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茂春讲座之三: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关于台湾、香港音乐研究
日期:
主题: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关于台湾、香港音乐研究
记录:肖阳
我早几年曾做过台湾(一个特殊省份的音乐研究)、香港音乐研究(城市音乐研究)。因为这是由于政治的原因,造成的不同制度下的音乐。香港回归之前,交流不多,甚至隔绝。而台湾的交流,至今由于政治因素仍处在一种分歧的状态。
研究意义:填补音乐史研究的空白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因此其发展情况与大陆音乐也较为不同,所以研究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深入研究这些地区的音乐状况,其意义是具有填补音乐史研究的空白,能让中国音乐史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史。长期的隔阂、隔离让彼此缺乏了解,可是台湾音乐却对大陆的冲击很大,譬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台湾音乐
台湾在1895-1945年长达50年的“日据时代”(成为日本殖民地)期间,受日本文化、音乐的影响极其深刻,因此音乐中的日本风格很深。譬如:音乐教育家柯政和、流行歌曲作曲家邓雨贤,以及江文也、陈泗治等台湾早期影响较大的作曲家,都是在日本学习音乐,并受日本风格影响很深的。台湾作曲家吕泉生收集、改编台湾民歌,通过民歌来表达台湾人的情感。民歌的背后是民族精神战线,在“日据时代”的台湾,这些作品的演出是受禁的,因为表现了台湾民族的情绪。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带去了儒家音乐思想,让音乐为政治服务),以及一批音乐家的移台(带去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使台湾音乐开始了“蜕变”过程,即:从日本音乐的影响逐渐转向中国音乐风格,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
20世纪50年代末起,台湾的现代文艺开始形成潮流,音乐方面以海外学成归来的许常惠为首,带来了现代音乐风潮。同时他还在师范大学音乐系教学,带领出了一批青年作曲家,如马水龙、赖德和、温隆信等。此时是西方音乐在台湾生根兴起的时期,成为台湾音乐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外交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强烈地震”,政治地位的一落千丈,促使了台湾民众对曾经弥漫于全社会的崇洋媚外心态进行了批判,因此使许多人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如,李泰祥1978年谱写的歌曲《橄榄树》,这是当时最出名的一首流行歌曲,充分体现了台湾人的思乡之情。
台湾音乐与大陆音乐的密切联系,就如同台湾与大陆本是紧密相连的一体般。
当然,台湾音乐本身水平不太高,它主要是依靠经济的发展而带动的音乐发展,因此,可以说,台湾音乐的硬件设施要高于其软件水平。
香港音乐
受英国影响很深,音乐教育是英国体制,但是却不被重视,所以香港的音乐教育还是一片荒芜。因此,香港的音乐创作,多是与大陆联系较多。譬如,20世纪30年代林声翕谱写的艺术歌曲《白云故乡》和《野火》,受黄自风格影响很深。1947年马思聪、李凌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华音乐院,设有作曲、声乐、钢琴三祖,学制四年。这是香港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之一。此外,香港教育司署音乐科主管的香港学校音乐节,从1949年开始创办,以后每年一届,已经连续进行了50多届。这对推动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学校音乐节的比赛中发掘了许多富有音乐才能的青少年,并由此走上专业音乐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先后有一些出国留学、年轻有为的作曲家陆续回到香港,如林乐培、黄育义等,对推动香港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有明显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作曲家的创作,多思索着如何表现城市现代的风格。如,罗永晖,对管弦乐队的掌握非常到位。
总之,香港音乐是岭南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中国现代音乐的深刻影响,如萧友梅、黄自等上海音专的风格;受当代音乐家的深刻影响,带去了中国大陆风格;多元并存的国际现代音乐,“兼容并包,多元并存”是香港音乐最根本的特点。但也受经济催化,是一种膨化的音乐文化。
音响欣赏
1、 管弦乐《台湾舞曲》,这是江文也第一部成功的作品,1934年创作,获“柏林奥林区克奖”。其特点是:台湾音乐语言与日本音乐语言并置、五声音阶与日本音阶融汇,从此作品中可以了解到浓郁的东方音乐风格,台湾风格,以及日本音乐的影响。
2、 无伴奏合唱《丢丢铜仔》,吕泉生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仔》改编而成。
3、 钢琴作品《赋格三章——有一天在夜李娜家》之第二章《幻想与赋格》,许常惠1960年创作的现代派作品。
4、 管弦乐作品《梆笛协奏曲》,此曲是马水龙1981年创作的。
5、 民族管弦乐曲《秋诀》,林乐培按“窦娥冤”的故事创作而成的音乐叙事诗,但观念非常新,是按语言的音调来创作。
6、 琵琶协奏曲《千章扫》,罗永晖1986年创作的,既有现代作曲技法,又有传统因素存在。
“重写音乐史”的讨论
问:现在的音乐史研究,无论东西,基本都是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史,而像其他的譬如演奏家、研究者在音乐史中的笔墨却不多,这是否可算是音乐史中的一个空白?(王瑞)
答:作曲家是推动音乐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为只有有了创作,才会有演奏和分析。但是光有创作是不行的,全面的音乐史是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作曲、演奏、分析、民间音乐及群众音乐等,都应纳入其中。(梁茂春)
问:但似乎我们现在读到的音乐史都是正史,而其他方面的内容则有点不算其中。(王瑞)
答:因为现在写的音乐史多为教本,有各方面的限制,且个人主观的新观点都被限制其中,因此王瑞提出的重写是较难的。所以提倡大家,不要轻易接受教本音乐史的写作,而是要更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我个人觉得应把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纳入中国近代音乐史中,但这一想法目前还较难实现。不要像我现在这样,顾虑重重。现在学术的宽容度比我们当时的要大得多,因此,只要不是瞎编乱说,都是一种积累。(陈聆群)
总结
讲座这三个话题的总背景是“重写音乐史”,这个话题最重要的是讨论如果突破传统的观念、既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尤其是在近当代音乐史中如何突破“左”的思潮对音乐史的严重束缚。同时,这三个话题也是我本人对于重写音乐史的一点看法:如何补充和寻找中国音乐史,如何突破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某些禁区,如何填写中国近当代音乐史中的一些空白。重写音乐史很难,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而且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音乐永远要向前走,所以,重写音乐史是一个创新思维的发起,是要敢于反对、突破权威,勇于另立新说。因此,学生要有创新思维,要尝试超
第三讲《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的参考文章
1、梁茂春:《从台湾作曲家入选曲目谈起》,载《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
2、梁茂春:《遥祭许常惠先生》,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
3、梁茂春:《第三十二讲——台湾、香港、澳门音乐发展概观》,载《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梁茂春:《香港作曲家》,香港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此外,需要参考以下三本书和三篇文章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2、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
3、梁茂春、陈秉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戴鹏海:《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不得不提的问题》,载《音乐艺术》2001年第一期;
5、陈聆群:《从“重写文学史”到“重写音乐史”》,载《黄钟》2004年第一期;
6、梁茂春:《重写音乐史——一个永恒的话题》,载《黄钟》200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