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上音——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于2016123日上午在上海音乐学院中楼214开坛。此次论坛的议题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案;基本问题、经典话题、前沿课题;学术研究、学问范式、学科关切三方面进行。在首席教授韩锺恩老师《音乐美学七言》的开幕致辞之后进入了代表发言环节。各位发言人就以上议题,结合各自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进行了每人十分钟的简短发言。

     

        首先上台的是西南大学教授周雪丰博士,发言题目为《音乐美学概念释义刍议》,从其学术背景开始,介绍她所进行的音乐美学研究,她对音乐美学的概念释义为音乐美学的一个营地,释义视角为交叉学科和语种,释义依据为工具书和文献,结论是音乐美学概念释义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值得做的工作,这项工作将可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同济大学副教授秦川博士发言的主题为《解构越深入,结构越宏大》,通过对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和王建中《情景》的乐谱进行分析来诠释音乐的解构;通过数列所呈现出的音乐中对称与黄金分割的特点来诠释音乐的结构,并用感性逻辑将解构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之后回归美本身,认为美需要具有相似的逻辑和更高的完形互补的结构,从而形成对美的认识:解构越深入,结构越宏大。

     

        相比前两位博士的专题发言,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晓俊博士则以交流漫谈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他从笛子演奏专业进入到音乐学理论专业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及作为学报副主编和大学教师的双重工作身份。王晓俊博士介绍了其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上古礼乐关系研究》,解释了礼乐关系:礼自乐出,和乐的本义为地名,并对《乐记》等上古文献做了梳理和解释。

     

    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杨赛博士以同样轻松而富于条理性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由文学进入到音乐美学学科的始由,和在韩锺恩教授处做博士后时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研究的过程与出版情况,以及在复旦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对《乐记》的整理与研究情况;与声歌系老师合作出版《上海老歌精选》,尝试唱出上海老歌的感觉,从上海唱到台湾,从台湾唱到广州;根据钱仁康先生编订的《请君试唱前朝曲》,与声歌系、民乐系、音乐剧系等相关系别的老师和同学合作制成“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于201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受到广泛好评并到北京、广州等地巡演;对湖南洞庭湖周边的仪式音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仪式音乐能够很好的解释《礼记》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感官感知习惯等。

     

    与秦川博士同在同济大学任职的吴佳博士,谈到她在同济大学党委研究部的工作和感想,并分别从《梁祝》在中国音乐作品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四个方面来解读《梁祝的音乐特色及情感表现》,她认为俞丽拿六十年代的演奏版本是最好的,并建议学习音乐美学的人应练好自己的听力。

     

    台湾广义基金会徐昭宇博士介绍了自己多元的学科背景,本科念的图书馆学,毕业后做过图书馆员,在音乐行当里是学演奏出身,后转学音乐学理论。其博士论文写的是西方复古演奏,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聆听”的重要性,因此以《“聆听”这件事——音乐美学里不被提及的恒久存在》为题,以几段音乐为例,阐述他对聆听的见解,将聆听总结为三种形式:形上聆听、历史聆听、感性聆听,认为音乐意义处于生成的动态之中,不在演奏的途中就在聆听的过程中。音乐的意义在不断地被演奏、不同地被演奏,不断地被聆听、不同地被聆听中持续地涌现。

     

    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武文华博士的发言为其个案研究《感性经验描写的可行性——谈接受美学论域下的音乐审美聚焦》,认为对感性经验描写的可行性探讨,本质上属于方法论的探索。而接受美学论域下的音响客体存在,依赖于作曲原母体,演奏中介体,欣赏主受体。至于主体的音乐审美聚焦应从现实音响生发的二度创作谈起。

     

    西安音乐学院讲师崔莹博士从《音乐美学教学问题引发的思考》中,就音乐美学教材的选择(基本原理、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系统的梳理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写作架构,并对音乐美学的特性做出了深入的思考。最后又从研究方法、学科边界、“感性认知”的自觉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孙月博士也是从音乐美学教学与科研方面进行了主旨发言。详细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配套教材的编写,音乐学写作课程教学,音乐评论写作实践,并对自己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学术需要积累,思考需要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新坤博士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近年来在哈佛的留学经历,详细介绍了哈佛的品牌课《First Night》是一门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在音乐诠释学,认为其主要是关于音乐意义的研究,同时从文学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这三种取向进行了论述。

     

    浙江外国语大学讲师贺颖博士通过近年的教学经历,对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音乐美学相关课程进行了几点思考。她从音乐美学课程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未来的策略出发,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作品》课程为例,对学生的写作范例进行了分析,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从培养对象和目标来看对音乐美学学科实际上是有所需求的,但操作具有长时性、实验性、探索性的特点。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李晓囡博士围绕音乐美学教学与科研,就山东省高校音乐美学开设情况与青岛大学音乐美学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音乐学系音乐美学课程、研究生音乐美学课程)进行了详细概要,并汇报了任教之后的科研情况。

     

    浙江音乐学院讲师郭一涟博士以《一又二分之一年》为题,对自己毕业后身份与环境的转变发表了诗意的感悟。并对其现在所教授的课程《艺术概论》、《音乐文论写作基础》、《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的相关授课情况进行了概述。

     

    同为浙江音乐学院讲师李鹏程博士谈论的是《后现代转折中的新浪漫主义音乐——兼论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回归潮流》,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倾向和思想潮流引发了西方艺术史中的诸多变革。从序列主义音乐的衰落,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再至后现代转折,新浪漫主义音乐正是通过将维多利亚时代、现代和后现代的风格特征融于一身,最终成为20世纪西方艺术史的一处独特风景。

     

    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赵文怡博士,现于复旦大学中文学院跟随著名美学家朱立元教授读博士后。她简要述了自己的进站考试,并通过在博士后的学习过程中,指出上海音乐学院专业院校与复旦大学在研究中侧重点方面的不同。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洪博士,就他近年来在高校任课的心路历程做了一个教学汇报。他指出所面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考虑讲授的方法也不同。他讲到在教学过程中,从审美经验与历史双重维度上,来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授课。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婧博士从个人基本情况出发,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及个人学术领域。并对其在校期间及毕业任教后的学术成果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以一句王国维的诗句“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自勉。

     

     

     

     

     

     

     

    与此同时,还有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孙慧、许首秋、刘雨矽对个人音乐美学经历做了阶段性总结与反思;哥伦比亚留学生艾琳就《当代音乐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杜鹃聚焦于斯蒂芬·戴维斯音乐作品观念的“厚”“薄”说,对“音乐作品”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相关诠释。刘青、李学娟分别对2015年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及2013-2015年音乐美学及其相关学科图书出版现状进行了分析式综述。

     

        最后还需提及一个特别的人,他既不是高校老师,也不是在读博士,而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硕士周华生。他以《野孩子》为题发表了自己的演讲,作为旨在培育古典音乐土壤的尚音爱乐平台创办者,他称自己不谈学术,只是弱弱地谈谈自己传播音乐和学术的情怀、理想和感悟。认为学术研究(还包括创作、表演)应该有勇气不断洗白自己,重新建构新的自我;音乐学者应该关注社会所需,用自己所学所能创造价值,而这一切起于音乐,终于音乐,为人。最后他说:没忘初心,一定记住我从上音出发,至于要去哪里,能做什么,请大家等着瞧!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回来真好!,这句话还道出了所有回母校参加本次论坛的博士们的心声。

     

    以上这几位博士的发言,向我们展示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各位同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广泛的视野,思考和解决在音乐美学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二月里来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