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音乐(分析)理论大师讲习班综述之一
主讲人:丹尼尔·哈里森 教授(美)
主持人:贾达群 教授
时间:2012年6月13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三楼小剧场
综述:周文娇 陈林;
摄影:王澍
第一讲(上),和声分析体系的起源、和声标记以及和声分析。哈里森教授首先以“如何分析和弦?如何以多种方式聆听和弦”两个问题开始了他讲座。
1、和弦标记。在美国和弦常以罗马数字标记,在欧洲则有不同的和弦标记方式。里曼(Hugo.Riemann)、韦伯(Gottfried Weber)、沃格尔(Georg Joseph Vogler)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和弦标记方式。哈里森教授对这些和弦标记做了简单的说明并举例,重点对沃尔格的罗马字母体系与里曼的功能体系如何结合在一起做了归纳。哈里森认为里曼的功能体系则展示了不同根音的和弦所具有的相似性功能;韦伯的标记适用于转位和弦且可区别不同的和弦结构;而沃格尔的罗马数字标记法则展示了更深层的和弦结构,以根音的特征来区别和弦的变化。
2、和弦分析。哈里森教授认为和弦分析所关注的应该是线性的、对位声部的进行,并如何通过联系及构建来达到最后的终止。和弦的分析还要依据音响的聆听,多种和弦的使用需要通过不同聆听方式获取数据,并根据自己喜好,运用不同和弦标记方法对同一作品进行不同注释。根音是和弦进行中的一个缓慢变化的特征,其作用就像是踏板、定音鼓或者是其他低音乐器那样具有有限数量的音。使用多种和弦分析方式需要大量的数据(实验性的内容),以便诠释一段乐曲的和声。
哈里森教授以圣桑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片段为例,展示音乐分析方法以及综合的和弦标记法。并由分析图示得出结论,乐曲的结尾都有相似的和声进行,并以此引申出在音乐分析中有关和弦分析以及标注的方法。
第一讲(下),主要讲授19世纪晚期的高度半音化的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
1、19世纪晚期半音化和声的特点。哈里森教授认为19世纪晚期半音化和声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重属和弦以及副属和弦的运用;其二是调式的混合,例如大小调的混合。有关这方面的音乐分析法哈里森教授谈到深受启发的两本书,即《Harmony structure and style》和《Harmonic function in chromatic music》,前者是哈里森教授的老师莱奥纳尔德·G·瑞特那尔(Leonard G. Ratner)编著,后者是哈里森本人的著作。结合两本书的内容哈里森教授总结到,瑞特纳尔认为和声是基于单音而不是基于和弦,仅仅单音便可以组成和声,从听觉来讲是感受和声而不是和弦。在和弦标记方面,哈里森从书中举例“Ⅰ-Ⅳ-Ⅶ-Ⅰ”的和声进行并进一步结合里曼的和声功能体系,详细讲解和弦标注以及和声功能划分。在和声分析方法上,哈里森教授首先提到运用“和声二元论”,结合里曼调式体系理念来处理半音化和声,即大调与小调运用同一材料构建并可以互相构成倒影,并依据图示详细说明“和声二元论”的形成过程。
2、和弦转换。哈里森教授讲解了新里曼主义理论中关于协和三和弦转换的基本模式。所谓新里曼主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音乐理论家大卫·列文(David,Lewin)最先提出,后经Brian,Hyer、Richard,cohn;John,clough等人进一步完善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运用三和弦及其三度关系转换方式构成的音高组织理论,用来解决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无调性音乐作品分析中所遇到的困难。转换模式如下:
P(Parallel,transforms a consonant triad into its modal parallel)—平行转换,即同主音大小三和弦转换;如C大三和弦=c小三和弦,或反之;
R(Relative,transforms a consonant triad into its modal relative)—关系转换,如C大三和弦=a小三和弦,或反之;
L(Leittonwechsel,transforms a consonant triad by replacing its “root” with its “leading tone.”)—导音转换,如C大三和弦=e小三和弦,或反之。
P、R、L可以结合使用也可随意组合,但仅限于协和的三和弦之间的转换。
哈里森教授以拉尔夫·沃格尔翰·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音乐片段为例,运用和弦转换理论进行分析,使得作品中的和弦构成情况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