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日,隆冬已降,清晨的法租界室外寒风凛凛,梧叶舞秋风,

    但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楼的学术报告厅里却人头涌动,齐聚中外各学科专家学者,如火如荼地召开了2015年第十届交叉音乐学大会。

     

             上午九点,与会嘉宾整齐落座,在上海音乐学系系主任赵维平教授的主持下,顺利开幕。在大会开幕式上,杨燕迪副院长首先致辞,通过对上海这一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本身既具有的“交叉”的有容乃大的特性说起,充分认可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并对会议主题“想象”问题置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的益处进行阐述。随后,现交叉音乐学会主席帕恩库特教授对交叉音乐学这一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从2004年奥地利产生之初开始说起,对人文科学、实践科学、自然科学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有益之处进行了阐述,并对大会的杂志信息、未来几届会议的议题和举办地进行了介绍。

      开幕式之后,整个上午的时间都交给了来自剑桥大学的教授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

     

        库克教授是剑桥大学的“1684音乐教授”,著述颇丰,其《音乐简论》被翻译成15种语言,而库克的最新著作《超越谱面:作为表演的音乐》则与今天他的发言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库克教授的发言以“想象音乐”为题,主要涉及的是他正在着手写作的著作《作为创造时间的音乐》中的内容,主要论及了表演的集体性创意、个体创作,并通过“想象”这个词去触及个体创作领域。整个发言分成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部分:草稿/第二部分:图像/第三部分:看作/第四部分:听见声音/第五部分:比喻/第六部分:结语。在展开之始,库克从对贝多芬的手稿研究开始引入,通过对其手稿脉络的研究、风格的分辨并参照相关研究中建筑师如何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草图的具体例子,引发“图形如何代表声音”这一问题,并由此进一步展开,结合维特根斯坦的“面向知觉”理论,发展出了一种“将看到的或听到的东西‘当作’另外的东西;把看见的乐谱‘听作’声音;吧钢琴音效‘听做’乐队效果,或将一个复杂图像的多模式理解‘想作’一个作品展开的关键”这样的思维途径。顺延这种途径,进一步库克通过一系列实例和与香水的比较,对音乐纳入原始来源领域的一些特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最终指向想象或者说“想象性的聆听”是怎样被纳入创作中去的。在他的阐述中,将音乐看做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拟人的他者,一种社会行为。

         下午的会议发言由两个板块组成,分别是第一场由赵维平教授主持、杨丹赫担任翻译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讨论与第二场由韩锺恩教授主持、杨丹赫担任翻译的“人文科学与音乐实践”的交叉学科讨论。

              讨论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第一场发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国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保护研究——以叫卖调个案研究为例》由两位学者带来,分别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张玄与来自是上海理工大学的王文举。叫卖调是指在商贸活动中,售卖和交换为目的的歌唱。作为音乐符号,原声性叫卖是研究原声性民歌的活化石。在他们的研究中,尝试动态地看待中国传统音乐内部品种的沿革与变化,选取了叫卖调作为个案,将经典的叫卖调音乐复原至某一特定历史场景或文化语境中,附着于特定人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新型保护模型建构,可以使得体验者置身于立体环境中,视觉、听觉一起联动,让仿真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具有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之后的专题报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乐疗思想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关系》由南京中医药的王思特带来。中医乐疗思想源远流长,“巫”是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医学共同的文化滥觞,也是中医音乐疗法的起点,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医学具有相同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医用阴阳变化解释动态平衡的生命运动,音乐亦是一种有机的生命运动,古代音乐思想认为音乐的自我调节性能促使阴阳平衡,有益人体健康,这是中医乐疗思想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从分析“乐”、“药”、“疗”三个字源的梳理,找寻中国音乐与中医学同根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医学“以人文本”的殊途同归的终极目标,并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做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得到22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对象,给予五行音乐的干预方式,并最终得到不错的效果。

     

       本场最后一个专题由首都师范大学的三位学者蒋聪、张力、张文法带来的题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对北京叫卖调的音乐想象》的发言。旧时的北京常能听到北京叫卖调,这些叫卖调具有民歌特点,目前约有300多首老北京叫卖调记录下来,随着城市发展,现在北京叫卖声逐渐消失,已经很难听到。该研究关注与“歌曲”感知与想象,通过研究北京人好非北京人对北京叫卖调识记策略的差异,选择了5段老北京叫卖调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北京人可能对北京叫卖调更熟悉,而非北京人可能对此并不熟悉,而更关注叫卖调内容的结论。这一研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作用,对北京方言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促进的作用。研究者认为,这一口头艺术应该作为北京老字号声音品牌传承下去,不仅仅保存在CD,网络、手机等媒介中或博物馆里,而应当如本研究一样试图通过音乐感知与想象研究为企业为本地和外地消费者制定不同的策略或广告提供参考,赋予北京叫卖调生命力。

     

         第二场的第一个专题为哈师大教授关杰与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博士孙宇带来的发言《回到事情本身——俄罗斯钢琴学派本质直观路径初探》,旨在从哲学现象学之“本质直观”、“意向性理论”的走向,探寻音乐“想象”的背后成因,并以“俄罗斯钢琴乐派”“内在听觉”的路径探索,找到“事情本身”。在研究中,对钢琴之“物性”的寻找,就是对钢琴之“物”无遮蔽状态的找寻,而“内在听觉则是“回到事情本身”的路径,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展开着钢琴之物恰切的交流和对话。

     

              随后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副教授刘洪进行题为《音乐表演中想象的地位与意义》的发言。在通常的音乐表演研究中,学者和演奏家往往将注意力及种子所谓的“本真性”上面,以及如何在表演中忠实地本真地传递这些意图。但研究着认为,音乐表演的全是过程并非仅仅只局限于被动地传递作曲家意图,而且存在着音乐作品中更多开启“潜在”可能性的通途,而这就需要表演加运用“想象”的视域,从这条脉络去对此进行理解和诠释。研究从三个具体问题入手,分别是1何谓音乐表演中的想象;2想象与表演之间的关系;3想象之艺术属性及其意义学理反思。通过该研究我们可知,将想象力合理转化为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就是音乐表演的核心价值之一,这对于音乐学术的跨学科可能开辟了新的前景。

     

             

        之后南京艺术大学杨健以《音乐表演研究中传统与实证方法的深度整合——歌茶花女第一幕薇奥莱塔咏叹调的想象与实现》为题,分享了他全新的实证式的分析。音乐学主要根据十九世纪文献学的样式发展而来,以文字和乐谱等纸质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前的媒体与信息化时代,诸如从表演录音中提取速度、力度等参数并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的实证方法,更多地被应用于心理学等偏向自然科学的领域。该研究以威尔第《茶花女》第一幕的著名女高音咏叹调为具体案例,对想象在其中两个层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可视化的、相对量化的分析,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对作品、对音响的理解与诠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当天压轴的发言《艺术想象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审美呈现》是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授韩锺恩与孙月、周凌霄以及大提琴演奏家陈卫平通过理论与实践互动共同呈现。想象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没有想象,就没有作为人精神产物的艺术。在感性听觉和记忆基础上,音乐想象可以将听觉到的松散的音响个体通过自身秩序感和结构能力最终使音响显现成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系统。就目前的中文语境来说,哲学论语中宏观视角关注“想象”问题概念及性质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对音乐创作与表演专门研究艺术想象的却是少之又少。该研究试图充分利用这一论题相对宽裕的研究空间,围绕音乐想象,将音乐美学学科研究方法与作曲家创作实践及演奏家的表演时间相结合,以《木卡姆印象》为例,说明音乐想象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的结构方式及影响其作用的诸多因素。

     

         在一天的学术研讨后,晚上大会邀请了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家为与会代表带来婉转动人的传统艺术,而团长高博文的主持亦是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二月里来责任编辑:二月里来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