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音乐学术季·琴学专题系列讲座

    第一天四场讲座综述

     

    (第一场)张子谦先生与《操缦琐记》

    主持人: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讲座者: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20151129日上午8:45,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中国音乐史教研室戴微老师策划组织的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音乐学术季·琴学专题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场讲座由中国琴会副会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古琴演奏家李凤云老师担当,主持人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郭树荟教授。

    李凤云老师于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她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恩师张子谦先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起到文革前三十年间的学琴生涯以及创办今虞琴社后的艰辛历程。在讲座的开始,李凤云老师与王建欣老师临时起兴,琴箫合奏了一曲《忆故人》,表达对先人的追思。讲座的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

    首先,李凤云老师对张子谦先生所撰写的《操缦琐记》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张先生亲自记录了自己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琴学笔记,涉猎范围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今虞琴社活动的记载。自1938年琴社恢复活动后,基本记录了每一次琴社活动,并对当时雅集时演出场景的布置,会场环境进行了描写,可以让现在的人们了解当年的盛况。由于琴社是一个没有盈利的组织,又要定期举办活动,常常入不敷出。1951年到1952年,三反五反政治运动,张子谦先生被关进监狱。在这一时期,先生仍坚持写笔记,从毛笔换成钢笔,但文字依然颇具文采。后又因文革,琴社活动终止,直至70年代又恢复活动。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唱琴歌扬古韵遗风。张子谦认为琴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但从明朝末期开始渐渐失传,他认为应该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他要求学生重视琴歌的演唱,并自己整理收集琴歌,修改唱词,成绩斐然

    第三部分讲述了作为广陵派的嫡传弟子,张子谦先生全面的继承了广陵琴派的特点,洒脱跌宕的琴风,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1956年,张子谦成为上海民族乐团的一名职业琴家,并开始在上音执教。在教学过程中,他也重视广陵派音乐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指法2、唱法3、节奏4、表演情绪等方面。在这里,李凤云老师提出来中国古琴音乐的重要性1、对记谱法的保留2、打谱的版本3、重旋律、重腔调。

    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张子谦在七十余年的操缦生涯中,转益多师,广收博采,不耻下问,从善如流,奠定了其在琴坛上的重要地位。在上海文化界广交益友,结识社会各类人士,为推广古琴事业不遗余力。

    张子谦先生的《操缦琐记》为我们重现了上世纪3060年代的上海文化界和琴坛情况,弥补了这一时期音乐史料的不足。书籍共10卷,由于文革被抄走了最后一卷,不久铅字版会出版。讲座的最后,由于时间有限,展示了许多《操缦琐记》中的图片,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了简要的解释。讲座在一曲《梅花三弄》中结束,令人回味。

     

     

     

    (第二场)从《狄公案》到《琴道》——高罗佩的琴学研究

    主持人: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讲座者:王建欣(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20151129日上午10:30,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第二场琴学专题讲座开始。本场讲座由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著名笛箫演奏家、音乐理论家王建欣老师带来了他的学术研究专题高罗佩的琴学研究,仍由郭树荟教授主持。

    王建欣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高罗佩这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荷兰汉学家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并对他的琴学研究著作《琴道》一书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十分精彩。

    首先王老师对高罗佩此人进行介绍。这位具有着传奇性的人物,他的职业是一名外交官。在他30多年的外交生涯里,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等7个城市的领事机构。高罗佩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官员,他的童年是在印尼的爪哇岛上度过的,对东方文化十分感兴趣。大学选择汉学作为专业。在中国担任外交官的时间里,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并向往古时的文人士大夫生活,学习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十分令人惊叹。

    作为一名汉学家,奠定其显赫地位的成就是他创作了中国古代探案推理小说《狄公案》。他不仅写小说,其学术研究也广泛且严谨。出版了《中国绘画鉴赏》《长臂猿考》《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等。由于对古琴音乐的极度热爱,高罗佩花费大量心血写成了英文专著《琴道》,于1940年在东京上智大学出版;并成就了另两部著作《嵇康及其琴赋》和《东皋禅师集刊》,至今均被认为是中国琴学研究的权威之作。《琴道》一书共有7个章节,从绪论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琴学研究琴曲的含义象征关联结论。此书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运用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旁征博引,将很多琴学著述,以及文学著作中的古琴论述译为英文,并加以注解。工作量的浩大、涉及范围之广,为中国琴学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虽然时至今日这部75年前的著作的中文译本来的有些迟了,但仍值得后世的研究者学习、借鉴。

     

     

     

      (第三场)风风雨雨五十年——回顾我的琴律学研究

    主持人:戴微(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讲座者:陈应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20151129日下午2:00,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乐律学家、古谱学家陈应时教授以自己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之路为主题,用一口浓郁的上海普通话给我们讲述了他历经磨难但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担任本场主持的,是陈老师当年培养出来的文学博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主任的戴微老师。

    老先生虽年过八十,但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开场一句大家好,我叫陈应时,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更显出老先生谦虚、平易近人的为人。陈先生用十二个阶段总结了他在上音学习的过程以及在学术道路上走过的风风雨雨。

    他于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59年从高中部提前一年毕业免试直升本科,在民族音乐理论专业学习。那时师资匮乏,教材短缺,他读到三年级忽然发现已没有老师可以为其上专业课,沈知白老师知道此事后,特别为他开设专业课。在沈老师的指引下,开始接触到音乐声学这一学科,开始研读英文教材,得到了沈知白、吴雄元老师的很多帮助。从而初步对琴律学产生了疑问,进而对其深入研究。由于古琴上纯律三分损益律这两种律制有所差别,陈应时从调弦法和记谱法两个方面来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沈知白的鼓励下,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关于我国古琴的音律问题》。学术成果有了,但随之而来却使一次次打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一些政治因素,学术成果迟迟得不到发表。一切风暴结束,陈先生将之前的文章又重新进行了补充修订,于198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一文。之后一篇篇论文相继发表,一场灾难又悄然而至。由于对琴律研究的不断探索,陈先生想到写一本《琴律学》的著作,书稿经缪天瑞先生推荐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表。但半年后,被告知由于上音党委的某某告知不要出版,使得陈应时在学术上受到第二次打击。之后,他将这本著作用于自己的教材向学生授课,一面继续琴律学的研究。1985年,这本教材获得了上音教材一等奖,众多学术成果均得到肯定。并由此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大门。陈先生在19875月起,先后在堪培拉、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等多个大学进行学术演讲。2015年为表彰陈先生在乐律学及敦煌琵琶谱解译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第26届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奖。

    先生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让在场的听众感慨万千,讲座结束后,他还对现场观众的提问耐心解答。先生严谨、谦虚的态度使现场观众备受感动。

     

     

     

    (第四场)绝响不绝——国鹏和他的古琴音像集成故事

    主持人:戴微(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主讲人:国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

     

    20151129日下午3:45,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国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讲座,本场主持仍由戴微老师担任。

    国鹏在开场就展示了一个资深主持人的功底,讲话字正腔圆,健谈风趣。不是专业音乐人士的他凭着自己对古琴音乐的酷爱,十年间他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古琴音响数量超过1万首。于2015年出版了由他主持的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巨著《绝响——国鹏藏近现代古琴名家音像集成》。讲座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他这十年来所走的道路。

    讲座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他讲座的标题绝响不绝——国鹏和他的古琴音像集成故事工作报告。第二部分是台下听众的提问。其中穿插了许多他所收集的历史音响资料的播放。他首先介绍了以下他自己。他不是一个专业音乐学院里的老师,也不是音乐专业出生,大学专业是西班牙语,职业为欧美流行音乐主持人,其形象也与古琴没有什么联系。但当他对古琴音乐有所了解后,他发现这当中很多空白和糊涂账。他从1999年第一次听到陈雷激的《潇湘水云》古琴唱片,到2006年时他发现市场中的古琴CD都被他买尽了,他不相信中国古琴这么悠久的历史,如今只保留下来这点东西。到后来他开始自己采录整理古琴录音。这当中他发现古琴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太一样。很多琴艺精湛的艺术家不愿意抛头露面,出唱片,这导致古琴曲的收录很不完整,很多书籍、历史记载的曲目从未听到过,使得古琴音乐丢失掉宝贵的资料。因此,他开始自己学琴,并广泛结交朋友,以此扩大自己的人脉网,找到更多的古琴录音和资料。他努力的收集一切与古琴相关的东西,善弹琴的艺人名字、拼音曲目名字、录音的时间地点等等方面都涉及到。在这一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老一辈琴人的帮助。他将他收录的所有琴人所弹的曲目按人名排列,共有13000多个录音。他以琴家为主要对象,用断代史的方法,经对其后人的考证,对二十世纪的古琴录音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民国与文革前古琴唱片史的发掘与研究,用自己的力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国鹏在讲座中还播放了一些录音,年代久远,音质虽然不好,但还是给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

     

     

     

     

    撰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本科四年级范卓晨

     

    摄影:陈柯井、平果、朱胤纲

     

    2015121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