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张君仁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主持人:叶明春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

    内容整理:郭茹心(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

    时间:2016年4月18日14:30

    地点: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 室内乐厅A 

    依托“民族音乐学课程”,音乐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及老师一行14人于2016年4月18日来到到陕西西安进行田野实践考察和采风教学活动。整个采风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聆听张君仁教授带来的“花儿”专题讲座;前往户县南集贤东、西村的西安鼓乐观摩和采访坐乐,在邻近的赵公明财神庙观摩和采访西安鼓乐行乐;采访西安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仲唐;以及最后前往易俗社观摩、采访、学习秦腔。

    2016年4月18日下午14:30,由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教授为西安音乐学院师生及远道而来的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带来的,一场名为《花儿音乐文化的历史概貌与形态特征》的讲座。此次讲座,张教授的演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逐次展开:即什么是花儿、花儿的历史、花儿的歌词特征及花儿的曲调特征。

    一、什么是花儿?

    在这一部分中,张教授主要阐述了花儿的定义以及花儿的特点。讲座厨师,他就将花儿定义为区域性、跨民族、山歌体的歌种。

    众所周知,花儿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都有分布,同时广泛的流传在汉族、回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藏族、东乡族至少8个民族中,并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体系上,学界学者主要将花儿分为两类,一类是“河州型花儿”,一类是“洮岷性花儿”。另有少部分学者在这两类之上,又添上了“陇中花儿“这一分类。

    除此之外,花儿还具有几百年可考的历史、具有著名的歌式、拥有专属系统的曲目、有独属的曲调歌词特征、有固定的场合和结构程序并具有广泛的传唱群体与社会影响。

    近三十余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急剧变化以及民间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移,也受乐队伴奏和舞台表演的影响,这种山歌体民歌正在逐步发生变迁,有向城市小调转移的趋势。

    二、花儿的历史

    “花儿”作为一种民众的社会生活景观,最早出现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高弘的诗作《古鄯行吟》,距今已有546年。其诗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张教授说,通过对原诗的阅读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其一,在明代的古河州境内,已经广泛流传一种叫做“花儿”的民歌;其二,高弘所听到的一定是“河州型花儿”,因为,古鄯乃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乡一带,古代属于河州地区;其三,花儿这种“野曲”的演唱场合在农夫村妇忙于锄田的野外田间;其四,“断续长”不仅指出诗人与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也说明了花儿这种民间歌曲的音调和演唱特征。

    可见花儿作为一种歌种,不仅历史悠久,还成熟较早。

    三、花儿的歌词特征

    在这一部分中,张教授主要阐述了洮岷型花儿及河州型花儿各自主要的歌词特征。

    其中,洮岷型花儿的歌词主要以七言三句为基础,亦有七言四句式、五句式及六句式。而河州型花儿以四句式为基础,具有单句单字尾、双句双字尾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两担水”或“斩断腰”句式。

    “两担水”或“斩断腰”式的词式形成有它独特的原因。在早期河州型花儿的歌词中,半截句部分原为衬词,而常用的衬词一般为“阿哥的肉”等直白的表述。随着花儿逐步的向外围扩张,这种直白衬词便逐步被具有独立语义的半截句所替代,形成了目前这种“两担水”或“斩断腰”格式。

    四、花儿的曲调特征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花儿的曲调特征”中,张教授不仅举了多个实例,还在音频无法播放的情况下亲自示范,颇为精彩。

    针对洮岷型花儿的曲调特征,张教授主要以《南路二郎山花儿》与《北路莲花山花儿》为例,认为百变不离其宗。而针对河州型花儿,除了一一例举《河州大令》、《河州二令》及《河州三令》外,还提出河州型花儿的核心曲调是由“256”、“512”两个核心音组联合构成。河州花儿曲令的大部分旋律即在此核心音调的基础上繁衍、发展而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曲令群。同时,河州型花儿的旋律构成大约采用了母体音调繁衍式、旋律结构借用式以及音调转换等方式。

    五、问答环节

    问题一:现今可见的最早有关“花儿”的历史记载针对的是河州型花儿,老师您也因此推断花儿的历史至少有600年以上,那么洮岷型花儿呢,它的历史是不是也有600年以上?(问题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郭茹心同学)
    张教授:这个不能用河州型花儿的历史来推断,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为什么它们两个都叫花儿,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虽然我现在看到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是河州型花儿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洮岷型花儿比河州型花儿更为古老一些。我们在学音乐史时学过“一人唱三人和”的相和歌,而洮岷型花儿的演唱方式正是这样的。可以说,它的旋律和演唱方式都非常非常的古朴,所以我推论它要比河州型花儿早多了。

    问题二:花儿为什么是用汉语来演唱的?(问题来自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叶明春教授)

    张教授:至今为止,这仍是我们要去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谜。不少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甚至说有自己的文字。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用汉语来演唱花儿呢?那么目前能想到的解释就是花儿塔并不是由少数民族而创造的,而是由汉族创造的。这只是一种猜测。

    问题三:老师好,在传统音乐日益式微的当下,我想请您介绍下花儿现今的状态。(问题来自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同学)

    张教授:总的来说,政府行为比较多。个人行为也有,但和三五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演唱花儿,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现在不是这样的。不少人是为了名和利,通过一唱成名而获得更多的收入。氛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近几年还好一些,前几年我去花儿会要听到人演唱已经是非常困难了。
    最后,张教授还回应了上海音乐学院谭思婵与李佳蔚关于花儿记谱的问题。

     

    分享到:


  • 文章录入:mus责任编辑:mus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