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音乐学术季·琴学专题系列讲座
中国琴乐传统音乐形态探微
第三天三场讲座综述
(第九场) 中国琴乐传统音乐形态探微
讲座者:吴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12月1日上午8:45,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216教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吴钊先生为我们开展了一次理论和表演实践相结合的古琴音乐讲座,该讲座由音乐美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老师主持。
吴钊先生表示,现在喜欢古琴的人很多,他认为古琴音乐本身还是音乐,它的主体应该是音乐本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研究音乐本身,现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今天所讲的是其个人对古琴音乐形态的初步想法,希望借此给大家领个题,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探索。吴钊先生从表演实践中对古琴音乐形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琴音乐形态分析包括音阶、宫调体系、旋律、节奏等一些方面。吴钊先生认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要依据几个重要要素:一个是中国历代古琴的谱子,老谱非常珍贵,它保持了古琴家的记忆;再一个是上一个年代古琴家的代表性乐曲,他们的文本也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就是今人的成就。
吴钊先生认为古琴的原始谱是很值得研究的,它和一般的音高谱是很不一样的,它是古代的录像机,把古代人的弹琴的动作记录了下来,如果仅仅是记录音高,就是不会知道古琴的动作,这样弹出来那个音高也不一定好。因此,他特别强调古琴指法的重要性,因为古琴强弱音色的变化都是靠指法来体现的,不同指法间的音色是不相同的(现场示范)。古琴的指法在一个曲子中间,只要是一个经典的版本,它的指法是有严格规定的,显示了古人对古琴音色的选择(现场示范)。因此,他认为如果要表现作曲家的本色,最好要看原谱,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谱很精美的部分要保留。再来就是曲体,现在分析都百花齐放,不同的曲子是有不同的曲式。在此,他以《忆故人》和《阳关三叠》为例。还有就是旋律,他表示,中国古琴曲它的旋律框架和西方音乐是一样的,绝对不含糊,这个用古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声”,但中国的古琴音乐除了声之外还有韵。那韵是什么?他认为这个韵就是古琴的吟、挠等手法,这部分东西如何进行准确的诠释,这实际上牵涉到它的艺术形态,关系到它的正确传承。随后,他用自己的表演来说明“韵”的不可或缺性,强调要重视古谱当中的韵,要将声跟韵有机的结合起来。
讲座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共鸣,提问非常活跃,吴钊先生也很耐心地为大家一一解惑。
(第十场)说古琴之“清”
主持人: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讲座者:郭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2月1日上午10:30,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216教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郭平教授从美学角度为我们作了一场纯理论、形而上的讲座。本场讲座仍由韩锺恩教授主持。
郭平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喜欢古琴的,他想跟大家分享这种喜欢。这次讲座内容是其著作《古琴丛谈》当中的一章。时至今日,在古琴漫长的传承之中,如果可以概括的话,他以为一个是“古”字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清”。当然这不仅仅是古琴的关键词,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关键词。郭平教授讲述,“清”这个词是他从古代文献概念中抽取出来谈论琴的,且这个“清”字细论起来没那么简单,如果不放在一个历史链当中考察的话,是很空的。
郭平教授将“清”一字结合相关的历史语境,并结合琴文化、琴艺等一些方面,对其自先秦至清时期的概念内涵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先秦时期的有关音乐的著述中,提到的“清”并没有与审美意义相联系,它多半是指声音高低之高。孔子和老子都没有从“清”的角度说音乐。《庄子·天地》中有一段提到“清”的,且与音乐有一些关系。《乐记》中将“清”与个人品质相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清”则有正直脱俗的意思。如果在先秦的著作中寻找与“清”相关的言论还比较费事的话,到了魏晋时期就皆尽“清”风了。汉末以来,人物品评之风盛行,清是评论人物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若要以一个词概括这一时代名士风貌,则非“清”不可,这是一种内在的、智性的品质。而这一时期名士他们的乐论当中,“清”,如嵇康的《琴赋》说琴材的生长环境,说琴的品格、琴人的品格、琴声所传达的精神也可以用“清”概括,这里的“清”很明确是精神的超逸高远。魏晋以后,弹琴的人说起“清”,似乎总要与魏晋名士的品格相联系,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清夜琴兴》。魏晋以后,对于琴乐问题的探讨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的集大成者,概括出了二十四况,其中“清”况,是对琴之“清”说得比较充分细致的文字。郭平老师认为,琴是一门需要技艺的艺术,境界的实现是需要具体工作完成。“清”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是需要琴人在具体的弹奏过程中完成的,且在与弹琴相关的各方面因素都有要求。郭平老师对清代王善的《治心斋琴学练要·总义八则》中提及的“清”作了详细的解说和个人见解。他最后总结道,琴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清”,这个清应有不同的涵义,既有儒家之清又有道家之洁、自由之清,佛家空明澄澈之清。对于琴人来说,清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中,人格中又表现在他们的琴音中。听众反应热烈,并提了很多问题,也有对“清”一字提出了自己的释义。
(第十一场)古琴欣赏——琴器、琴声、琴谱、琴乐
主持人: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2月1日下午14:00,是古琴大家龚一先生带来的一场题为《古琴欣赏——琴器、琴声、琴谱、琴乐》的讲座。本场讲座仍由韩锺恩教授主持。
龚一先生在讲座伊始,首先对自己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作了一番介绍,他讲述自己所讲的内容与其他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主流言论会有所不同。在讲座中他会讲到春秋至唐时期的当中的一段断层,古琴的形制美学的联想。还有琴声,什么样的是他认为的标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误区。再有就是琴谱在某些过程中的规律和某些观点的偏颇之处,以及弹奏古琴过程中,是自娱还是娱他,应该怎样弹好一首古琴曲的感悟。关于琴曲的分析,他认为现在琴曲的曲体结构分析存在一些混乱现象,那他想讲讲他是怎样分析的。龚一先生表示,严格的说,这些观点都是他60年中的体会和感悟。今天主要分成琴器、琴声、琴谱、琴乐等部分讲述。
琴器,龚一先生给大家展示了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等等一些古墓出土的古琴样式,并结合原典史料以及他个人对古琴的认识,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和分析,并对古琴形制的来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像中国的其它乐器如中阮、琵琶等都是圆形的,只有琴、瑟、筝是这种长形的,而且琴还不太一样,他认为琴源于柄形器,而致使其对古琴形制产生美学联想的,是他参观四川金沙遗址以及台北故宫的时候发现的。而美学是有延续性的,绝对不会因为唐到宋而隔断,说明中华民族的审美之间的影响。之后,他对古琴到底是乐器还是文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两者兼顾才是完整的古琴。
琴声,龚一先生认为古琴主要以声音为第一。一个搞乐器的人,对于乐器的视角就是声音。再就是他对“九德”也有自己的认识,“九德”只有两德是真实的,一个是“圆”、一个是“润”,这是古琴音色最为推崇的两大标准,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批判的继承。在这里,龚一先生还提到了古琴的有效振动弦长,认为这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古琴声音对人具有安抚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说古琴是可以修身养性的。此外,关于古琴的摩擦音他也有自己的见解。龚一先生讲述,如果没有演出任务,古琴的定音的音高不必按照标准音高来,如果降低小二度、大二度,古琴音色的圆润度将有所增添。
琴谱,龚一先生强调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功能特点是一致的,两个谱式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最大的不足之处从现代眼光来说,就是无直视的音高,无明确的节奏形态。从明至清400多年间,这时期古人寻找解决直视音高和明确节奏形态的办法,并介绍从古至今琴人所尝试的各种办法。在这里,龚一先生还强调琴谱的重要性,使我们对古代古琴音乐的状态有所认识。另外,对于古琴的琴谱,龚一先生表示自己最终的观点是取消减字谱,直接用五线谱,并对自己持这一观点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
琴乐,其题材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情节类,如《文王操》、《离骚》等,这一类乐曲最终都反应了民族精神。另一类山林意趣,如《山居吟》、《平沙落雁》等,这些都是我们古代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客观的内容。这两大类加起来就是琴乐,而这两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在这些乐曲当中,都非常突出音乐的形象,它的内容是非常的多元化的,龚先生引用了史料以及乐曲中的小标题为这一论点进行佐证。龚一先生表示没有这些内容,就没有了古琴音乐的灵魂。最后,龚一先生还谈论了琴曲的结构,结构是对立的反差、音色的交替互换、线条的流动、张力的舒展等,这些问题总归就是结构。龚一先生讲述了历代的琴曲结构,同时还以《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琴曲为例为大家讲解,时而以演奏示意,给予听众以更为直观的感受。
讲座尾声,龚一先生为大家弹奏了《平沙落雁》、《大胡笳》等琴曲。整场讲座接近三小时,但听众丝毫没有疲倦之姿,当龚一先生怕拖延讲座时间时,听众更是高喊“没有时间”。其实很多听众仰慕于龚一老师高超的琴艺,开讲前一个小时便在北楼报告厅内等候,一些人因没有位置更是站着听完了整场的讲座。
撰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硕研二年级王乒乒
摄影:陈柯井、平果、朱胤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