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1月1日周二13:30—15:0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演艺大楼114
    讲座主题:钢琴教学专题
    主讲人:谢亚双子 
    主持人:金慧
    整理综述者:徐瑞婕
           
       11月1日下午1时30分,南京艺术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学术交流活动在演艺楼114教室内展开,担任主讲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讲师谢亚双子老师。谢老师用钢琴公开课的形式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钢琴演奏上技巧和踏板的运用以及对于力度表情的变化、钢琴音色上的听觉把握等。课上由两位同学分别试演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贝多芬《SONATE Op.22》和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
       弹奏钢琴前首先是调整坐姿(琴凳的高低),手臂与钢琴尽量保持在90度左右,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声音和演奏过程中的发力。《SONATE Op.22》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练习这首作品的同时可以多去了解这一时期作曲家其他风格的作品,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贯穿的思想内涵。乐曲开头就是三个声部横向进行,练习时可以先分开每一个声部,突出层次感。德奥古典钢琴音乐的多声部运用在继承巴洛克赋格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了例如保持音和断奏的处理,使得更为严谨和细致。力度上首先是个弱起的节拍,紧接着crescendo后面的是forte-piano,右手单独一个音很难做到,因此在左手的伴奏声部中就要尤为凸显出来。紧接着往下走又是一个crescendo过渡到forte,此时音乐情绪发生变化,右手看似规整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其中暗藏着八分音符的旋律线条,一步一步似登山往上,音量也要随之音乐的起伏很好的控制并收尾。尾部双手有两个八度的单音大跳,跳音跳起的速度和找到音位置的准确度,在于手指对于键盘上的熟悉程度,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首先从一个八度开始来练习,感知手指对于触键的敏锐性,运用谢老师的话就是在此处跳音要向拨弦一样灵敏。十六分音符在这首作品中运用的比较多,弹奏一连串音时要去想音乐流动的方向,有时候并不是演奏的音量越大,音乐就在做上升运动,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音旋律向上,音乐就必须要做渐强处理。尽管音乐最终的力度是到达sforzando,但是一味地做渐强处理会让整个手指活动变得僵硬,相反手指在这时更应该放松,连贯流畅的到达最终音乐所指的方向。在踏板上,踩的过于频繁往往会听不见主副部和连接部中旋律声部的线条,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先去掉踏板,注意倾听音量的对比以及音乐戏剧性的走向。在踩踏板的过程中也并非都是一踩到底,有时二分之一,有时三分之一,踩踏板的几分程度要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作出控制,在手与脚之间、力度与速度之间、控制好旋律的变化,把握音乐的内在平衡。
        在《随想回旋曲》的讲解中,谢老师尖锐的指出学生以往练琴时会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乐曲结尾处有一段篇幅较长的双手交错八度的快速进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因为速度之快而更多的去关注找到下一个音的位置忽略掉弹奏音的弹跳性,练习要从整体乐句的框架下关注音乐旋律,通过唱乐谱的方式让大脑加深旋律走向,而不是平面的通过手指去找下面即将要出的音,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速度牺牲了音的质量。八度的练习具体到这一首作品中更多的运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是手腕,在放松的前提下手臂带动整个手掌,力量通过指尖传送到键盘上,通过听觉感受榔头带动弦长的震动,手指轻巧并且灵活,在这过程中运用力量的部位放松是很重要的,只有松弛有度,触键时才会灵活自如。在弹奏门德尔松作品的时候谢老师建议我们可以从了解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入手,包括舒伯特的无词歌等,多去听那个年代的艺术歌曲,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用和声来支撑旋律,这些都是德奥音乐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                                     讲座结束,听众就忠于乐谱的原创指法是可以通过个体对于作品的理解稍加修改一些问题还进行了自由提问,在讨论中谢老师通过的举例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公开课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 文章录入:贝尔瑞婕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