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家系列讲座之四
林萃青教授《中国的及世界性的中国音乐史:昆曲音乐史的个案》
讲座综述
时 间:2013年6月26日下午15:30-16: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北楼601
演讲人:林萃青教授
主持人:洛秦教授
照片提供:周乐
综述整理:杨成秀
林萃青 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音乐戏剧舞蹈学院音乐学 终身 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和明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全球化现象及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理论。此次讲座的有关昆曲的全球化历史描述,是他近期所关注的一个课题。
欲知其说而必先知其人, 林 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背景:作为一位研究中国音乐的美籍华裔学者,由于立场差异,他与中国本土学者的观念有所不同;他关注史学、汉学、民族音乐学,并对近来新兴演出学、ICH非遗问题兴趣盎然。特殊的学术身份,赋予 林 教授独特而宽广的问题视角。
此次演讲,他以尽其所做的中国昆曲研究为个案,探讨如何记录、书写和描述音乐历史。其研究理念有两点特色:第一,不同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他以音乐历史学家的视角关注音乐事像作为问题如何解答,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对之予以描述、记录和说明。第二,关注声音背后人文主观性这一很复杂且难以言明的问题,而不是予以回避。
讲座分为五个部分:1、昆曲:中国音乐史的一个课题;2、21 世纪中国的自我(self)及其历史文化形象;3、昆曲学术的现状及局限;4、昆曲音乐史理论与实践;5、昆曲,全球化中国的古典戏剧的个案。依次探讨了研究定位、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理论思考和写作架构等方面的内容。其贯穿始终的观点有二:其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拓展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重要契机,学者应重新思考,如何写一部好的中国音乐史。其二,历史没有绝对答案,中国音乐史也不可能只有一部。新的中国音乐史,不但要为中国读者而写,还要为全球读者而写。读者不同,写作就要有所差异,沟通方可有效。
以下为此次演讲的具体内容。
一、昆曲:中国音乐史的一个课题
林 教授首先陈述了对自己研究的定位。
其一,“昆曲12年”。这跟当下惯用的“昆曲600年”是完全不同的课题。2001—2013年间昆曲已经有了太多变化,很多研究都是关注当下的“昆曲12年”。
其二,“高雅消闲旅游娱乐产业”。 林 教授从这个视角看昆曲。研究“历史文化沉淀”的昆曲,抑或是当今“人气青春版”的昆曲,二者问题很不相同。
其三,如何定义昆曲?戏曲的概念并不同于opera。一般定义都说昆曲是“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昆曲究竟有什么内在和外在的功能、魅力和价值?
其四,为什么“死而复生”?中国人喜欢宏大历史观,喜欢把昆曲“600年”作为一个概念。但实际上,仅从京剧称霸北京戏坛至今,昆曲就已经“起死复生”过多少次!要思考为什么。
二、21 世纪中国的自我(self)及其历史文化形象
林 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中探讨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他回顾19—20世纪,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东亚病夫”,音乐文化也都是效法西方。放眼当下,中国是经济大国,GDP全球第二,国民都很骄傲地以“大中国人”自居。相应地,中国也需要一个新的国家形象。而这新的形象,只靠“大上海”“浦东”的物质文明还不足以代表,还需要非物质文明,才有新的自我。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从“昆曲作为新中国的自我形象”的立场出发,他认为昆曲表达了新的中国国情、民众感情和主观意识,并将昆曲视为全球化语境下新的中国文化的描述/建构/对话。
三、昆曲学术的现状及局限
反思学术史,充分理解前人文献,是课题研究的前提。 林 教授讲述了他对于昆曲研究历史、现状和局限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论点。
他首先回顾了中国昆曲研究传统。 林 教授认为,无论是1949之前鄙视昆曲表演者为“俗伶贱工”的传统眼光,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荫浏等前辈学者在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斯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学术写作,都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之下。而当今2010年代的昆曲研究,不能取代前人,同时也不能重复前人。当今社会亦有新的时代需求,所以产生如昆曲演出学、社会文化学等新视角。
此后,他审视可资借鉴的前人研究,一一剖析。中国很多诸如雅乐传统、史学、正史传统,在研究中颇值得参考,却不能全盘套用;十八九世纪欧洲音乐学的描述方法极具影响力,但却不能用其19世纪欧洲主义观念;西方opera研究在乐谱、作曲家生平、作品等方面成就斐然,但戏曲不等同于opera,所以也不能全然模仿;还有如女性主义,中国男性、女性的概念跟欧美并不相同,也不能将欧美女性概念直接用于分析昆曲。
最后,他简评了当代昆曲研究。 林 教授特别提到2004年出版的一套丛书:王安葵、何玉人《昆曲创作与理论》,宋波《昆曲的传播流布》,王宁、任孝温《昆曲与明清乐伎》,王廷信《昆曲与民俗文化》,刘祯、 谢雍 君《昆曲与文人文化》,熊妹、贾志刚《昆曲表演艺术论》,周育德《昆曲与明清社会》,吴新雷《中国的昆曲艺术》《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
四、昆曲音乐史理论与实践
反思学术史之后, 林 教授提出他的个性化思考:写一部21世纪面向全球化读者(当然也包括中国读者)的昆曲著作。他意识到,即便是同样的研究资料、同样的研究对象,如果是为不同读者而写,就会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概念。例如:
◆学者通常从文学角度论述昆曲的“典雅”,音乐史家如何讨论音乐之典雅?研究者无法回溯古代或百年前的昆曲音响,他们所能听到的是现代昆曲。
◆昆曲音乐创作实践的过去与现状。这是西方音乐史学中常见的问题。古人究竟如何创作昆曲音乐?曲师与作曲家是如何合作的?前人对此讨论甚少, 林 教授呼吁青年学子涉足于此。
◆昆曲音乐如何表现特定历史时代的音乐美感?这个问题虽然无法彻底解答,但必须予以关注。
◆音乐中的情欲表现。欧美opera研究对此有深入探讨。但中国昆曲研究较为含蓄,以讨论“雅”为主。昆曲中如《玉簪记》也有调情的片段。音乐史家应对此予以关注。
除上述问题意识之外, 林 教授也谈到写作方式的问题。他例举吴新雷《昆曲大词典概要》,该书文字表述很好,书写方式很“传统”,但其读者群是中国的“昆曲粉丝”,国外读者或不懂昆曲的中国读者却难以读懂。
通过上述的思考, 林 教授陈述了关于此个案写作理论与实践三个具体问题。
其一,昆曲的资料与解读。他再次谈到昆曲发展的“断层”,现场播放了1920年代俞粟庐演唱片段。该唱段的音乐旋律流传至今,几乎没有变化,但演唱者的发声方法已经很不相同。 林 教授认为,立足于音乐史的昆曲研究,必须参考历史录音,但现有的研究很少这样做。
其二,昆曲的全球化历史描述。为国外读者写一部“全球化”的音乐史,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文化话语的翻译。例如“典雅”、“600年”、“明清中国”这些概念,其内涵都无法用字面含义表达;再如术语“曲牌”、“念白”,并不能译成aria、recitative,目前只能音译然后再附加大段注释说明;更有“水磨腔”、“曲师”、“青春版”等,既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单词,也不适合作音译。 林 教授认为,翻译困境所体现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语言不能“沟通”,“文化输出”就无效,国家软实力将不能发展。当今中国在经济、外交领域都有很大国际影响力,但音乐文化方面却并不与之匹配。
其三,音乐史学关键概念。 林 教授讨论了三组史学概念。1、文化时间。时间性的过去跟现在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但文化性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界限就无法如此鲜明。2、记录。历史写作要关注未被记录的过去——尽管只能以推论的方式陈述。3、重构。西方歌剧的乐谱通常得以完好地记录与保存,中国古代戏曲的情况则无法与之比拟。在历史写作中,如果按照西方音乐史学对于史料的衡量标准,将无法书写昆曲音乐史。
五、昆曲,全球化中国的古典戏剧的个案
在讲座的最后, 林 教授展示了《昆曲:全球化中国的古典戏曲》这一研究个案的结构细目。该书预计于2013年底完成英文版。在写作中, 林 教授参考了多种研究理念:西方音乐学研究;亚非拉文化历史研究中的口述史;中国传统史学范式的各种史学体例,如志、传、编年、本末体、随笔等。其大作分为九章:
第一章,《昆曲:全球化中国的古典戏曲》,界定“全球化中国的古典戏曲”。
第二章,《“此曲只应天上有”:非凡的昆曲演艺艺术》,介绍昆曲。 林 教授采用“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中国美感的主观性评价为标题,以表达中国人对于昆曲的观念。
第三章,《“吃古人饭”:有凭有证的又古老又青春的中国非遗》。中国有古为今用的传统,当下“青春版”、“殿堂版”、“豪华版”昆曲也是用古于今。 林 教授将从现代中国社会的角度诠释这些现象。
第四章,《“演活了”:昆曲族谱名人与台上下的角色》。中国戏曲粉丝对演员的最高评价就是“演活了”。演员想要把角色“演活”,需要把人物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完全地表现出来。 林 教授将借此探讨昆曲为何对现代中国人仍具吸引力。
第五章,《“原汁原味”:尊重传统又不断创新的昆曲艺术》。中国昆曲界常评价表演“原汁原味”。音乐如何“原汁原味”?借此现象, 林 教授对昆曲音乐的传统与创新展开讨论。
第六章,《“友谊竞争”:上海、苏州、南京、台北昆曲的地域性全球性发展》。昆曲有很多地域性的竞争,如上海、苏州、南京、台北,在同一文化内又有很复杂的差异现象。
第七章,《“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昆曲的政教艺术功能》。昆曲跟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桃花扇》到1950年代《十五贯》,都依托于官方的推动。
第八章,《“坂东玉三郎的杜丽娘”:日本歌舞伎大师演昆曲》。全球化的艺术必将面临新的问题,既有巨大收获,同时也有很大代价——全球艺术家都将拥有昆曲话语权,例如日本歌舞伎大师也可以诠释杜丽娘,中国最美的女性形象就有可能由日本人来定义。
第九章,《“绕粱三日”:昆曲的过去、现在、将来》。研究昆曲的历史,就要把过去、现在、将来都纳入视野。
综上,本次讲座中, 林 教授讲述了他关于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历史书写的思考路径,同时也描述了他视野中活态的昆曲:一场新中国自我形象的建构和应用对话,一场中国文化输出/全球化/商品化的运作,一场多方位、多层次的演艺传统的蜕变,一场古为今用的中国文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