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综述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主办
第二届宋代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洛秦教授筹办。特邀代表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赵维平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林萃青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刘再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郑祖襄教授、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赵为民教授等。此外,此次参会的发言代表还有:上海音乐学院戴微、武汉音乐学院孙晓晖、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温州大学赵玉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于韵菲、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王菲菲、华中师范大学康瑞军、同济大学曾美月、上海音乐学院黄艺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蕊、杨成秀。不少年轻学子从外地外校赶来,参与这次研讨会的学习。
19日下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 target="_blank">韩钟恩教授主持。开幕议程包括:为不久前去世的赵如兰先生默哀、各位特邀代表致辞、洛秦教授专题发言三项。
开幕式第一项议程,全体起立,在赵元任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音乐声中,为已故国际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宋代音乐研究先驱、赵元任之女赵如兰先生静默一分钟,大屏幕播放了赵如兰先生的生平简历与主要贡献。会场气氛庄严凝重。韩钟恩教授说,赵元任先生的歌曲声更加深了我们对赵如兰先生的怀念,但后继者的任务就是在先驱的足迹上,进一步将宋代音乐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赵如兰先生
1981年赵如兰与父亲赵元任先生在北京拜访曹安和与杨荫浏先生
(感谢林萃青教授提供赵如兰先生照片)
静默结束后,研讨会特邀代表分别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陈应时教授回顾了他与赵如兰先生的交往经历。陈老师在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时,用阅读英文版毛选的方式学习英语,之后在北京图书馆借到了赵先生的《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这本书,很认真地翻译了一遍,觉得很有启发和想法,就给赵先生写信。赵如兰很快就回信,说这本书出版已有13年,没有人读得如此认真,希望申请基金让他去美国交流。虽然在北京也曾见到过赵如兰先生,由于当时的状况和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去美国,直到1987年,他才开始出国参加会议。陈应时教授还说,洛秦老师带领团队开辟宋代音乐研究领域很有意义,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承上启下,这个时代出了一些大家,如朱熹、沈括、姜夔等,对他们进行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赵如兰先生也研究了姜夔的琴曲《古怨》。
韩钟恩教授说,上海音乐学院这几年来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亮点,一是洛秦教授的宋代音乐的研究,一是赵维平教授的唐代音乐的研究,恰恰与日本、东亚研究有关联,宋代音乐的市民音乐突出,恰恰与洛老师的城市研究有关联,两者都与跨界研究有关系。
赵维平教授在致辞中说:本科生的教育一般都是通史教育,这方面刘再生老师很有成果,但同时,断代史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洛老师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建设,2009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宋代音乐国际研讨会。宋代音乐与唐代音乐不同,这其中的关系值得大家深究,宋代是一个大转型时期,体系发生了变化,唐朝最辉煌的乐器如箜篌、琵琶、觱篥、筝等到宋朝逐渐不再成为主流乐器,唐代大量的琵琶谱、笛谱、笙谱等传到了日本,而到宋代以后这些乐谱基本就不再出现了,如敦煌琵琶谱到宋朝以后基本没有出现,但宋代出现了新的乐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另外,宋朝与唐朝不同的地方,是宋朝出现了一些器乐小合奏,如清乐、细乐、小乐器等,这些器乐合奏到底是什么形态?宋词的发达导致宋代音乐节奏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器乐节奏发生变化;音乐制度上,杖内教坊到底是接受了五代的教坊还是唐代的教坊?教坊是唐代产生的机构,但到了宋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等等,以上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乐人方面,唐代有很多胡乐人,这些乐人到宋代以后基本就消失了,宋代应该是民族文化开花的时期,在继承了唐朝文化后发生了转型。希望宋朝音乐的研究会是一个“有声音”的研究,如此将对整个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林萃青教授作为赵如兰先生的学生在致辞之首感谢大家对赵如兰先生的尊敬,他说,在静默的一分钟里,他的感情非常丰富也有点伤感,在听陈应时老师叙述往事时,他也仿佛回到了过去,因为那时他正在哈佛,所以对陈老师的名字是非常熟悉的。林萃青教授还说,他们都称呼赵如兰先生“卞太太”,如果她现在还在,她一定很愿意与大家在一起,“我跟随她这么多年,她不仅是个普通的老师,也是个母亲式的老师,她对我们说的很多话,我现在传达给你们,她曾说‘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音乐?不仅是职业,是兴趣,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你们一定也对中国文化怀有感情,所以你们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是有点不同的,卞赵老师也是跟随她的老师、汉学家杨联陞学习的,她为什么要研究宋代音乐?因为她的老师杨联陞就说,宋代音乐承上启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她看到上海音乐学院出了这么多成果,她一定非常高兴。学术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完成,我很愿意来参加你们的研讨会。”
刘再生教授在致辞中说:再过三年多时间上海音乐学院将迎来九十年校庆,我不禁想起萧友梅校长创办国立音乐院给我们带来的帮助,他开辟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道路,留给我们三个视野,第一是历史视野,第二是国际视野,第三是学术视野,这三个视野在八十多年来一直指引中国学人攀登学术高峰,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继承了萧友梅先生的办学理念与传统,使我们对于宋代音乐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过去出于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我们一直认为宋代是个屈弱的时代,其实跳出这个观念来看宋代,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的音乐转型为今天遗留了丰富的音乐宝库和文化遗产,世世代代取之不尽,三种视野将会带领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走向新的学术高峰。
韩锺恩教授肯定了这三种学术视野对当今音乐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郑祖襄教授在致辞中说,宋代音乐是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黄翔鹏先生曾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音乐的形态发展,其中第三阶段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进入了以戏曲发展为主流的新时代,所以宋代研究非常重要,词调、说唱、戏曲等的研究,不仅在音乐学界有,文学界、历史界都对此有研究。断代史研究对于宋代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次会议集聚海内外的宋代研究力量,相互的交流与切磋将会促进宋代音乐的研究。
赵为民教授在致辞中回顾自己的宋代音乐“情结”,他说,“八十年代初,我就关注宋代音乐的研究,我过去在河南大学工作,河南大学地处宋代都城开封,河大把宋代研究作为重要的学术方向,成立了‘宋代研究中心’,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会想到宋代音乐的研究。最初我对开封保存的音乐文物——开封繁塔伎乐砖——进行研究。记得有一次在兰州的学术交流,我就讲了对开封繁塔伎乐砖的认识,但这个文章在1988年才公开发表。后来我就一直以宋代音乐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还在河南大学开过一次小型宋代音乐研讨会,昨天晚上我还找出了当时油印的会议论文集。后来我带了研究生之后,我的大部分学生选的题目,也是宋代音乐的研究。最近这十年来,由于我的博士论文题目,选的是二十八调研究,对宋代音乐的关注也就少了一些。自2009年洛老师举办宋代音乐学术研讨会,促使我对宋代音乐的‘回归’,上次的研讨会我就讲了姜白石《越九歌》的曲调来源。最近由于忙于行政工作,很少有时间作研究,但宋代音乐的研究情怀依旧强烈。”
代表们致辞结束后,洛秦教授作主题发言,题目为《宋代音乐研究近况分析与思考(2009-2013)》。
洛秦教授在发言之首,对加入宋代音乐研究队伍的年轻人表示欢迎,对韩锺恩教授将这次会议列入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音乐学术季”并提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会议虽然规模小,但来参会的都是宋代领域研究的行家,语境很重要,共同的语境更有意义,且来者都是远道而来,说明宋代音乐研究已经有价值有意义。
洛秦教授回顾了过去四年来宋代音乐的学术交流情况:2009年是宋代音乐研究作为一个断代学术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代,2009年6月25日至27日,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依托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梳理了宋代音乐研究国内外学术动态,总结了已有学术成果,探讨了宋代音乐史研究的新途径,为加强宋代音乐的专题史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2010年11月,E-研究院与中日音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如果说唐代专场体现的是对于杨荫浏时代所建立起来的“有音乐的音乐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宋代专场则体现了后杨荫浏时代学术研究的新动向、新思考,两者虽领域不同,但在“新史学”研究理念下有整体一致性,其中李方元、李幼平、项阳等的发言,各自在不同主题与层面上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他们的研究受到历史人类学领域中社会史研究的影响,在视角上关注国家制度、大传统与地方传统的关系,受西方史学“史料革命”精神的影响,在史料上关注地方志与口述史的使用,在方法上将历史研究与音乐人类学的地方考察相结合,洛秦的《宋代音乐研究的结构问题探讨》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整体构想,明确提出借鉴“新史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宋代音乐,提出了宏观性、整体性的设想,即以思想研究为核心展开纵向的编年体写作与横向的转型探讨;2011年11月,台湾佛光大学与E-研究院联合主办“音乐史学建构与宋代音乐史学——第二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作为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平台,又一次对宋代音乐研究的专题探讨。2012年的“中国音乐史学会年会”,也有一个专场的宋代音乐的讨论,说明宋代音乐研究已经是史学界的重要主题。
洛秦教授陈述了近四年来的宋代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其中专著出版情况,它们分别是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曾美月《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韩伟《宋代乐论研究》、李健正《唐宋音乐三书》、龙建国《唐宋音乐管理与唐宋词发展》、陈建森《宋元戏曲本体论》等。其中前三种作为“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的一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洛秦教授评价,音乐史学家林萃青先生如历史学界的黄仁宇,林先生专著讲述的是宋代音乐、政治与文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明代政治,虽然领域不同,但他们的研究给大家带来的思考与影响力而言,进行互比还是恰当的,林先生的书中对于“什么是音乐史”进行了说明,“它是对现代读者来解释过去的音乐活动与文化”,其潜台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其次是音乐史学史,即音乐史学家如何通过特定的理论与方法来写作一门历史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立场,方法与理念决定了写作态度,林先生的专著通过宋徽宗、姜夔这两位帝王与文人为核心人物,对皇权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剖析,通过对南宋宫廷祭祀歌曲及其音乐风格的解读来建构音乐与政治文化的对话。另外,康瑞军专著关注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的构成与功能,揭示了唐宋之间宫廷音乐活动变迁的内在轨迹。曾美月专著进行了音乐材料上的拓展与有益尝试,从撰述特点与叙述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宋代笔记中音乐文献的真实性、信息量、新材料等诸多价值,具有较大突破性。章华英专著是对古琴这样一件小器物进行的最全面的探讨,它的资料之全、涉及面之广、引证材料之严谨令人钦佩,展现了宋代琴史的全貌。韩伟的专著是一部本体论,他提出“以形论乐”的过程,并把乐论与诗论、文学创作等结合在一起。李健正著作是一部文章集,对宋代歌曲进行了探讨。龙建国《唐宋音乐管理与唐宋词发展》,涉及宋代音乐教坊的管理问题及宋词的探索。陈建森《宋元戏曲本体论》涉及宋戏文产生时体制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提到到底是,杭州师范学院郑祖襄老师举办了一次“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出了一个论文集,其中有十篇有关宋代音乐。
洛秦教授将近四年来公开发表的宋代音乐研究论文作了统计,共分为十部分,即音乐思想与阐述、音乐载体与组合、音乐史料与考证、音乐律制与乐调、音乐机构与制度、琴学形式与内容、音乐礼仪与世俗、音乐人物与专著、音乐叙事与演绎、音乐符号与表述,并分别将各类进行百分比比率统计,其中史料研究是一个特点,做得多也做得很好,音乐礼仪与世俗类研究论文总量最多。他将这些论文在各年度的发表数量趋势进行了呈现:总量共221篇,期刊论文180篇,学位论文41篇,硕士论文占总比例15%,博士论文占10%。
洛秦教授对这221篇论文中的新视角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举例说明,如:张利鸽《〈路史〉音乐思想的初步研究》一文,《路史》过去在医学、姓氏学方面被考察得比较多,音乐方面从未有人进行过考查,但此文使《路史》作为长期被音乐学界忽略的材料得到重新审视;况雪《宋代笛属乐器研究》考辨了宋笛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运用,单间器物的考查非常全面,其中还考查了管色指法谱;李幼平《浙江临海“宋•大晟应钟”及其研究》,指出浙江临海博物馆大晟应钟音响为推定该律上方的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实物基础;丁霞《王灼〈碧鸡漫志〉的编撰研究》,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碧鸡漫志》的价值,过去从未有人这样做过;段晋芳《宋元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探讨科技史料,过去很少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张伟彬《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研究》,是对正史史料的补足,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如《〈琴苑要录〉斫琴文献探赜》一文是对古琴的斫琴进行探讨;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是近年来对姜白石研究的重要著作,上世纪40年代以来对姜白石的研究众多,赵著对他人的研究有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洛秦教授还说,对姜白石的探讨最近来又有新方向,有5、6篇论文涉及对姜白石歌曲的演唱的探讨,虽然这些文章的学术含量还有待于提高,但有人去涉足还是好现象;另外,于韵菲的博士论文《〈愿成双赚〉谱研究》技术含量高,涉及谱号问题、译谱问题等;黄艺鸥《北宋音乐文化编年史》,是宏观的,对北宋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这个工作吃力不讨好,做得很辛苦,但也是新的尝试,可以做许多后续的事情;徐利华《宋代雅乐乐歌研究》,其中雅乐乐歌的演唱、宫调部分不是很在行,但其他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演奏的场景,这些研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洛秦教授还陈列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宋代音乐研究的研究”类论文,并分别举例说明。
洛秦教授还指出,上海音乐学院已经成为宋代音乐研究的重镇,自1942年龙榆生发表宋代音乐研究的论文算起,上音至今在宋代音乐研究家方面的成果积累了74种,其中2009-2013年有29种,直接有关的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1篇。老一辈学者龙榆生、沈知白、钱仁康、夏野先生等,都对词乐、俗字谱、姜白石歌曲等具有深入研究,著名学者陈应时教授及其学生在宋代乐律学研究、俗字谱研究翻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洛秦教授及其宋代音乐研究团队的研究,涉及宫廷音乐制度、临安音乐世俗化、笔记音乐文献价值、音乐编年史、礼乐思想、青铜钟研究等,赵维平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开辟了宋代宫廷音乐与朝鲜的交流专题研究,戴微教授从事的浙派古琴研究,其他学者如刘明澜、梁燕麦、金建民等都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在宋代音乐研究领域具有奠基作用与开拓性意义。他将历年来的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与宋代音乐研究文论进行了陈列。
洛秦教授也指出了近四年来宋代音乐研究中的新特点与问题,其中新特点包括:专著与博士论文质量与数量可喜,史料的基础性研究增大,论文的新视角多样,“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队伍年轻化,研究团队不断加强。他说,这些研究成果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乐谱的问题、史料的问题、历史梳理的问题、学理的思考等,研究比较多样化;对于队伍的年轻化,他说,这些论文与著作中,60岁以上的作者不到10%,50岁以上的作者20%左右,40岁以下的作者占60%以上,研究者后继有人非常可喜。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是一下几点:论题与撰写在浅层次上的不断重复,浅层次论文所刊载的期刊基本为非音乐类或非核心期刊,文学“介入”音乐的“隔行如隔山”问题依旧。
最后,洛秦教授指出了宋代音乐研究在今后的努力方向,即加强史学理论与方法探讨,包括史料、方法论、研究范畴、领域和内容的扩张,问题意识与解决途径,研究中形态与观念关系的互补等。他说,对宋代音乐的思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史料方面已经非常可喜,方法论的探讨方面已经陆续有学者提出用新的理论进行思考,研究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扩大,学术的探讨不仅是梳理,要有问题意识,有询问,从而寻找解决的途径,另外音乐的形态问题与学理结合,要有长远的设想,方法论上多学习“新史学”的观念,从而对宋代领域有所突破。
发言结束前,洛秦教授对大家给予期望:“我们音乐宋人,任重而道远!”与会者对洛秦教授的发言报以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