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日,《最忆是上音》——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214教室举行。本次会议除了邀请了本方向音乐美学专业的两位导师韩锺恩教授、杨燕迪教授之外,还请到了罗艺峰、蒋存梅、冯长春、何宽钊、伍维曦教授担任讲评嘉宾。他们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哲思,既秉承传统又直击前沿,以下是几位嘉宾的发言概要(按发言先后顺序)。

     

      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他主要谈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艺术不能概论,音乐美学不美”——这既是他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他对同行学人的砥砺。他从自己丰富的学习、科研、教学背景出发,勉励大家要学会用“声音思维”,尤其是之于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来说,首当其冲就是要拆掉自己原来对声音的认识和思维,要重新建立、培养思维能力。第二,就“先验”—“后验”问题,他还提出了“中验”说,并郑重提到我们现代人对耳朵——听这件事,尤其不重视的漠然态度的现实问题深有感触。最后,就“听”本身而言,他从两个方面强调了“听听”(韩语),首他严格解析并界定了我们用惯了几个词:聆、听、闻。由此,他警醒我们在运用概念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慎重。并继续深入下去,就中国文化里的“听”,简洁地梳理了我们关于听的历史叙事。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蒋存梅老师的发言,是她近来研究的科研展示——《音乐意义理解的机制》。她从这样几个现实问题出发,“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无处不在。”“聆听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理解音乐或把握音乐意义是现代人聆听音乐的目的之一,”以实证性的音乐心理学的方式展开她的发言,并且,她给出观点:音乐意义理解是核心。围绕“进化起源”说,和对先天失歌症患者的研究,她提出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人们如何理解音乐,是否人人都具有音乐意义理解能力?”的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通过回顾自己进入音乐美学领域的“核心驱动”——对自己的审美经验的困惑,为什么作为“音乐爱好者”的他听音乐会这么感动?来谈了五个问题:1、现下国内音乐美学所关注的问题,离他当时所关注的重点,越走越远,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希望我们的音乐美学多关注一些“形而中”的问题,应该多坚守“本身应该关切艺术问题”的核心,除此之外,还可以把眼光放到文艺美学的研究领域,去汲取经验和路径。2、如果美学要“回归”艺术问题,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问题呢?接着杨老师就谈到了“风格—个性”问题,他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个人风格”。3、“经典是什么”?在杨老师看来,在音乐界对“经典”的建构和认识很不够,我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所谓的经典大多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杨老师殷切地希望我们每个音乐美学学人都不要绕过这个问题,要去思考要去探究。4、杨老师还提出一个很不新鲜的热词,“创新”。他指出艺术中的创新与科学中的创新,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积累性”,那么,艺术中的创新是什么呢?我们对此似乎显得麻木!5、评价,是艺术的宿命,杨老师指出,“艺术,就是要讲好坏,就是要说出高低”,那么,紧接着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出现,“评价的尺度是什么呢?”——“评价的尺度来源于最伟大的经典”!最后一点,那就是我们到底在“听”什么呢?杨老师坦诚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怎么来‘听’音乐?”“为什么在‘听’(过程)中会有意义生成?”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何宽钊老师,首先以其他学科为例,警醒我们在面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时候,同样也要防范“有文化、没音乐(艺术)”的错误倾向。其次,他就“红发牧师”古乐团对巴洛克音乐的观赏,他提出了“我们对历史怎么看”的问题,还指出现今国内关于西方中世纪的器乐历史研究的缺失现状。并提到了一个很微妙的“纯四度”现象,比较细致地梳理了纯四度音程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起落沉浮。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冯长春老师,他以忆旧的方式,谈到他的学术历程,主要是音乐美学的学习对他的影响。他说他现在之于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表现得与同行明显的不同。他很戏谑地说,从前有某位老师跟他讲,若是先学美学并有一定的素养后,再去学习(改专业)其他专业,大多都很不错起码很少失败;但是若是先学其他专业,后来要进入音乐美学领域,则大多都没什么作为。冯老师的发言风趣生动言简意赅,却也是某种机敏的警谶。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伍维曦老师,先就现今人文学者所面对的“史料—诠释”这样的困境引出了发言,提出我们要关注新方法、新材料,与此同时还不能忽略诠释方法的跟进。其次,除了要熟知并吸收本土(本领域)文化的精华之外,同样要视野宽阔,看看局外人、他文化的动向与精华所在,但同时要始终保持一种“自信—创新”的自我认同感,要能创出适合自己的理路,始终背靠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丢弃。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在参会嘉宾的自由交流讨论后圆满结束,大家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情结,最后韩锺恩教授做了一个简短的结语。首先,他与大家分享了这次会议从发起到结束的心路历程,他说虽然大家离开了上音,虽然大家都成长了,但是永远都是上音人,希望这样的会议往后还会有。其次,他逐一对这次与会嘉宾的发言,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并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还做了深刻的延伸。最后,韩锺恩教授表露出对大家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坚守自己的阵地;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机制,要打破三年五年的学习限制,在各自的岗位上能继续探索,在音乐美学领域有所作为。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二月里来责任编辑:二月里来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