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钱仁康学术讲坛之戴嘉枋教授讲座五
“文革”后期的音乐
演 讲 人:戴嘉枋教授
讲座地点:新教学楼中楼603
时 间:2010年11月16日 15:30—18:30
记 录:倪婧
今次讲座为最后一讲一一“文革”后期的音乐,主要分两个部分:“文革”后期的声乐和“文革”后期的器乐。以下是对于讲座的记录:
整个文革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部分,先补述一下文革前期与中期的有关音乐方面的情况:一、文革前期是红卫兵运动。二、文革中期对于当时中国音乐界来说,除了样板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一音乐方面:九大审查文艺节目时,江青否定了红卫兵歌曲。随着《纪要》对十七年的中国文艺的否定,这些作品也被否定掉了;政治方面:九大召开的同时也就是1969年,中苏关系非常紧张,在中国东北角黑龙江的珍宝岛,中国与苏联军队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并且前苏联还在新疆地区策动了一些骚乱。
整个文革中期,老百姓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主要就是样板戏。除此之外由于备战、拉练的需要,1970年开始《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这些权威刊物上,先后分两期刊登了十首革命历史歌曲,一期五首。这些革命历史歌曲主要是把原来创作的一些歌重新填词,如冼星海、聂耳的一些声乐作品。所以说文革中期,也就是1969~1970年这两年间,中国大地上除了样板戏,就是十首革命歌曲,以及毛泽东提倡的《国际歌》。
这段历史在音乐上是贫乏的,除了知青歌,主流音乐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970年发表的十首革命历史歌曲其实是一种松动,《纪要》中的“十七年文艺黑线”的由头实际上就是30年代的文艺,而30年代的文艺主要是指聂耳、冼星海的音乐,当时把他们的音乐重新填词,重新包装上市,一方面说明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备战,这些重新填词的音乐都变成了爱国歌曲,如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就变成了《抗日战歌》。一旦中苏发生战争,这些歌曲必然会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1971年进入“文革”后期,“文革”后期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
文革后期的声乐作品
●文革后期的中国政治风云
●文革后期音乐的复苏和再沉沦
●文革后期的声乐创作
(一)文革后期中国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
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后,由周恩来总理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
1973年3月,邓小平恢复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8月中央“十大”举行,江青等结成“四人帮”。
1974年初开始“批林批孔”运动,以“批大儒”影射周恩来。
1975年1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四届人大举行,同年开始各方面的整顿,但同年8月批《水浒》,年底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华国锋任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天安门“四·五”事件遭镇压,邓小平职务被撤销,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6“四人帮”覆灭。
(二)文革后期音乐的复苏和再沉沦
1971年9月13日,中国政坛上“林彪事件”的发生后,由周恩来总理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在其间多次接见音乐工作者时,批评了标语口号式的音乐作品与“喊、快、尖”的唱法,提出“革命激情和革命抒情是对立统一,要有张有弛、有激有抒”,激励创作新的歌曲和歌舞音乐。
197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短评,针对当时中国音乐界除了样板戏再无其他的音乐的“空白”现状,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1972年起,开始从“五·七”干校中起用了一大批文艺界的老干部、并对一大批艺术家给予“松绑”。这使得很多被禁锢的专业音乐家开始有机会重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区。于是,音乐被严重桎梏的局面出现了某些松动,音乐创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1974年以后“批林批孔”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又阻碍了音乐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