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写作问题有关讨论
钱仁康先生95华诞的系列讲座之三
音乐学写作问题有关讨论
为庆贺钱仁康 先生95华诞
【时间】 2009年4月21日 18: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中楼414
【主持】王丹丹 副教授
【记录】孙 慧、孙 月
【摄影】高贺杰、孙 月
本次讲座是献给 钱仁康 先生95华诞的系列讲座之三,谈论的问题同在座各位密切相关,因为但凡从事音乐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写作问题都将是其最终落点,这也是 钱仁康 先生在70年学术生涯中有撰写了诸多著作的重要原因。写作,表面是技术性的,但实际上却是深刻的学术性问题,我愿借今天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考,跟大家一起讨论。
讲座题目的拟定出于以下两个考虑:
第一,2005年起 萧梅 老师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论文写作”,而后我进行了衔接开设了“学位论文写作”,开课情况表明,尽管所有选修此课程的同学都将面临写作任务,但涉及具体的写作本身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与论文指导过程中,同学们对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如何选题、取材、写作、避免犯规操作等还知之甚少。这是促成我讲这个题目的原因。
第二,我为2008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撰写的提交论文约7万字之长,其篇幅似乎早已超过了作为会议论文本身的功能,更像是一份具有规模性结构的备课笔记,尽管我谈的是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但这一内容与音乐学写作有密切关系。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讲授课与讨论课比重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作为主课老师,应当在自己备课、讲课与讨论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数量相当的、确凿可靠的、能够引发他们思考的材料。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是,与其让学生多听我讲,不如为学生创造更多他们自己说的条件。而在材料累积的过程中,我已无意充当了“档案管理员”,这是福柯的术语,他认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员。这使我回想起1987年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之初,刚刚主事的 黄翔鹏 先生提出两个口号,一是以资料为中心,二是开门办所。当时大家对前者表示不太理解,但坚持数年之后发现,最初对资料工作的理解过于狭窄,它乃是音乐学专业安身立命非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资料工作做不好,不会找、整、读资料,也就不可能进行写作与研究。这也是触发我讲这个内容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