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第七讲实录
《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第七讲实录
时间: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805#
内容:青海黄南藏、土族《六月会》
本次田野调查是由曹本冶、薛艺兵、张振涛三人于2000年农历六月在青海省黄南藏族州所作。录像:曹本冶,张振涛,照相:薛艺兵。田野调查范围包括十个村庄(四合吉,吾屯上庄,苏和日,铁吾,加查玛,霍日加,浪加,年都乎,尕沙日,郭麻日),今天的讲座和录像是以四合吉为个案对象。内容分七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仪式程序,音声分析等。
一、 背景介绍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它与果洛州、海南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相邻,有藏、蒙、汉、回、土、撒拉、保安等15个民族。黄南州虽然是藏族自治州,但除藏族(69.59%)之外,还包括汉族(13.42%),土族(11.24%)。黄南州的同仁县共有十二个大部落,史称“热贡十二族”,统一辖属于隆务昂索(藏语,意为行政长官,亦即地方土司)。同仁隆务寺是区域性的政教合一政权,寺主夏日仓活佛统管寺内外政教大事,下设襄佐(助理)和隆务昂索(地方执政官)。
隆务寺位于同仁县城西南角,是当地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全称“隆务大乐法轮洲”。1607年,夏日仓葛丹嘉措诞生于隆务家族,被认定为活佛,从此形成了夏日仓活佛系统。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世夏日仓被乾隆皇帝封为“隆务呼吐克图宏修妙悟国师”,并正式成为隆务寺寺主。隆务寺在黄南州同仁县地区,现仍辖有十几座属寺,多为一世夏日仓及其弟子所建。
二、 地域信仰体系的历史沿革
黄南地域在历史上曾有苯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等的传播。其中,传自西藏的苯教、佛教和传自汉地的道教,和六月会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1.苯教。 亦称“苯波教”,发祥于西藏象雄。唐景龙三年(709年)吐番军队进入青海黄河南部后,苯教传入黄南地区。苯教信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和自然物,其仪式以祈福禳灾、祭祀、驱鬼避邪,占卜吉凶为主。
2.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喇嘛”即藏语,意为至高无上),藏传佛教传入黄南地区可追溯至吐番王朝赤松德赞(755-797)时期。黄南地区藏传佛教 派系: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藏传佛教因其僧侣统称喇嘛。
3.道教。黄南州境内道教传入的时间无考,大概在明万历以后。当地道教信奉二郎神,除在保安等地汉族繁居区供奉外,在藏族、土族繁居的年教乎、四合吉等村庄也供奉二郎神。
三、 法师
法师,藏语称“拉瓦”,被神附体后为神的代言人,一般需经寺院内的活佛考核、认可。
村民心目中对“佛”,“僧”,“神”的地位有如此说法:“佛是保佑永远的。神比出家人(僧)小,只能保佑今生,修行好的人就能变成神,是皈依护法的。村里为神念的经是寺里僧人写的,是活佛认可的。”当地人又说,村里净宅可以请法师,他有赶鬼的法事,也可以请僧人念经。村民有病、有难事,也问法师,法师一敲锣鼓,神就上神,然后指点迷津。法师做法事不收费,但可以自愿给他钱。佛爷要给法师一个护身符(藏语“上估”),里面装佛经、咒语、符、用黄布或红布包着,平时正常生活时带在身上神就不附身了。想要神上身时,拿走护身符,打鼓(自己与他人都可以)就能上身。
四、信仰体系之外展行为:仪式的展现及仪式中的音声
四合吉供奉的“阿尼夏琼”主神是同仁地区民间信奉的最高神,所以,整个隆务河流域两岸的六月会首先从四合吉开始。四合吉村隶属隆务镇,位镇西南角贡库沟西山坡,村界与隆务寺为邻。“四合吉”是解放后定的地名,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地之中心”,因地处热贡(同仁、泽库)地区中心而得名。全村由上庄、中庄、下庄和嚓庄四个庄子组成。
同仁地区各村六月会的内容和时间虽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包括沐浴、请神、法师被神附体、供献食品、煨祭煨桑、血祭献牲、祭拉木泽、放风马、插铁签、开红山、舞蹈娱神、滑稽表演、情歌演唱、诵经、送神等系列仪式内容。
四合吉神庙平面示意图
五、仪式筹备
四合吉的祭神仪式从
六、仪式程序
8:00 |
供献 |
法师与助手监督指挥村民 |
锣声、海锣声、铃铛声、法师嘴唇的吹颤声 |
女人殿外献祭,法师进入附体状态 |
8:30 |
祭“拉木泽“ |
隆务寺喇嘛、法师监督指挥村民 |
锣声、海锣声、敲锣,击神鼓声和,人呼唤声,法师嘴唇的吹颤声,风吹旗声 |
全村男性村民,法师不时进入附体状态 |
9:35 |
诵经 |
村民 |
法器声 |
会念经的村民 |
9:50 |
仪式歌舞 |
法师监督指挥村民 |
诵经声,歌声,法师嘴唇的吹颤声,锣声,笛声,神鼓声,海锣声 |
法师不时进入附体状态 |
13:00 |
|
|
|
|
|
内容同18日 | |||
|
内容同18日上午 | |||
15:20 |
求雨 |
法师, |
法师嘴唇的吹颤声,旗声,海锣声 |
|
17:46 |
送神 |
法师,村民 |
念经颂赞,民众高呼声,法师嘴唇的吹颤声,锣声,海锣声 |
法师进入附体状态 |
18:11 |
颁奖 |
法师 |
法师嘴唇的吹颤声,锣声 |
法师进入附体状态 |
18:22 |
分羊肉 |
把总 |
|
|
七、对音声的综观与分析
提问甲1:当一个群体从凡世世界/神圣世界经过神圣与凡俗融会,再回到凡世世界/神圣世界,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群体的凝聚?
答:回答是肯定的。在仪式学界有一个普遍的认同,那就是要必须通过仪式的不断重演,来达到一种凝聚社团的力量。或者说,是需要把一个社会不断地分开,然后重构,以达到新的凝聚。就像借书到期是需要续借一样,仪式也需要不断的“续借”,以不断地凝聚社团。简言之,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要不断地重整(甚至通过强制方式迫使村民全部参加),以期持续凝聚。
提问甲2:音声是行为的外在表现,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功能?
答:是,在仪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转换功能。法师从人到神,村民从没有仪式到有仪式,大家所共享的一个东西正是音声。音声、仪式、信仰应做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单纯去看某一项。
提问乙:通过四次讲座的几个个案,我感觉音声所起的作用都是隔离、转换和重整,那再做多少个案都是这个结果,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可以这么说,它其实就是在第一讲中所提及的固定与非固定的问题。音声的模式与功能在总体上是一种固定,而相对不同地理文化环境、民风习俗的不同又有非固定的表现。我们的研究正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解析极富个性的多元文化,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有关本次系列讲座的背景、理论范式表述等问题,在前几讲的综述中皆已述及。在网文时效性优先的规则下,加之本文作者才思迟愚,在有限时间内无力做出既综又述之文,故只能实录上传了。)
另附一组照片,以增强感性认识:
-
关于
的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