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学术论坛第68期:秦序教授"传统在召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
地点:上音教学楼703教室
主持:
讲座以英国学者珍妮·古道尔受“使命感的召唤”不计名利,毕生奉献给黑猩猩研究这一案例作为发引,结合切身经验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申报等问题。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类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非物质”概念的由来
3、具体申报陈述
以古琴为例阐释了申报陈述的具体内容,包括该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认同程度、标志性、是否有传承危机等方面。
二、重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同样宝贵,二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同样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反映今天文明的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母体文化,是维护一个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如果民族之根失却了,代表一个民族的符号消失了,国家文化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 近代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严重危机
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现状:1)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艺术仍然岌岌可危;2)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传统,近代以来,中国西化(外化)严重;3)一百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了历史巨变,在此巨变下,传统文化风雨飘摇。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总的评价:我们的社会,目前已经基本上和传统决裂了。
3、 关于“原生样态”的保护问题
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是“死”的“凝固”的遗产,自身形式不会轻易衍变,其材质尽管由于种种自然或人为原因也会变化损坏,但相对缓慢;对它的保护往往是一次性投入,可以使其实现较长时期的保护。
而要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原生态”即原生样态,如何确定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样”、“原貌”,并不简单。非物质文化是动态的、可变的,民间艺术长期靠艺人口传心授,容易发生讹变。
4、 国外保护文化遗产的优秀范例
展示了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图片,他们的保护措施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应予以借鉴。
三、迎接21世纪“文化自觉”时代的来临
1、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
2、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关系
3、千万不要错过21世纪“文化自觉”带来的宝贵机遇
随后,在场师生就以下问题与秦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1 黄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2 朱佳(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青春版、豪华版等《桃花扇》版本频频出炉,请问您的看法?
3 谢瑾(中国古代音
最后,秦序教授对在场的研究生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年轻学者能注重尊敬前人,尊重传统,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传统在召唤,音乐学的专业工作者更理应为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