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捷克爱乐的演出 到《中国近现代优秀大提琴作品音乐会》
去年11月17、18日,世界著名的捷克爱乐乐团访问上海,在东方艺术中心接连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消息一经公布,人们相互转告趋之若鹜!为什么?“捷克爱乐将演出两位捷克著名作曲家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的作品”;“捷克的一流乐团演出捷克作曲家的作品,原汁原味,机会难得!”。的确如此,捷克爱乐的第一场演出是斯梅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这是一部被公认为斯氏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作;第二场的演出是德沃夏克著名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两场演出我都听了,捷克爱乐在Zdenek Macal的指挥下,以其精湛的技术、柔美和谐的声音以及对本民族音乐融入血脉中的理解,将捷克这两位著名作曲家的音乐演绎和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确过瘾!
事后,我似乎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真正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并不完全依赖于军事、经济、科技方面的强大和优势,文化上的成就也同等重要!试想,捷克这个小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方面并无任何优势可言,但是他们在音乐文化方面,即在人类的精神创造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却不得不让任何一个世界大国刮目相看并给予由衷的敬佩。由此联想到,如果哪天中国的交响乐团到国外去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各国爱好音乐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境来聆听“原汁原味”的中国(西式作曲法的)音乐,我们便可以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了!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也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的几代音乐家们,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学习、探索和创作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大批堪称优秀的本国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为大提琴所写之作。中国的大提琴作品如同各国的大提琴音乐一样,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演奏、推广。去年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的积极支持下,我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组织和推出一台《上海近现代优秀大提琴作品音乐会》,就是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通过演绎六位中国(上海地区)优秀作曲家的七首作品,来宣传和弘扬中国的大提琴音乐。音乐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我将再次组织和推出第二届《中国近现代优秀大提琴作品音乐会》。
今年的音乐会将演出十首中国优秀大提琴作品,创作时间横跨大半个世纪。以三十年代初期萧友梅先生所创作的中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作品“秋思”、中期贺绿汀先生创作的“摇篮曲”为起点,途经五十年代朱践耳先生创作的“牧羊人”,六十年代桑桐先生的“日本民歌组曲”,七十年代后期陈铭志先生的“湘江之歌”,到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郭文景先生的“巴”、叶小纲先生的“中国之诗”,九十年代苏聪的“大提琴狂想曲”和周湘林为四把大提琴和钢琴而写的“溯”-—这无疑反映了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大提琴音乐的创作历程。听众将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音乐风格、思维、和作曲技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用大提琴独特的音质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使大提琴不再只是单纯的西方乐器;用大提琴来传达出中国文化、中国韵律、中国韵味并借此洋为中用、传承出新。 中国的音乐家们正在探索一个民族音乐新的发展模式,以此在音乐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本民族的音乐艺术推向世界。带着弘扬中国大提琴音乐的使命感,让我们都来支持和推动这样的一个探索和创造过程,为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作出各自的努力。
担任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一批优秀的大提琴专业学生和青年钢琴教师。她们怀着满腔的热忱,为这台音乐会献上了她们的心意和礼物—-中国的优秀大提琴音乐!
我在组织这场音乐会的过程中,再次得到了来自上海音乐家协会领导、音协大提琴专业委员会、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