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提教授《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课综述
图片:清河
中国音乐的构成应该是包含传统与现代的,“传统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但传统需要发展和延续”,故此,传统也需要新的血液输入进来,“中西合璧”和中国现代风格的音乐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为此,
中国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留存下来了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并保留了传统音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太看重这些宝贝,甚至觉得它“土”,而外国人却视若珍宝。她很感慨地给同学们说了一件事情,曾经有一位美国专家来中国讲学,他说中国的古琴曲《梅花三弄》是“音色音乐”,曲子的各段是实音与泛音的交替演奏,这里的虚实交替其实就是中国的阴阳………这样的事情中国自己的学者却没能做到,
从音乐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不仅穿西装、听西乐和关注外面的世界渐成时尚,中国音乐的概念,也从内容、体裁、形式及范围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全面汲取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对西方乐器、乐队和音乐体裁广泛接纳,西方曲式结构理论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音乐理论也得到了初步的积累,创作理念也得以拓宽,出现了许多新作品。声乐作品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冼星海的《回文》、《黄河大合唱》、段平泰的《为唐诗七首而作》、瞿希贤的《牧歌》等;器乐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何占豪、陈钢的《梁祝》、张长城、原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等;歌剧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通过这些“中西合璧”的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有人说老一代作曲家是“旧瓶装新酒”,旋律是新的,和声、曲式、复调却是西方的,这样说有点否定了老一代作曲家的努力了。其实不管是和声、曲式、复调在我国都有一个很好的融合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老一代作曲家都是很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民族音乐,然后尽可能地把西方古典技术与之融合,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共性写作特征”,他们经过不懈努力才为我们探寻出发展中国音乐的新路。
改革开放后,世界现代音乐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创作,出现了风格各异的“中国现代(前卫性)音乐”,这一类作品的分析也是
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为现代音乐作品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和灵感。如现代音乐要打破规律的节拍节奏,一种是取消小节线,这在中国的散板音乐就有经验可取;第二种是增盈节拍、附加节拍,这在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第三种是非等分数列在中国的锣鼓音乐中也大量存在。又如现代音乐中的“音色音乐”,其实中国的锣鼓、打击乐也就是音色音乐,它们可以作为“超级主题”来结构乐曲,现代音乐最敏感的两个话题其实在锣鼓乐里都有体现了。再如中国古琴的走音、吟、揉、绰、注等腔化音乐也都暗含了微分音的表现。另外,中国的音律非常丰富,但是很可惜,从专业音乐教育开始都改成了十二平均律的教学,音律变得缺少了多种韵味,因此重视这一点也很重要。当然,我们不是要搞什么“国粹”,也必须放宽视野,学习他国、他族,“一个民族若不善于向其他民族的优点学习,这个民族文化就没希望了”,可是我们决不能漠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最后,
郁金香网友的相关评论:
http://musicology.cn/bbs/dispbbs.asp?boardID=30&ID=207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