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钱仁康学术讲坛之戴嘉枋讲座系列三
“文革”前期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与“革命样板戏”音乐
第七届钱仁康学术讲坛之
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以“文革音乐”为例
演讲人:戴嘉枋
讲座地点:新教学楼中楼603
时间: 2010年11月11日 08:30-11:30
记录者:易艺
今次的讲座主题本应该为 “‘样板戏’音乐”,分上下两讲。但由于前一讲部分内容仍未完结,故上半场就将第四讲中未涉及的“语录歌”以及红卫兵运动中的大歌舞、器乐曲进行了综述,并对红卫兵运动中音乐进行了总结。讲座下半场则是对“革命样板戏”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下是对于讲座的记录:
第四讲“文革”前期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下)
(二)、语录歌(续上一讲)
“语录歌”是指在“文革”中以毛泽东、林彪及江青的政论性著作及讲话,从中摘取部分“重要语录”作为歌词,谱写曲调而成的歌曲。文革期间“语录歌”源于《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语录》是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林彪的指示,于1964年5月编辑出版,至1969年1月据统计出版的已达7亿4千多万册,并翻译成多种外文和少数民族语言发行。 1966年9月30日 ,《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一起整版首次刊登了李劫夫(8首)和中央乐团集体(2首)谱写的10首毛泽东语录歌,并在“编者按”里称:“高唱毛主席语录的歌声一定会唱响全国”。
音响:
《争取胜利》、《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维吾尔族音乐风格,还有其他少数民族风格的语录歌)、《造反有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以上四首为早期语录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政治大革命》(根据最新指示而作的语录歌)、《真正的朋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京剧曲调谱写;此外还有越剧等各剧种曲调谱写的各种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为林彪题词谱写的歌曲,音乐符合中国散-慢-中-快-散的音乐结构)、《永远学习“老三篇”》(林彪)、《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特别推荐,音乐写的非常好,把语录写得很诙谐,音乐很有湖南风格)。
小结:
语录歌的音乐很难写,且不应作为音乐欣赏,其音乐与歌词的地位不能倒置,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人们记住毛主席语录。
四、红卫兵运动中的大歌舞
大歌舞模仿的是《东方红》、《长征组歌》等形式创演的艺术体裁。
在内容上以歌颂毛泽东、林彪、江青,以及记录和讴歌红卫兵运动和革命造反历程为主旨。
由红卫兵业余音乐舞蹈爱好者和专业艺术工作者两大阵营分别编演。演出规模从近百人到数百人不等,一般分有中西混合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舞美队等。
率先产生于大专院校和文艺工作者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1967年夏进入一个高潮,以后大歌舞在其他城市也蓬勃兴起。直至1968年底“上山下乡”之前,大歌舞是红卫兵运动中的一种颇有社会影响的艺术形式。
音响:
《造反更觉毛主席亲》(有点模仿《红卫兵想念毛主席》的感觉)、《一轮红日从韶山升起》(组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选曲,北京军区创作)、《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藏族民歌风格的二重唱)、,《以林副统帅为榜样,永远忠于毛主席》(组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选曲)。
五、造神的颂歌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热爱与歌颂、随着“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林彪等人的推波助澜,这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这一时期《东方红》一度取代了国歌的地位,成为了各种盛大活动和重要广播节目的开始曲; 1970年4月24日 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一个在太空不断演奏《东方红》的卫星。
同时,因已不满足于文革前夕诸如《大海航行靠舵手》、《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那样以借物或比喻的抒情手法对毛泽东歌颂的歌曲,由此冠以“万寿无疆”和“万岁”的极端化地歌颂,神化毛泽东的歌曲在当时大量涌现。
在1968年,由东北首创、之后立即传遍全国的“早请示,晚汇报”和跳“忠字舞”的仪式,更是公然给毛泽东竖起了神坛,将对毛泽东的神话运动推到了极端。
音响: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蒙古风格,文革版和90年代版)、《万岁!毛主席》(新疆风格)、《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作曲家创作)、《北京有个金太阳》、《毛主席,您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沙文主义)、《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红太阳》(沙文主义)、《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李劫夫创作,早期忠字舞伴奏音乐)、《满怀激情迎“九大”》(取代《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成为忠字舞的伴奏音乐,中间有锣鼓段,篇幅较大)。
六、红卫兵运动中的器乐曲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上海管乐团演奏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跟你干革命》 上海警备区军乐团演奏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上海管乐团演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先锋》 上海管乐团演奏
《毛主席,您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 上海管乐团演奏
《伟大的祖国》 上海管乐团演奏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上海管乐团演奏
《红卫兵战歌》 上海管乐团演奏
七、“语录歌”始作俑者李劫夫
李劫夫是“文革”红卫兵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作曲家,文革期间谱写了近200首歌曲,包括130余首毛主席语录歌和12首林彪语录歌。
1913年11月17日 生于吉林农安县农安镇,1937年赴延安,解放后先后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一生创作各种体裁、形式的声乐作品和歌剧音乐有2000余首,撰写、发表了近50篇文章、专论。主要歌曲代表作有《我们的铁骑兵》、《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等;为毛泽东的34首诗词谱写的57首歌曲;歌剧《星星之火》等。还培育了秦咏诚、雷雨声等一批著名的作曲家。
文革初期,李劫夫曾被揪斗和抄家。1967年2月起被保护,1968年春节前夕林彪接见了李劫夫,封他为“红色音乐家”。之后他为林彪语录谱写了《永远学习“老三篇”》等。1969年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1971年10月被隔离审查。1976年12月病逝于狱中,终年63岁。
他曾自述:“我写的歌曲,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政治运动的。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有哪一个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政治上的重要事件没在我的歌曲中有所反映,我总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因为党的各项政治活动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重大事件。千百万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跟着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假如我的歌曲创造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革命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由李劫夫的自述,他在音乐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和他最终的悲剧,也许均无不渊源于此。
对红卫兵运动中音乐的总结
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既敏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集体歇斯底里”的社会政治现实,也极度张扬了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宣传、教化功能,为蛊惑、煽动公众的“集体歇斯底里”起到了巨大的造势和策应作用。
在音乐上,它既是六十年代初音乐的延续,但又将当时音乐艺术已有的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从两个方面推向了极致。从而有了新的发展:
——为政治的需要造神
——对人性肆意践踏和摧残
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总体特征是非人性化,即在极端化的为政治服务中,以泯灭人性、激发兽性和对神的崇拜为宗旨。而它所产生的恶劣社会效应,也与它的宗旨是一致的。
第五讲 “革命样板戏”音乐(上)
京剧“样板戏”(一)
一、“样板戏”一词溯源
1、“样板”的原意是楷模、榜样
2、“样板”最早出现是 1965年3月16日 《解放日报》一篇赞美京剧《红灯记》的短评中
3、1966年初的《纪要》中,多次提到:“文化革命要有破有立,领导人要亲自抓,搞出好的样板。”“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时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我们有了这样的样板,有了这方面成功的经验,才有说服力,才能巩固地占领阵地,才能打掉反动派的幌子。”“但是,要搞出好的样板戏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等等。
4、 1966年11月28日 江青在北京文艺界造反派大会讲话中借用了“样板”一词。
5、1967年5月“样板戏”汇演期间,《红旗》杂志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中正式启用“优秀样板”。
6、 5月2日 《人民日报》报道“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将“样板戏”的概念扩大到了芭蕾舞剧、清唱剧。
7、样板戏由此转义成文革中所有经江青“指导”、肯定或被她批准拍摄成电影,以及由“样板团”演出的文艺节目。
二、江青与“样板戏”
1、1967年确定的八个“样板戏”
“革命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 上海京剧院
《红灯记》中国京剧院
《沙家浜》北京京剧院
《海港》上海京剧院
《奇袭白虎团》山东省京剧院
革命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
《白毛女》上海芭蕾舞团
2、“御用”的“样板戏”和“样板团”
1967年5月1日 至 6月17日 八个样板戏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接待将近33万观众,并形成了八个所谓“样板团”。
“样板团”每周以“xx剧组简报”直接送达江青,因此受到江青控制。
“样板团”的特殊待遇:吃“板饭”、穿“板服”、坐“板车”、住“板楼”,外出演出享受政治局待遇。
1968年起,“样板戏”为拍摄电影进行了大修改。
1972年春节八个“样板戏”及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电影全部公映。
“样板团”开始了第二拨的“样板戏”创作和演出。
3、“文革”期间新生的“样板戏”
上海京剧院:《龙江颂》、《磐石湾》
中国京剧院:《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
北京京剧院:《杜鹃山》
山东省京剧院:《红云岗》
中央乐团:钢琴伴唱《红灯记》
钢琴协奏曲《黄河》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
上海乐团:“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三、京剧“样板戏”概述
《智取威虎山》 上海京剧院
《红灯记》 中国京剧院
《沙家浜》 北京京剧院
《海港》 上海京剧院
《奇袭白虎团》 山东省京剧院
《红色娘子军》 中国京剧院
《龙江颂》 上海京剧院
《磐石湾》 上海京剧院
《平原作战》 中国京剧院
《杜鹃山》 北京京剧院
《红云岗》 山东省京剧院
四、前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
前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突出的代表是1964年即享誉全国的《红灯记》和《沙家浜》。
前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的成功特征是唱腔设计。
前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围绕剧情和人物表情需要,在主要人物的唱腔设计上有了核心唱段、主要唱段和次要唱段的区分,在既统一,又丰富的唱段组合中较好的完成了赋予它们塑造人物的作用。
1、京剧《红灯记》
1963年中国京剧院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和沪剧《红灯记》改编;1964年首演。1971年拍摄成电影前,曾作修改。
音响:
1、《红灯记》
李铁梅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仇恨入心要发芽”(【西皮导板】-【二六】-【快板】)、李玉和唱段:“浑身是胆雄赳赳”(【西皮二六】)
2、《沙家浜》
“智斗”片段
京剧“样板戏”(二)
五、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
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突出的代表是1966年初成型、1969年后定型的《智取威虎山》和《海港》
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的成功特征除了唱腔设计外,开始注意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应用,并且尝试主题音调在全剧的贯穿。
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除了注意唱腔音乐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戏剧性刻画,而且强调了乐队音乐赋予时代的特征、场景气氛的烘托,以及舞蹈场面独立表现功能的发挥。
注意吸收西方歌剧序曲、主题音调等形式,乐队采用中西合并的形式。
音响:
1、《智取威虎山》
第五场:打虎上山
杨子荣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散板】-【西皮快板】)
突破性地将【二黄】腔与【西皮】腔放在一起组合成套,唱腔前有一大段器乐段落,很好的表现了戏剧的气氛。
第七场:发动群众
参谋长“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李勇奇唱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
2、《海港》
第四场:战斗动员
方海珍唱段“细读了全会的公报”(【西皮宽版】-【二六】)
转调频繁:C-D-A-D-G-C-G-C
第二场:发现散包
马洪亮唱段“大跃进把码头的面貌改”(【西皮原板】-【排板】-【原板】)
最后,韩锺恩老师为戴嘉枋老师颁发第七届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的聘书,并进行讲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