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史》、净土宗、《文子》看儒释道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
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重大学术活动
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建设项目
第四期钱仁康学术讲坛:《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专题》
第五讲:从《路史》、净土宗、《文子》
看儒释道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综述)
时间:2007年10月25日13:30
地点:教学楼805教室
10月25日星期四下午13:30系列讲座进行了第五讲,主要内容:从《路史》、净土宗、《文子》看儒释道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 。
罗艺峰教授首先做了本次讲座总的概述,认为儒、释、道三家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但就音乐思想而言,儒家最丰富,长于世俗理性;道家最简深,常具哲学智慧;释家最空远,尤显思识独特。罗艺峰教授指出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不应忽视对这些古代思想精华的了解和分析。本次讲座选取《路史》、净土宗、《文子》这些材料的理由:1、《路史》不仅是音乐神话的集大成者,还包含有儒家学者的音乐思想,而这一重要文献尚没有进入中国音乐思想研究者的眼界;2、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一宗,信愿行者极众,净宗史和所奉经典中,有丰富的音乐活动记载,有释家音乐思想的表述,值得我们研究;3、《文子》是先秦道家文献,长期被疑为伪书而排斥在思想史外,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文子》已被确认为真,而对《文子》的音乐思想,学术界尚未见有研究。另外指出研究这些材料的目的:1、发掘新材料并阐发其内涵;2、 认识儒释道音乐思想性格;3、 从个案见一般思想史问题。
罗艺峰教授坚持治学、做学问三个基本原则: 回到古人的世界,给以“同情的理解”;材料观: 重视精英和经典,注意“下面”和“前面”;学术观:采取大尺度视野,特重具体课题研究。分别从《路史》、净土宗、《文子》谈儒、释、道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
《路史》的音乐思想
《路史》思想颇涉芜杂:1、神话与历史混融;口碑与文献唱和;2、想像与理思并行;诗文与史笔携手;3、考证与铺陈同在;后文与前事交织。 总的思想倾向是: 斥佛。含道。崇儒。涉及音乐内容广而多 。主要音乐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1、圣王作乐与儒家音乐思想的历史意识:“圣王作乐”是儒家音乐思想重要的内容,《乐记》所谓舜作五弦,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六代庙乐,皆诵先王,有非常古老的传统。 但《路史》更把它追索到荒远的神话时代。
2、乐不逾礼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政治意识:礼乐的严密逻辑造成其政治合理性,“乐与政通”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绝对律令,响彻了数千年中国历史!声音之道何以一定与人间政治相干?为什么儒家要强调这样一种特别的音乐观念呢?罗艺峰教授解释道:一方面,古代社会建元定朔、敬授民时的天文是政治,与此有关之音律法度与天文历法发生了深度关系,因而音乐与政治有必然联系;一方面,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伦理观念的传统是政治,与此有关之音乐制度文化、音乐行为文化与这个传统有干涉,因而与政治有必然联系。
《路史》思想方法——类比的想象;其根本原理是:以道胜欲, 政和音安,以欲制道,政乖音怨。儒家音乐思想有民本倾向:百姓安乐,则金石自畅,乐在人和,有不在乎声也。 强烈的等级宗法观念:儒家音乐思想的性格之二:强烈的宗法意识。
3、乐舞通情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情本论:中国文化有浓厚的人情色彩,更产生文艺的情本论思想,其远者可以追索到《毛诗序》、《乐记》以及历代文论、诗论、曲论、乐论;中国音乐思想更以其强烈的情本论而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意味,乐的“心-性-情”是中国音乐的特别内容;但中国音乐思想的情本论所指不止是人情,也是天地万物之情,国家民族之情,更是历史和文化的深切情怀。情本论是建立在“情本体”上的: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在中国,先秦孔孟和郭店竹简等原典儒学则对情有理论话语和哲学关切。此情,是情感,也是情境,它们作为人间关系和人生活动的具体状态,被儒家认为是人道甚至天道之所发生。儒家音乐思想的性格之三:乐情——人情——天地万物之请——浓厚的人文色彩。
总之,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1、文化守成主义;2、强烈宗法意识;3、浓厚人文色彩。
净土宗与释家音乐思想
首先罗艺峰教授就佛教音乐和音乐思想做了概述:选佛教音乐和音乐思想为题的原由:1、佛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共同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结构;2、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有不少重要的音乐知识;3、佛教音乐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基础,是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然后就净土宗成立的条件有其社会因素、文化 因素、宗教因素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净土的音乐思想:
净土佛国是音乐的乐园:净土宗人最大的誓愿,是往生净土,无论是舍家弃欲、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作沙门的上辈者,还是奉持斋戒、专心念佛、愿生彼国的中辈者,甚或是虽不能作诸功德、而有心发愿、欢喜信乐的下辈者,都莫不把这佛国净土视作自己最后的归宿,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音乐可分为三类:自然的音乐、人间的音乐、哲学的音乐,
(一)、净土宗音乐之一:自然的音乐
自然的音乐之一:鸟、音、声;自然的音乐之二:树、音、声;自然的音乐之三:
水、音、声。自然的音乐,佛教音乐思想的第一个归处:天耳、 天琴、天乐
(二)、净土宗音乐之二:人间的音乐。
净土佛国还是人间音乐的乐园,人类的音乐同样鸣响在这净土佛国,这些人类的音乐可以大致分为:人间的世俗音乐;信徒的念佛音乐;寺庙的法事音乐。信徒的念佛音乐,参与者包括僧俗两类人,而寺庙的法事音乐则只是僧众自己的活动。人间的佛教音乐表现为:人间的音乐乐器、人间的音乐形式、人间的音乐美学;
1、人间的音乐乐器: 从大量佛经和释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净土佛国的诸多乐器,虽然它们常常被绘上了神秘的色彩,却还是人间音乐生活的反映,如许多样的乐器正是民间音乐繁盛的写照,它们同时也被用在了佛国的生活中。这些乐器主要有:箜篌、筚篥、笙、笛、萧、管、簧、琴、瑟、螺、磬、鼓、笳、钟、铃等。 许多经典有对于乐器结构和功能、甚至声学原理的描述,《道行般若经》指出箜篌有木、有柱、有弦;《杂阿含经》指出琴有柄、有槽、有弦、有皮;《阿毗坛毗婆沙论》更发现歌唱原理无非是舌、齿、唇、腭、咽、喉等相触出声罢了;极可令今人注意的是,《成实论》竟然提出了声音是波的理论假设,表现出高超的音乐文化,殊可令人惊诧!
2、人间的音乐形式:早期佛经中反映的音乐形式: 唱诵、念颂 、 经呗 、歌舞; 戏剧 、俗讲、僧讲、木偶;器乐、杂技、皮影。许多经典描述佛国的音乐生活,但深观之还是民间音乐的形式
3、人间的音乐美学:调心适道,修行精勤。中国音乐美学中类似的思想不难发现,如儒家美学的以“中和”、“中声”为美,庄子美学的“心斋”、“丧我”,古琴美学的“和”、“静”、“清”、“远”等等,皆可比对思考。二十亿耳的故事在各种《阿含经》等许多经典中以小有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流传甚广,反映出佛教音乐思想的广泛影响。
净土宗的宗教音乐分为两种:信徒念佛的音乐、寺庙发誓音乐。
(1)、念诵——严格的来说,念诵还不是音乐和歌唱,但它具备“长言”的性质,是音乐旋律的种子,对于佛教音乐有重要价值,对于净宗更是根本的信愿法门,不能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念诵的原则: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 喧静两全,止观双运 。具体念诵的方法:时间的要求;法器的要求; 念声的要求;仪式的要求;
(2)、转读——按梁·慧皎的看法,中国佛教所谓“转读”,其实即是咏经,它不同于“歌赞”。简单地说,“转读”是结合中国语言乃至方言声调的拉长咏诵,即古之“长言”,还不具备音乐旋律的特点,而“歌赞”是可以韵入管弦的旋律,即是真正的音乐,称为“梵唄”。所谓“转读”之“转”,是针对经中印度梵语咏为华言汉语而说的。 转读的特点主要有:(1)、声音高远清澈,能够坚持很长时间。(如帛法桥可以“经声传达数里许,诵经数十万言”;释宗智“声至清而爽快,梵响干云”;释慧实和释道诠“甚丰声而高调”;释昙志“有高亮之声”);等。a、风格哀婉声韵谐畅,情感真挚丰沛动人。(释昙冯“每梵音一吐,辙鸟马悲鸣,行途住足”;b\释法朗“声韵谐畅,任纵而起”,“旁人观者,视听皆失”;释慧念“少气调,殊有细美”;)等。c、各有个性制无定准,不拘一格的多样性。(释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等。
(3)、唱导——所谓“唱导”,是宣唱法理开导众生的一种宣传佛教义理的形式。据《高僧传》的记载,庐山远公是当时最著名的唱导大师,其唱导原则和方法影响了许多高僧。他在对信徒进行启悟开导时,往往先明三世因果,辩明本宗大意,杂序因缘,旁引譬喻,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净土宗的唱导,是历史上最好的宣教开悟形式。
4、 讲唱——慧远创造讲唱音乐形式。据说自远公驻庐山东林寺,即创僧讲和俗讲两种制。直到唐代,仍然如此。俗讲主要是针对世俗大众,僧讲则主要是寺僧自己的活动。它们的内容和深浅自然也有区别,但都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目的是以宣传信众,凝聚人心。散文的韵读、诗句的歌唱、乐器的伴奏
唐代净土宗讲唱的特点:散韵兼有,格式端庄; 文可韵读,诗能歌唱; 事叙缘由,歌尽情感;有散有韵,文辞精美。
佛教音乐思想的第二个归处:美音演法,音乐、声闻、乐器、理思。
(三)、净土宗音乐之三:哲学的音乐
佛教所谓哲学的音乐,是一种深含教理,能够启迪信众的象征的音乐,虽然它无声色视听,却比耳听之乐更为广大无限、壮伟深刻。哲学的音乐是在超越的“神听”层面才能够听见的表现教理、教法的法音天乐。
佛教哲学的音乐分三种:1、 以“空”为本的音乐; 2、 以“教”为体的音乐。 3、 以“喻”为用的音乐。
1、佛教哲学以“空”为音乐本体
空Sunya之本义。“空”并非“无”,亦不是“没有”,而是讲法无自性,万事万物乃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是根据,缘是条件,离开了这两方面,则都是“空”,无有自性,虚幻不实,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音乐以空为本体,声音以因缘而生
2、以教为体 ,声闻法藏
佛教可以说是空教,佛陀即是空王,因此,无色相而即有即逝、不可见而即实即虚、难以住而不去不来的声闻现象,就是最能够表现诸法空相而无自性的最佳象征物。
音乐所以是佛法的声闻藏。仅不是要回避的色相欲望,而正是演说佛陀教理的方便法门,明白音乐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东西,也就可以声闻悟道了。故那些以为佛教排斥音乐的言说可知是浅薄无根之论也!
3、以“喻”为用的音乐
两种喻法:a、物喻:鸟音声、树音声、水音声乃至象马牛羊猪鸭鸡鹅等等音声,都不离佛道;琴瑟笙笛、钟磬管弦乃至歌赞梵呗、念佛讲唱等等音声,也都不离佛道。b、法喻:诸佛菩萨说法的音声,众僧念佛的音声,寺庙敬佛礼赞的音声等等,皆是法音慧雨 ,都体现佛性。
以喻为用的音乐之意义: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传心,声闻得道,是其根本宗教哲学目标和修证途径。
佛教音乐思想的第三个归处:修心证果,空本——教体—— 喻用
(四)、净土宗的音乐哲学
音乐哲学内容包括:1、本音乐不变的根据和本原(空);2、体:承载音乐的法理和哲学(教)用:3、表现和理解音乐的法门(喻)。
1、 空本体论:音乐纯在人的观念世界存在,音乐是一个观念的事实,音乐唯识,如同万法唯识,识即观念。佛教“空”的观念即是佛教音乐的本体,它的性质和功能,都出自此一空本体。音乐是一种“现象有”与“自性空”的法物;
2、以教为体的认识论:乐体与教体同一性——空;
3、以喻为用的功能论:音乐的象征理论。
总之,释家音乐思想的性格:1、体用哲学上思识独特;2、浓厚强烈的宗教气息;2、象征丰富的美学意味。
《文子》与道家思想
研究《文子》的原由:1、 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残简,其中有六章与今本《文子》相同,证明它决不是伪书,应该恢复它的历史地位;2、《文子》的思想十分丰富, 但其中的音乐思想至今没有学者对其做过研究,文子和《文子》应该进入中国音乐思想史 ;3、由《文子》可以观察到道家音乐思想的概貌,它与老、庄的关系是我们思考先秦道家音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子》思想
1、《文子》的道治主义 :道,是哲学本体,无限大无限小,无根无据,自根自据,普遍-陆续-无限;道,是变化运动的范畴,“道”是“生生者”、“化化者”,而具体事物是“所生者”、“所化者”;道,是德中有道,道中有德 ,道是体,德是用,道德为一,德道为一,不二,合体;道,有天道,其高无上,其大无外,人法天道;道,还有王道,是统治术,子有道,则天下皆服 ;道,应该是人道,道之于人也,小行之小得福 ,大行之大得福 。
2、 《文子》的道法一体思想: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返也,时务异也。法与时变 ——《文子·道德》3《文子》的礼乐治国思想:圣人之制礼乐者,而不制于礼乐,制物者,不制于物,制法者,不制于法。——《文子·上义》
3、 《文子》的养生适欲思想: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忘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性情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为动静顺理,不忘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文子·符言》
4、 《文子》的致虚守静恬淡无为之道 :静漠恬淡 ,所以养生也 ,和愉虚无 ,所以据德也 ,外不乱内则性得其宜 ,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 ,养生以经世 ,抱德以终年 ,可谓体道矣。
二、《文子》的音乐思想
1、道家音乐思想性格的第一个特征:通过“道-意-神”,获得音外之象,象外之意。放意于心手之间,神游于物外之境。简深而玄远的哲学意味。
2、道家音乐思想性格的第二个特征:道器不二辩证统一的思想
3、道家音乐思想性格的第三个特征:归于自然和天性,返其天心,去其伪诈。以天真自然为美的自由精神。道家音乐思想性格。
总之、道家音乐思想蕴涵了:哲学意味、辩证方法、自由精神。
第五讲:“《路史》、净土宗、《文子》儒释道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的圆满结束,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重大学术活动、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建设项目、第四期钱仁康学术讲坛:由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教授主讲的《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专题》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图表:罗艺峰教授正在致谢
罗艺峰教授满怀真诚致谢:感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钱仁康学术讲坛”对本次讲学活动的全力支持!感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以《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立项的倾力资助!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的同志们对本项研究的支持!感谢同学们对本次讲学的支持和批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韩锺恩教授亲临讲座现场,并为本次重大学术活动圆满结束致辞:“首先感谢罗艺峰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罗艺峰教授本次系列讲座被列入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校庆重大学术活动,同时被作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建设项目。大家从罗艺峰教授的讲座中能够感受到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这项课题研究,通过讲座我们确实感受到中国音乐思想史与以往我们见到的无论是李纯一先生的先秦音乐史这样的断代史研究,还是蔡仲德先生这样专题的音乐美学史研究有不太一样的地方,这样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资源,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接下去就到了大家慢慢消化的时候了。第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注意到现在只剩下不多的学生,我觉得这在一个学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我突然想到:思想是需要沉淀的,真的在闹哄哄的时候是没有思想的,只有在非常静的时候思想才可能出现。所以你们是沉淀下来的接下来就看你们怎么来焕发了。这也是罗艺峰教授这次讲座对我们的另一启发。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对罗艺峰教授的精彩的讲演表示感谢!”(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