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两岸三地”音乐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
博士研究生成果发表 音乐分析专场(Ⅲ)综述
时间:2014年11月4日15:30-17:2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厅
事件:首届“两岸三地”音乐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博士研究生成果发表音乐分析专场(Ⅲ)
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张惠玲教授
综述:刘燕婷(上海音乐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审核:新闻组
音乐分析专场(III)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惠玲教授主持。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梁军首先进行题为“高为杰十二音定位和弦作曲法研究”的宣讲。他的论题在对高先生发展自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十二音定位和弦作曲技法作简要的介绍之后,通过全面而细致地分析高先生的两部管弦乐作品——《玄梦》与《远梦》的音高结构组织,逻辑地展现出十二音定位和弦作为和声手段以及作为组织作品音高结构手段的应用方式,终而找寻出隐含于十二音定位和弦作曲法的一般规律,他的结论,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可兹借鉴的理论线索。
第二位发言的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姜音,她的论题为“论调性功能体系下的和声写作——以为旋律配和声为例”。她从和声语汇的认知、旋律材料的分析、声部对位关系的把握以及和声风格的统一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在阐述中融入了对师范院校“和声编配”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问题的思考,同时针对于此而提出了和声编配需在具体的作品中来学习与应用、站在美与和谐的角度去设计音乐等观点。
张惠玲教授在两位博士生宣讲完毕后,表示了对梁军所发表论题的关注,她提出,是否可以进一步说明,高为杰先生的十二音定位和弦作曲法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十二音作曲法的比较问题。就此梁军回应认为,卢托斯拉夫斯基在作品中使用的十二音和弦是由三个四音和弦构成,这些四音和弦按照它的音程结构共分为十类,每三个四音和弦组成一个十二音和弦,在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创作中,一部作品通常包含多个不同排列的十二音和弦;而高先生在一部作品中则仅使用一个十二音和弦并将构成和弦的十二个半音进行定位。
半场交流后,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郭昕,作了题为“流行音乐中的强力和弦——音乐分析文本概念的扩展”的宣讲。他的阐述从强力和弦的探源入手,对它的结构形态、记谱标记、进行方式以及音响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通过这些研究后上升至强力和弦的审美内涵问题,亦即强力和弦的音响与审美体验的潜在关联,以此来进一步解释强力和弦何以成为建构硬摇滚音乐风格的标志性音响。郭昕还指出,强力和弦的音乐学意义并不仅体现在乐谱之中,它所具备的复杂内涵游移在传统音乐分析理论方法的视野之外,因此流行音乐的载体由乐谱变为唱片这一基本而重要的转变,无疑需要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应对,而郭昕的这一观点也引起在座专家、同学的普遍关注。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刘燕婷以“浪漫主义时期赋格‘间插段’研究”为题。论文聚焦于赋格“间插段”在浪漫主义时期所表现出的形态和功能的“演变”一面,窥探它所显现出的新特征对赋格结构的影响。她在论述中除了对浪漫主义时期间插段的形态和功能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考察,同时还加强了纵向维度,亦即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赋格间插段之间的比较研究。
音乐分析专场(III)的四位博士生宣讲完毕之后,进入了集中点评与回应的环节,张惠玲教授引导大家与博士生们对此场论坛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首先,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表示郭昕研究的论题让他很受启发。他提出的问题为,流行音乐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音乐分析,因为需要从乐谱走向音响,作为一个研究者该如何介入音响?郭昕回应称,乐谱的有效信息是有其局限性的,这是流行音乐存有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西方学者主要通过声学、频谱等技术性手段,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而不仅是拘泥于对乐谱文本的符号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继续表示,郭昕所作的音乐文本扩展问题的研究,不仅在流行音乐领域,同时对历史音乐学的研究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随后,张惠玲教授就刘燕婷的论题,提出了相关问题。她指出,刘文针对“间插段”进行集中阐述,又提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赋格之间是一个矛盾,是否可以作进一步解释?刘燕婷回应称,赋格在浪漫主义时期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创作的低潮,因为赋格的逻辑性、格律性的论证与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感性内容的表达是相悖的,因而在赋格曲中最为自由的间插段,便成为承载浪漫主义个性化情感的最佳载体,使得浪漫主义音乐的感性和赋格的抽象性之间看似不可协调的矛盾获得一定程度的调和。
接着,张惠玲教授继续对梁军的论题意犹未尽地发表了她的看法,她建议梁文可以更多地突出高为杰先生和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十二音和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不同之处,关注这样的不同之处在音乐效果上所产生的差异性。梁军对张惠玲教授的建议表示感谢,同时也认为两者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他会在后续的研究中持续关注这个问题。
集中点评、回应环节的最后,张惠玲教授建议姜音可以进一步缩小论文的关注点,同时对文献的搜集、梳理以及如何在前人文献观点中寻找新的立意等问题,与在场的研究生们进行了恳切的交流,专场活动在气氛活跃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