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洋教授“悲情肖邦”系列讲座综述(四)
于润洋教授在我系举行的系列讲座活动于今天下午结束。在最后一场讲座中,于教授谈到的是肖邦的夜曲、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并对肖邦的音乐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
于教授首先谈到了肖邦创作的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很早就有,但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才得到很大的发展,而真正为这一体裁创造艺术享受和强烈美感的则是肖邦。肖邦的夜曲中有六首写于华沙,剩余的都在巴黎完成。在创作上,肖邦的夜曲有以下几个来源:1、受到Field的作品影响,Field的很多作品也是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谐,右手有大气息的旋律,音乐处理细腻;2、受到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奏鸣曲慢乐章中悠远、亲切、宁静风格的影响;3、受到意大利歌剧中咏叹调的影响,如歌剧曲式的中间部分常富于变化及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的影响都很大。此外,肖邦和贝里尼还是好朋友,但在肖邦之前就去世了。贝里尼的歌剧朴素无华,且很有情感的深度,这些是肖邦所喜爱的。上述几点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主要原因。
尽管肖邦早期的夜曲有点像贝里尼的,但后期有成熟的风格。肖邦后来追求情感上的跌宕起伏,音乐中情感的变化和内在冲突。和声语言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丽莎认为贝里尼写不出肖邦的和声,也无法做到诗化的境界。舒曼认为很难看到如此充满诗意的大师,虽然早期装饰的沙龙味浓重,但后期作品具有朴素、单纯、优雅、精致的风格特点。肖邦夜曲很难仅仅用“多愁善感”来形容,因为当中有很深沉的感情内容,同时和对故乡的回忆思念有关系。重要的是忧郁的情绪,这里不是一般的感伤,感情的深度远远超过当时沙龙气息的矫揉造作。在音乐形式上,肖邦虽然左手常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并不令人乏味,和声语言丰富,旋律精致、细腻、常有很自由的展开,精细的变奏的手法展开旋律,这都是新的特点。
就结构上看,夜曲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采用的是三部性结构,柔美,深沉,具有想像的意味,中部往往掀起感情的波澜,很激动,但也有一个主题唱下来,有的则很复杂,难以进行概括,有的像回旋曲,变奏曲,因此不是用一种范式将其束缚。与其说夜曲中能够看到其他的曲式结构,不如说能从其他作品中看到夜曲的影响,如叙事曲、谐谑曲都能看到夜曲的风格,尤其是在慢乐章中。两部协奏曲的慢乐章或主要部分可以说是夜曲。此外,舒曼艺术歌曲的伴奏受到肖邦的影响,李斯特的“爱之梦”显然也受到肖邦夜曲的影响,无论从格调、织体写法都可以看出,一直到19世纪末,大的交响乐中都能看到肖邦。
在肖邦的夜曲中还有一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有感情激烈表现,似情感的风暴,这在过去的夜曲是没有。
第一首是op27之1,整体结构布局为:1-28,29-83,84-。该作品中织体的丰满,力度的变化在当时是全新的意识。中间的织体有点像贝多芬。第20小节开始主要是重复,但出现了新的声部,肖邦很少写纯粹复调的作品,但这中间闪烁着很短的复调的样态则出现了新的旋律因素,这也证明肖邦在处理旋律反复是所具有的灵活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从第29小节开始的中部。中部一开始力度为p,但音乐强大的发展到ff,fff的力度。音乐表现出来的往前冲的张力主要是通过和声的手段实现的,E-降A-降e-f,调性不断在游离。65小节进入降D大调,音乐有些振奋,似乎要摆脱前面所笼罩的气氛,而且是很明亮的大调。73小节时转入C大调,远关系转调,后转回升c小调。Coda是升c小调,最后转为升C大调。并使用大节奏的切分音。
另一首作品则是op48之1。该作品彻底摆脱了技术手段,看不到外在、华丽、沙龙趣味的东西,是夜曲中最成熟,分量最重的一首。主题极其朴实无华,充满了悲哀的氛围,中间部分形成对比,进入另一个可能与宗教有关系的意境,旋律进行、和弦写法都类似于圣咏。前一个部分有如客观景色的描绘,后突然进入教堂。该曲更大的价值在于,将严肃悲哀发展为激昂慷慨不能制止的地步,被西方人称为“戏剧性的夜曲”,旋律在反复时性质完全变了,是其夜曲中的一个精品,既是抒情性的,又是戏剧性的,焦虑不安到最后悲愤交加的情绪,有动力。从这首夜曲中可以看到他如何最后摆脱沙龙气息的。
该曲头尾部分曲调没有变化,但织体变了,情绪上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一个小三部曲式,c小调,中间变为C大调,圣咏,自然音调。最后发展为热情不可抑制地步。此外,该曲的戏剧性还表现在众多的细节上,如69-73,力度迅速由pp-ff。
其后,
肖邦的波兰舞曲最重要的特点是,结构一般为三部曲式,且常为复三部,音响的织体非常饱满,和声填充密集,有乐队的效果,追求宏伟的音响。接着,
第一首为Op40之2,创作于巴黎,这是肖邦创作最成熟的时期。该曲于1840年出版,华沙大学一位教授对其评价为: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失败的、沦陷的,被奴役的民族的悲剧。音乐中沉重、压抑,又有解脱的欲望和情感。该曲大致结构:第一部分1-55,波罗乃兹的节奏在该部分最后才体现出来;56-100小节第二部分,音乐有向前发展,显得很激动,有过渡的性质,形成一个很痛苦、沉重的情绪,但多少和前后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最后是一个非常精练的结束。
肖邦的音乐是很有逻辑的,经过理性的观察能够看成逻辑整体。中间的部分56小节为降A大调,57-58突然变成A大调,造成音乐色彩的突然变化。这种和声的转变在肖邦的音乐中非常常见。59-60小节调性回归。从调性逻辑上看是升G大调。70小节是典型的波罗乃兹节奏,从听觉上难以把握,和民间的波罗乃兹有点距离。中间的中部在情绪上有些提升,显现出力量的转变。中部是三部曲式,中部的中段又有强烈的对比。在100小节中部的旋律还没有陈述完毕,101小节低音旋律就已经出来了,造成旋律的叠置,结构上显得非常精致。
第二首作品为Op44。将贵族和民间的曲子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曲最大的特点。该曲结构比较庞大,中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插部。结构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表现出音乐的魅力。前8小节是引子,从很轻发展到ff。主题为升f小调。从83小节开始音型非常统一,调性在A大调上,这一段中有很多远关系转调,功能和声被削弱。从前面铿锵有力的情绪到这一段音型的转变,在情绪上也造成变化,中间137小节开始的玛祖卡是很慢的速度,表明他的思绪又回到过去,幽静、明朗,更加反衬出两边的情绪。玛祖卡还处在微弱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半音阶的八度,这个过渡很有意思,带有戏剧性,一种已经构思好的,和平的景象又回到严峻的现实中。玛祖卡一个主题出现了四次:127-148,149-187,调性由A转为E,188-206又回到E大调,207小节开始为八度进行,力度加大,调性上为远关系调。该曲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中间又充满着柔情和思念的内涵。
最后谈及的体裁是玛祖卡。
其中一首为Op24之2,节奏为玛祖卡,但重音不明显,表现痛苦的心情,速度较慢,带有忧郁的色彩,表现内心痛苦忧郁的心情。
另一首Op68之4,是肖邦和生活告别的心声,有人称为“天鹅之歌”。他的一位好朋友声称这是肖邦灵感最后的结晶,肖邦的生命就是在弹奏玛祖卡当中结束的。另一位诗人说道,这个作品是伟大作品家最后十日的憧憬,证明了他直到最后瞬间都是真诚面对使他痛苦的祖国的土地。该曲中没有很鲜明的旋律,但创作的气氛和作品的整个意境是沉重悲伤的,带有生命临终前的。旋律已经非常微弱,半音和声已经得到运用,有“特里斯坦和弦”,通过每个简短和弦的模进进行转调。从和声上看,这是一个很精致的作品。
在对肖邦音乐进行总体评价时,
尽管本期讲座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