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11月18日上午10:00~11:30

    地点: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

    主持:宋瑾教授

    会议记录:贺颖

    宋瑾教授:各位早上好,按照大会的安排接下来是第一个单元的发言,一共有七位教授发言,首先有请张前教授。

    张前教授:这次参加会议主要是来听取大家的意见,我曾经参与过两本音乐美学教材的编写《音乐美学基础》和《音乐美学教程》,通过自己这么多年初步的反思,发现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教材之中对这些问题说的不够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首先,关于音乐本体问题的阐述:

    1、音乐本体的形式内容如何概括比较好,是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对象来概括还是用其他词语来概括? 

    2、音乐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还是合律的,因为中国音乐美学之前受到苏联的、东欧的他律的影响,对汉斯力克的自律美学批评比较多,而音乐从它基本的规律来说究竟是他律的、自律的还是合律的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3、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中,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是关于无标题音乐(纯音乐)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音乐如果不表现什么内容的话是否是纯音响的游戏,甚至说它不是艺术性的音乐,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合适,那么如何来解释纯音乐、无标题音乐表现的内容以及其创作规律。

    4、《音乐美学基础》提出音乐的内容有非音乐性内容和音乐性内容,对这个问题如何看。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描述是否准确的阐明了音乐的内容问题。

    5、如何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涵,音乐的精神内涵包含了那几个方面。

    第二,1、音乐的功能与价值问题,两者是否是一回事,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音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两者是否一样。有学者例如梅利亚姆曾提出音乐的十大功能:情绪、审美、娱乐、传播、象征、身体反映、社会控制、服务于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文化延续、社会整合,那么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音乐功能的认识我们该如何看待。

    2、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概念,如何界定两者各自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以及两者的关系。音乐美学可以从“大美学”中可以吸收什么营养和思路。

    3、《音乐美学基础》的第八章谈音乐的美和审美,这一章的问题和思路是否正确,怎么样进一步开展如何开展音乐美与音乐审美的研究。

    4、关于已经出版的音乐美学教材的讨论问题。现今,许多学校开设这门课,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所订的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和章节。另外,经过三十年的研究,从国外音乐美学研究的成果中可以吸收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在国内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吸收一些什么东西。

    第三,关于研究生的培养之中重要的是关于论文选题的问题。由于提交的文章之中有就不重复说明了。

    宋瑾教授:谢谢张前老师,下面是韩锺恩" target="_blank">韩钟恩老师发言。

    韩钟恩教授:谢谢主持人。刚才张老师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接下来我谈一下关于音乐美学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考:

    1、课程设置:第一个类别是综合性单科即音乐美学史,包括音乐美学概论,中西音乐美学简史,一学期。第二个类别是分类性多科,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开设一学年。第三个类别是其他模式,比如与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结合型,开设一学期;或者是音乐美学史和通过作品相关没学问题,开设一学年。一般在本科是三年级以上设置或者干脆本科不设,后移到研究生时开设。

    2、教材建设:主要有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料》,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钟子林《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龚丽妮《音乐美学论纲》,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美]福比尼·恩里科著,修子健译《西方音乐美学史》,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宋瑾《音乐美学基础》,宋祥瑞《西方音乐美学史教程——从毕达哥拉斯到汉斯立克》等等。除此之外,在课程中还有一些参考书目:如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四册等等。

    3、教学方案。我认为应该清楚的梳理讲义,不能够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一刀切,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设置课程并选择教材,就是根据特定教学条件进行调整和整合。另外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用讲义换教材。

    4、学科关切。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希望在今后的课程和教材编写当中贯彻进去,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有确定可靠的形式、充分有效的感性、渊源清晰的历史的前提,然后寻求到通过教学能够简单回答如何通过音乐吐露情感?如何通过诗意(艺术化处理)转换情感?如何通过非音乐的文字去描写与表述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再继续深入下去的话,我想应该关注人们是如何以诗意来想象情感的声音存在?又是如何以诗性(技术)的方式来激发声音的结构驱动?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如何切入到人的感性直觉经验,如何进行描写?若要走得更远就要返回到音乐美学本身。最后,我们需要一个形而上的写作。

    5、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今后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如何将知识、学术性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音乐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通过文选来逐步教给学生。另外音乐美学的导论部分,我初步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元素,结构,形式,意义,音乐书写,书写音乐,感性体验,理性认知,价值判断,学科论域。最后,我要说还是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谢谢。

    宋瑾教授:谢谢,下面有请罗艺峰老师。

    罗艺峰教授:我想先说一下音乐美学的研究生的教学特点来自何处?最主要的是来自于这个学科的性质。达尔豪斯曾说过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他说:“音乐美学毋庸置疑的显现出杂交的特性。美学并不是一个具备严格对象的封闭学科,更多的是含义模糊,但有辐射深远的问题和观点的综合”从这个意义来说,音乐美学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显然具有杂交的特性。音乐美学的对象、方法、观念都不单纯,按照达尔豪斯的观点,音乐美学还有开放的性质,因此它总是出于准学科的状态,其边界是模糊的。~的对象、问题常常不严格,由此我们认识到音乐美学学科有一种超学科的性质。因此它向外要与哲学、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发生关联;它向内要与音乐内部的作曲、乐律学、物理学、音乐心理学等发生关联。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达尔豪斯提出来的,这个学科具有辐射深远的特点,向内它辐射到人类心灵的深处,在内在世界中,凡是与音乐发生关联的问题,它都在思考,比如“音”“心”是什么关系,“情”“理”如何联系,精神生活如何外化,音乐有关的物理、心理、情理以及物态、心态、情态如何。声象、乐象、意象有没有确定性联系。从向内的辐射来看音乐美学显然有着超学科、超个人、超时空的诉求。向外,音乐美学辐射到人类历史、古远的时代和当代的现实音乐生活中,去思考音乐意识的产生、音乐的文化观念、音乐行为、音乐美感的外显方式等,这些辐射显然也是超个人、超时空限制的,因此谈论音乐美学的教学问题需要联系到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研究生教学):

    问题意识、材料功夫、写作技巧。“问”产生思维的动作,而思维动作最重要的是与智慧、智能、智力相关。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智力、智能水平呢?音乐美学需要考察研究、核查、审思等等,那么该如 何 教授学生呢?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问思能力。因此口、耳、闻、听、说、读、写、思这些都是研究音乐美学的基础动作。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发现自己学了一个问题学科,但问题是思考的动力,规定了思考的方向,问题的质量甚至决定了学习的质量、思考的质量和论文的质量,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造成了一种思绪不定的摆荡,问题若隐若现,好像明白了忽然又迷惘。学生在学习了音乐美学之后,会感到人格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这是一般的技术学习所达不到的。可见学习音乐美学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思维,音乐美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激发思维,从根本上说,思维是无法教的,思维只能激发。因此我在教学中主张三阶四角教学法。所谓三阶就是学理建设、现实关切和艺术兴趣,所谓四角指的是古今东西,因此音乐美学的学生是非常的辛苦。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学科是无穷的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这个学科,一切未经思考的东西都难以进入这门学科,就像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科学批判的重要性是永存的。”一门科学建立在已经完成的最终的和不被探讨的东西之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音乐美学作为一个课题永远发达,问题永远多多,其思考的趣味一定是无穷的、探索性的、未完成的。就像古罗马大诗人赛涅塔说的:“许多新发现都留给了将来的各个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把我们忘记了,如果世界没有提供每个时代去研究的课题,那么这个世界也就贫乏的很可怜了。”所以提问、探索永远没有穷尽。就材料观问题来讲,我的感觉是音乐美学研究生的教学一定要眼界开阔,要多看其他学科的材料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比如:“礼”“乐”关系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20世纪“礼”“乐”关系是复杂的,不止有一个问题在里面,可以进行思考。

    在韩老师的发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音乐感性经验如何理性的表达,表达为概念甚至表达为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之中其实是有远超出音乐美学的学科内涵。乐象与语象之间的关联迄今为止在音乐美学学科中研究非常少,甚至无。而在文学理论界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象的可能有着种种的研究,需要我们去学习或者有可能引进音乐美学的研究。在材料的功夫上是不是可以考虑新与旧的关系、生与熟的关系?《中国音乐美学史》可以纳入一些新材料比如《郭店楚简》的有关篇章,或者纳入一些民间材料和个人材料来弥补正史的不足,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实行的。对于生材料和熟材料而言,我认为材料越生越好,这样才可能有所创新。如,元代赵孟頫的《琴原》、《乐原》等。

    最后我说一下选题和写作技巧问题,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有文字产品,那么写作就成为及其重要的教学阶段,希望在硕士生阶段有音乐美学写作问题的课程,在博士生阶段,这个问题要提高到相当高的水准,否则音乐美学的创新就难以完成,学术表达就难以让人理解。而且音乐美学需要在整个人文科学的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也许就在我们的写作水准上,在概念的发散性影响上有所作为。谢谢大家。

    宋瑾教授:谢谢,下面有请邢维凯老师。

    邢维凯教授:我主要谈一下我在研究生的教学指导之中感受到的问题以及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这次笔会提交的论文题目是《学术共同体在研究生论文选题指导之中的作用》,其中谈到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教授学生,但这就对学生进行了限制,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以及兴趣。另一种情况是老师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这对老师有了很大的挑战。另外,师生配比不均匀导致了“萝卜多了不洗泥”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2、问题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一师一贯制”的育人模式;“以学科划分研究对象”的学术思维定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有过是否要在本科生之中开设音乐美学课的讨论,但最后还是开设的这门课程。有些学生认为选择音乐美学,思维会受到束缚,写文章就一定要按照音乐美学的思想来写。但如果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就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况。

    3、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我觉得能不能在研究生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尽量多的发挥学术共同体的指导作用。还有助于年轻教师的经验积累并尽早进入到研究生论文指导工作中来,除此之外,比如在音乐美学学会内部也可以进行,有助于加强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推进学科建设。

    4、具体操作的问题。对于博士生论文的指导,可以成立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选题,然后确定指导小组的成员,并进行论文指导,还会请其他大学甚至境外大学的老师进行指导。

    充分发辉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等方式进行联系。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宋瑾教授:谢谢,下面有请冯长春老师。

    冯长春教授: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这次会议的议题起源于2008年秋季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音乐美学高层论坛期间,我与会长 韩钟恩 教授和秘书长宋瑾教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之前参加过很多中国音乐史的会议,都会将教学问题作为议题提出来,但音乐美学会议都没有将此作为议题,这样显得对于教学问题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重视不足,因此我跟会长提议将音乐美学的教学问题作为这次会议的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整个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得到了会长的赞同。2009年在北京的会议上我与杨和平老师再次提出此问题,得到了整个理事会的赞同,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聚会。我这次来参加会议主要是想听取各位老师的教学高见,进行经验交流,我今天主要是想谈一下对于高师本科音乐美学教学的感想。

    高师音乐教育目前是国内音乐教育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尽管目前不少高师音乐系已将普遍兴高采烈地擢升为“音乐学院”,甚至音乐教育专业也被改为“音乐学“专业,但这并没有改变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因此,有关高师音乐美学教学问题的思考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目前,不少高师院校普遍设立了音乐表演、音乐管理等紧随职场化运作的专业,一些音乐理论课程的开设也普遍带有“去师范性”或“无师范性”的事实存在,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音乐美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开设就基本处于这样一种教育格局中,而且已经在课程改革中由原来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想说一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突出音乐美育理论的结构比例

    如何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个在理论上非常容易认识然而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操作的基本点就是——师范性。

    音乐美学教学中师范性的突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音乐美育理论的讲解与运用。音乐美学当然不能、也不可能等同于音乐美育理论,但作为美育理论在音乐领域里的实践和它在音乐美学学科中的理论思考确实我们在音乐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题。

    关于音乐美育问题,不少音乐美学界的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思考与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如 罗小平 老师、修海 林 老师的《音乐美学通论》以及我和几位同行合作编写的《音乐美学基础》等教材或著作,都把音乐美育列为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 赵宋光 老师认为,立美是美育也是整个教育当中最根本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我们的音乐美学教学中已经有了音乐美育的理论阐述,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由于许多师范生毕业后都去了中小学,我个人认为,在音乐美育问题方面,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儿童音乐、青少年音乐美育方面的材料和思考。总会有一些学生毕业后会遇到这些问题,甚至会运用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总之,除非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存在只要这一专业还存在,它的学科性质中,除了《中学音乐教学法》外,其他课程基本没有凸显出师范性,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术科的难度与水平不如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理论的水平不如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系和作曲系。

    2、从具体问题开始到一般原理结束

    所谓从具体问题开始到一般原理结束,实质音乐美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这一策略是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尤其在理论素质方面与音乐院校音乐学系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音乐美学这一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高师院校的开设就必然跟在音乐院校音乐学系里的情况有所区别。我个人的经验是,先从具体的音乐现象、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将其,进而推进到音乐美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些基本原理问题,最后再归结到音乐美学学科元理论的概述。在我最初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授课思路与现在的思路是相反的,即先讲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再将音乐美学中的一般原理性理论加以讲解,然后以音乐举例进行论证或补充说明。教学效果证明,现在的授课方式在效果上比原来的方式更好。按照原来的方式,第一节课讲述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果一次课结束后,已经越来越懒得进行思维锻炼的学生们即在音乐美学的这些元理论面前望而却步,放弃了这门选修课。后来我采取了第一节课就结合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述一些具体的音乐美学问题,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会继续选修这门课程。每年选修音乐美学课程的学生人数都能站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三的比例,多数学生对上课效果表示满意。

    音乐美学不可能甚至不能以解决音乐实践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根本目的,但在高师院校的教学中们随时结合一些使用性音乐问题讲述音乐美学理论的现象与这种思路确是很难避免的。在者,音乐美学课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以赢得多数学生的选课为目的,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学习音乐美学知识总是不至于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3、避免把音乐美学课开设成音乐欣赏课

    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尽可能结合音乐音响的听赏和分析进行,缺乏音乐听赏的美学理论的讲授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我本人在教学中几乎每一张都要配合一些音乐音响的聆听和简要分析进行美学理论的讲解,授课效果是比较令学生满意的,但这或许不能令授课教师本人满意。音乐这很容易将音乐美学课上成音乐欣赏课。

    如何在结合音乐鉴赏、分析的基础上更好的加强理论品格,是音乐美学课不至于成为音乐欣赏课,是一个不好把握分寸的问题,我本人一直在尝试着如何平衡美学理论和音乐欣赏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4、教材建设要富有针对性

    目前真正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高师音乐美学教材仍然比较匮乏。我和几位同行共同完成的有南京师大出版社推出的普通高校音乐学系列教材之一的《音乐美学基础》艺术,原本是想贴近告示音乐美学教学的特点进行一点探索但现在看来存在不少问题,离我们最初设计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之处的空间很大。

    教材建设问题是我们这次笔会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能够听到各位老师、同行的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

    宋瑾教授:谢谢,下面有请刘承华老师。

    刘承华教授:我主要就是讲如何面对音乐学的本科生来讲授音乐美学这门课以及在教授这门课中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当中,也是在做一些尝试,利用这个机会公布出来,听取各位专家的批评。

    1、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教学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音乐学各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模式随着我们大的就业模式变化而变化,音乐学专业毕业后的本科生所干的工作可能和他自己最后写学士论文的方向完全不相关,甚至完全离开了音乐行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就业的这样一种环境。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想音乐美学这门课对这些今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说,有什么帮助,带来什么影响,因此我提出来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不仅要给音乐专业的学生教授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教他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看教学对象,音乐美学作为必修课和作为选修课的性质是不同的,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如果要按照音乐美学这个专业标准对它去要求的话,许多学生吃不消或者不感兴趣,甚至形成学习的厌烦情绪,我在讲课和听讲课的过程中,比较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课堂讲课和教材编写分开,我非常赞同韩教授提出的以讲义来换概论的方式,这样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情况来进行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概念、范畴、知识体系,而是把这个着眼点转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用这门课来训练整个音乐学学生的理论知识。音乐美学应该理所当然的承担起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到了这样一个方向之后,我们在其他方面,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会自然而然的采取相应的转换。

    2、从讲授的内容来说,主要从知识性的陈述转向学理性的呈现。现在我们音乐美学原理性的教材基本是以学科的理论框架为模版的,然后将各个重要的范畴、概念按照它们内在逻辑组成一个结构,形成一个学科体系。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东西,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是一种知识性的陈述,我们如果希望对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有所开拓,就需要转换成学理性的呈现。所谓学理性的呈现,是指一个理论得以成立,它有内在的结构、张力,这种张力必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通过从现象抽象出概念范畴,也要通过一个理论、范畴、命题如何组成整个理论体系等等一系列的环节加以陈述。理论陈述能力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把握现有的原理框架,改变静态的知识性建设,代替具体的问题为单位。然后,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效的一些理论。通过还原理论分析来激发学生兴趣。第三,在讲授方法上,要以充分展示理论本身的内在张力为原则。有三点要强调一下,第一,强化问题意识,每一个专题每一章都应该有一个问题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二,展示逻辑张力。第三,每个老师都需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述。

    宋瑾教授:谢谢,下面有请杨和平老师。

    杨和平教授:我曾有过20多年教授音乐美学的经历,但最早教授这门课的时候没有教材,后来陆续见到一些教材,但是我所教授的学生对象、层次各不一样,因此面临着很多问题。对于教材方面,张前老师主编的这本《音乐美学教程》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这部教材太“冰冷”,没有音乐只有美学,无法宽泛的去展开,似乎无法适应高师音乐院校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我面对这些学生时只能将教材内容简化,但又觉得可惜。那么,是否能够将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是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原则?

    2、能否以讲义代替教材?对于教学对象需要分层,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教材。

    3、音乐美学基础问题依然是高师音乐美学教学重要关注的一个部分。

    谢谢诸位!

    宋瑾教授:早晨的第一场发言结束了,这七位老师围绕着音乐美学的教材、教授方法以及不同的学生对象和学校直接提出了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此文章使用快速荐稿系统投稿

    分享到:


  • 文章录入:贺颖责任编辑:mus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