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 沈冬教授讲座第二讲
2015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音乐学术季第12届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
沈冬《两岸三地国语流行歌曲研究:1930-1970音乐史与研究方法》系列讲座第二讲
时间:2015年12月17日13:30—16: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601
主讲:沈冬教授
综述:赵宇欣
讲座论题:
一、旁枝蔚成大国:国语流行歌曲三城记
二、如何流行?怎样歌曲?上海流行歌曲的“满园春色”
2015年12月17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音乐学术论坛请来了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沈冬教授,讲述了她以两岸三地国语流行歌曲为研究内容的音乐史学及方法。
(沈冬教授讲座中)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国语流行歌曲的三城记,即上海、香港和台湾的国语流行音乐传播,并以上海为中心展开。因为现代科技的传播,为流行歌曲的流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它的流行。她着重讲到舞厅的出现,带来了身体的解放,与传统观念中的规行矩步相左。唱片的风靡使流行歌曲标准化。
接下来她就挑选出来的十首歌,勾勒国语流行歌曲的历史,发表了她选择其作为代表性歌曲的见解。在这里她主张研究音乐史的方法是回归歌曲看历史,挑选歌曲标记流行歌曲发展的里程碑。这十首歌曲包括开创了新的乐种的《毛毛雨》(1927),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1930),勾画出周璇毕生形象,树立当时美学典范的《天涯歌女》(1937),如何被牵扯进政治因素的《何日君再来》(1938),孤岛时期,日本人接管上海下的《卖糖歌》(1942),抗战时的《凤凰于飞》(1945),战后流行歌曲工业移至香港的代表《夜上海》(1946),营造另一种荧幕形象的《叹十声》(1949),单纯的流行歌曲卷入政治的台湾流行歌曲《绿岛小夜曲》(1954)和香港重新裁剪整编的《桃花江》(1957)。在这部分她为我们展示了珍贵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使整个讲座充满趣味性。
随后,她简略的谈论战后上海流行音乐和台湾的状况,台湾的第一首台语流行歌曲是为上海电影而作,许多上海歌曲有台语版本。
结语: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是从上海流向台湾和香港,再由台湾和香港互相影响,1970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上海流行歌曲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如何流行?怎样歌曲?上海流行歌曲的“满园春色”。
她用刘雪庵《满园春色》的曲调引出上海流行歌曲的词人曲家,通过播放作品,谈论了黎锦晖、严华、陈歌辛等名家,为流行歌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上海流行歌曲有名的女歌手,包括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等,通过她们的相片、报纸的报道和音频资料,全方位的走近歌者。
如何流行谈的是流行歌曲的环境,而怎样歌曲却是谈及歌曲本身。她通过制作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年表,发现不同时期作曲家各领风骚。同时提出做音乐史并不仅仅是看几本书、摘抄几部分资料,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做原点。流行歌曲的曲风是多变,包括中式风格,战后西式歌曲和中西合璧类型的,并举例播放音频,整个讲解生动形象。最后通过同一歌手不同时期的发声和音色变化,展现流行歌曲的音乐史。这里主要提到周璇、姚莉和李香兰,她们的嗓音各有特色。
结语:沈老师的讲座播放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且不止一次的提到:做音乐的研究一定要听歌。同时她也提出上海的流行歌曲是上海的宝藏,对其概括整理不失为理解音乐史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