音调在这段谈话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音乐被谨慎的处理以免盖过了谈话的内容,作曲家在此处通过对节奏微妙的运用、乐器的转换、时间的间隔等音乐元素增强了喜剧性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听众对剧情的期待感。当Emma劝说Harriet不要嫁给Mr.Martin时,音乐淡入,并在谈话的尾声逐渐增强,为转换到下一个场景提供了音乐。音乐中的单簧管象征着Emma,每一次Emma说话,单簧管都会回来。其后有一个剧情是Emma和Knightly先生有一个射箭比赛–象征他们都在扮演丘比特(爱神,总是带着弓和箭),此时的音乐只有在他们停止比赛并坐下来喝茶后才进入。Emma并没有赢得这一场争论,因此我们也没能听到象征她的单簧管,只听到象征着Knightly先生的双簧管占据主导地位。最后只有到了电影的结尾处,Emma的主题才完全回归,此时Emma和Knightly先生终于结成一对,他们站在树下相拥接吻。这一似乎命中注定的爱情使音乐回归了,此时的音乐可被视为牧歌式的:有一种柔和的、摇晃的旋律特征。民族的传统也在其配乐所用的调式和声的使用中凸显出来。
最后以影片《傲慢与偏见》为例。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理智与情感》的类似,Bennet家庭有五个女儿,虽然他们是地主,但却并不富裕,影片主要围绕着二女儿Elizabeth Bennet以及她与极其富有的Darcy先生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剧情。电影配乐由Dario Marianelli所创作,他曾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提名。录音是由钢琴家Jean-Yves和应该室内乐团合作完成的。音乐的风格具有浪漫的气息,可能还受到了简·奥斯丁的同代人贝多芬的影响。就如先前提到的两部电影一样,音乐也贯穿在这部电影中。但这部电影的音乐会比另外两部电影更为难以捉摸,尤其是在塑造主要角色Elizabeth Bennet的方式上十分微妙。
整部电影的配乐与风景紧密相连,电影场景开始于黎明的草坪,首先浮现的声响就是自然之声:水流声、鸟叫声,但你的视觉上是看不到溪水和鸟儿的,这是由音乐加以暗示的。当第一缕阳光浮现时,出现了一个在钢琴上重复演奏的单音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段旋律。此时女主角Elizabeth Bennet出现了,边看着书边往家里走。此时伴随着她的音乐与风景紧密相连。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开场白,开头之后的音乐也是对开头旋律的模仿进行,介绍了背景、房子布局、主要人物和情节的铺垫。当剧情开始发展出现对话时,音乐就消失了。随后当相机进入了房屋内部时,音乐又重新响起。
刚才所听到的音乐具有教育性的特质,特别与Elizabeth(姐妹中最有教养的人,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她时她就在看书)相联系,同时也似乎与她的内心世界相联系。音乐在随后的剧情中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多次,每次出现都会体现Elizabeth对于Darcy先生的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一场景是直接从小说中改编而来的,Elizabeth被Darcy的姑姑要求去弹钢琴,然后她特别不情不愿的去弹奏,弹演奏的正是片头所出现的那段音乐,但演奏的并不流畅,Darcy先生还过来与她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场景十分诙谐,因为Elizabeth被迫去弹奏曲子,却弹得结结巴巴;但另一方面这一场景却巩固了我们对她的一个印象,并使她与Darcy先生的关系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音乐随后又在电影中出现,此时音乐的再次出现依然体现了Elizabeth与Darcy先生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升华。最后电影快要结束时,音乐再次出现了,此时的情节是Elizabeth参观Darcy先生的庄园,被Darcy的妹妹Georgiana的所弹音乐所吸引,此时的音乐正是她先前场景中演奏的的很糟糕的音乐,但Darcy妹妹却演奏的十分美妙。她本以为Darcy不在庄园里面,却没想碰到了他,于是仓促逃离。从开始到现在的音乐结构中,似乎暗示着Elizabeth与Darcy命中注定的结合,Elizabeth或许也认识到了她对Darcy的情感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部影片中,音乐对于观众来说并不能马上就察觉到它的意义,但对塑造人物角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导演都选择去强调外部场景,而作曲家就是去勾勒这一场景的,在音乐中唤起对这一场景的感觉,将这些年轻女性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环境统一成整体。虽然这三部电影都是在重述这些小说中的故事,但每位作曲家的配乐方式都十分的不同。在《理智与情感》中,Patrick Doyle采用了模仿的手法,模仿19世纪的音乐风格,通过没有歌词的旋律的再现,为音乐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爱玛》中,Rachel Portman创作了两种形式的音乐,一个可以被描述为主要主题——通过传统田园风格的音乐唤起对时间和空间感觉的主题;另一个音乐元素则强调了对话,其中每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器乐演奏来展现。在《傲慢与偏见》中,Dario Marianelli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音乐线索,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集中于主要角色Elizabeth。大部分音乐都是由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室内乐队合奏来完成。同样的音乐被处理为有歌词的和无歌词的,这为影片提供了统合性,并阐明了角色心理变化。同自然之声相联系的音乐也将角色与其人物设置相联系。
教授最后做出了总结,这些电影的配乐是与当时的风格相关联的。而且,这些例子也阐明了音乐能以哪些方式为时代性的电影做出贡献。讲座的尾声是提问环节,提问之一是:什么是音乐蒙太奇手法?教授回答到,蒙太奇就是音乐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场景采用一种拼贴的手法不停的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主角的内心思想其实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关于
的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